编者按
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梅玫、龚珊、唐焕然、吴波、李非白、孙文静、王莉等7名代表(简称“渝检护‘未’团队代表”)“时代楷模”称号。渝检护“未”团队代表是全国检察系统历史上第一个“时代楷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心关爱,对检察工作的高度重视。
从2004年面对“迷途少年之问”,到用21年行动给出中国未成年人保护事业具有示范意义的“时代答案”,上游新闻记者深入走访团队代表以及多个检察院护“未”工作岗位,通过鲜活的故事,生动讲述渝检护“未”团队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心系万家、司法为民,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时代楷模”精神内核。
![]()
陶欢(右)和“师傅”梅玫在一起讨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检察院供图)
关键词:心系万家 司法为民
“检察官姐姐,这是我参加比赛的奖牌!”
“检察官姐姐,我的摩托车技,也在山火救援中派上用场了!”
“谢谢检察官阿姨,我终于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去上学啦!”
在不少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简称“渝检护‘未’团队”)成员的手机里,都存着类似孩子们发过来的信息。有的是重回正途的少年,有的是受过帮助的孩子。
“孩子需要有人拉他们一把”
接受采访时,渝检护“未”团队代表、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梅玫,讲起了她的“徒弟”陶欢的一些办案故事。
陶欢之前主要办理刑事案件,两年前才到未检岗位,她说,“从八年刑检一线到两年未检岗位,对我而言,不仅是工作领域的转变,更是一场从‘法的威严’到‘法与爱交融’的深度蜕变。未成年人案件不仅是办案,更多的是解决人的问题,孩子的问题,家庭的问题。”
她拿出手机,翻看着一条条信息,脸上浮出欣慰的笑容,并指着其中几条聊天记录介绍,这两名孩子的变化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发来消息的两人小俊和小林(均为化名),是曾参与“手机口”诈骗的未成年人。一年前,他们因涉罪进入司法程序,如今在检察官的持续帮教下,一步步重回人生正轨。
![]()
小俊与陶欢聊天,他向陶欢分享日常。(采访对象供图)
小俊是家中备受宠爱的幺儿,一心想要“赚大钱”证明自己;小林则因家庭困难,早早扛起生活重担。去年,两人在网络上看到“一小时赚500元”的兼职广告,明知是帮助诈骗团伙拨打电话,仍抱着侥幸心理参与其中。
在调查中,陶欢了解到,小俊一边参与诈骗,又一边让小林故意打断通话,不让被害人真的上当。他们两人,一人是因为父母过分溺爱,一人是因为父母无力管教。
“可以看出他们并非本性恶劣,只是在迷茫中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这些孩子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惩罚,而是有人拉他们一把。”陶欢协调当地检察院共同制定了详细的帮教方案。考虑到两人均系初犯、积极退赔并真诚悔罪,检察机关依法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并发出《督促监护令》,联合司法社工开展跟踪帮教。
在帮教过程中,检察官们为两个孩子量身定制了帮扶计划。针对小俊喜欢运动的特长,鼓励他参加自行车培训;针对小林对机械的兴趣,推荐他学习汽修技术。每个月,检察官都会通过视频连线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司法社工则定期上门进行心理疏导和技能指导。
“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是否遵纪守法,更要关心他们的未来发展。”陶欢说,“每一个失足少年都是折翼的天使,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重新展翅飞翔。”
给小女孩上户口的曲折过程
渝检护“未”团队不局限于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而是真心实意地帮助每一个遇到困难的孩子。比如,新闻报道里的这样一句话“检察官们为孩子解决了户口和上学”,其背后却是十分曲折的故事。
今年年初,陶欢和同事接到了一个关于6岁小女孩宁宁(化名)的求助,情况的复杂程度超出了她们的预料。宁宁生父不明、母亲失踪已久,她与继父张强(化名)一家生活多年。宁宁即将要在今年9月上小学,却没有户口,这才来到检察院寻求帮助。
通过公安机关,陶欢几经周折找到了失联已久的孩子母亲。然而现实却令人唏嘘:这位母亲现在没有工作,又组建了新家庭,生了孩子。
“宁宁的母亲愿意抚养女儿,但以她现在的条件,有心而力不足。”陶欢的语气中带着深深的惋惜。她们又来到张强家中了解情况,“孩子是他们从小养大的,有深厚的感情,张强也没有再成家,孩子与张强一家继续生活。”
为宁宁办理户口的历程,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前往宁宁母亲老家、出生的医院寻找出生证明,又因宁宁曾在重庆某区上过户口后又被销户,增加了额外的复杂性。
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陶欢和同事们不断完善相关手续,终于为宁宁办好了户口。接着,就是忙碌宁宁上学前的相关事宜,准备各种材料。这期间,陶欢和同事有时还会带着宁宁,陪她玩耍,给她买玩具,哄她午睡。
陶欢说,“我们不是万能的,但面对每一个孩子的困难,我们都竭尽所能地去帮助。”如今,宁宁已经顺利踏入小学校园。
从受助者变为助人者
2025年一季度,小俊和小林顺利通过监督考察,检察机关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小俊特意发来信息:谢谢检察官姐姐,我一定记住,再也不会做违法的事。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我的未来。
如今,小俊在车行从学徒做起,并考取了自行车C级技术证书,常参加各类自行车比赛并屡获佳绩。小林则在汽修培训中找回自信,不仅能够自食其力,还帮着还清父亲重病时欠下的债务。“以前总觉得生活没有希望,现在才发现,只要走正道,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小林在发给检察官的信息中写道。
![]()
小林给陶欢发来自家农田的照片。(采访对象供图)
没有天生的“问题少年”,只有因各种原因“受伤的孩子”,要想拉回走错路的孩子,必须走进孩子内心、重塑孩子“三观”,把法律条文转化为孩子内心的道德准则。这是渝检护“未”团队的共识。
渝检护“未”团队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孙文静对此深有体会。她曾帮教过一个叫小渝(化名)的少年,初见时他一身“刺”、满脸不在乎。“这个孩子还能变好吗?”孙文静也曾质疑,但“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的信念,支撑着她和同事。他们为小渝制定了个性化帮教方案,带领他徒步、骑行、爬山、参加读书会。
在检察官们的坚持下,转变潜移默化发生。小渝在读书心得体会中写道:其实生活没有那么无趣……他摆脱了不良群体和习惯,还主动担任社工助理,从受助者变成了助人者。
![]()
孙文静走进九龙坡区第一实验小学(燕南校区)开展法治宣讲活动后与学生交流。(重庆市人民检察院供图)
2022年夏天,重庆发生森林火灾。孙文静在朋友圈里看到了小渝骑着摩托车赶赴火场救援的身影。“我们重庆崽儿就该保护我们重庆的山。”小渝给孙文静发来信息说。
护“未”是法与爱的交融
小俊、小林以及小渝们的转变,是重庆检察机关构建“捕、诉、监、防、教”一体化未检工作模式的缩影。据统计,2018年至2025年3月,重庆市检察机关共帮助5000余名涉罪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其中200余人考上大学。
“对涉罪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观护’与‘精准化帮教’,是预防再犯、帮助他们回归社会的关键。”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重庆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陈小彪指出。
在实践中,重庆检察机关已逐步构建起“司法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协同”的未成年人保护格局,联合有关单位设立劳动、学校、企业、社区四类共73个观护帮教基地,引入41家社工组织参与精准帮教。
每个涉罪未成年人都会接受专业心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帮教方案。帮教内容不仅包括法治教育、心理疏导,还涉及职业技能培训、就学就业指导等全方位帮扶。在这个格局中,检察机关不仅是司法办案者,更是未成年人权益的守护者、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的引路人。
“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善待,每一个迷途的少年都有回归正途的可能。”陶欢翻看孩子们的信息感慨说,“法与爱的交融,这就是我们未检工作的意义所在。”
上游新闻记者 何艳 徐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