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北京的秋风突然紧了几分。开国大典,筹备进度像钟表一样仔细,没料到国歌的问题突兀地横在眼前。谁都明白,仪式要盛,要大气;可国歌直接没定下来,乐团还得等消息。毛主席与周总理急了,干脆召集文艺界的人全部到场,一场紧急磋商就这么开始了!
![]()
徐悲鸿发话,推荐当年的《风云儿女》主题曲,被他看作最贴合当前气氛。毛主席面露赞许,连续点头。可不知谁突然提出:这歌词,有一句是不是得改?会场一下子安静下来,这么点岁月小插曲也能卡住所有人的步调。周总理听了意见摇头,竟然直接表示坚决保留!到底是哪一句挑动了大家的神经?气氛有点微妙了,这问题竟一时成谜。
![]()
镜头要往回倒。1935年东北,日军入侵,16兵团围攻吉林舒兰,百姓无处可逃,尸骨累累。白山黑水流的是同胞血,如今还有一部分没被完全挖出来。国民军那头呢?他们却在全力围堵红军长征。蒋介石只顾内战,让敌人钻了空子。内忧外患,全国上下民愤滔天,从南方到北方,商人、学生、工人组团罢课罢工,要让国民党反省。街头呐喊在每个热血群众耳边响过!
![]()
就在满腔悲愤的氛围里,文艺圈也没落后几步,《风云儿女》电影在上海首映,人气一下子引爆。观众涌进电影院,一场场结束后,大家都说被感动到了极致。那首片尾曲《义勇军进行曲》,更是把痛苦和力量统一起来。曲子响起来时,谁能不掉泪?
![]()
歌声随电影飞速传播,速度比电报还快,先是在学校流行起来,后来连乡村农民也会唱。歌词简单,旋律激昂,随手一带就是抗日游行的标配。大家抱团,这气氛不是一句总结能说清楚的。可偏偏创作者田汉却被关押进了监狱,这现实让人气愤。这是不是太嘲讽了?
![]()
30年代初,电影业突然繁荣,田汉就是其中耀眼一颗星——他写剧本,有泪有铁,制片厂抢着找他。没人怀疑他文笔的深度,大家都觉得情感戏份在他的笔下流淌自如。此时全国抗日的氛围已经升级,田汉以现实斗争为题材创作《风云儿女》,希望通过镜头凝聚人心。
![]()
田汉看到城市被轰炸成废墟,心里烦闷至极,经常把不满塞进剧本里。他骂那些冷漠、软弱的同胞,意思已经摆得很明亮。他的稿子送到制片人家里,没想到制片人看到一半就哭了,还不停说“好”。临走前,制片人要求田汉摸索出一个能热血沸腾的主题曲。
![]()
剧本易制,主题曲却难。田汉压力极大,晚上睡不着,桌前反复琢磨。怕是要把“壮志”和“悲怆”混在一起,写着写着又觉得不对。他把写得不满意的词句丢到垃圾桶,重新再来。有时连烟盒也成了便条,把灵感一股脑记在纸头上。
![]()
日子一天天过去,第一小节好不容易摸出来,屋内却风波又起。国民党特务破门而入,一群人气势汹汹。田汉第一时间让家人躲进房里,自己拎着写词的烟盒与特务对峙。对方冷笑着指责田汉,说是要让他“记住教训”。田汉也冷静,趁暴力乱作一团,把写满歌词的纸条甩了出去。家人捡起纸片,这后面还有插曲——一份词,一场生死。谁说细节不重要?
![]()
家人后来把那几张纸条交到制片人手上,说是田汉被抓,他的心血在这里了。制片人一看,字迹糊涂,内容模糊,可还是觉得不能丢掉。他赶紧找来聂耳,作曲家一边琢磨一边修改。聂耳参考田汉的风格,通过残留的句子拼出整首歌词。作品终于完成,这难不是一般的。说到底也是抗争的一部分。
![]()
到1949年八月,北京已经变得像一锅沸水。中央各界齐聚一堂,准备新中国的成立细节,国歌筛选成了焦点。郭沫若、徐悲鸿挂帅,各路专家都在发愁。起初大家倾向重新编写新国歌,号召全国投稿,信件堆成山,没那么容易选出合适的。稿子密密麻麻,但谁都觉得不够气势,填得了歌词,却撑不起国家新生的气场。
![]()
三四天过去,选稿的人都坐不住,只觉得比赛太难。本来想捏出个精致作品,现实却卡在时间上面。谁也不能在短期干出历史性大事的模样。国歌非选不可,事情变成死结。突然会议室里有人喊出“那就用《风云儿女》”?这不就是刚才大家讨论的那首吗?所有人像找到救命稻草一样拍手。田汉本人在场,感动得说不出话,他的付出终于要获得认可了。
![]()
不过有反对声。说新中国刚成立,国歌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显得全都是悲情,这节奏和新生主题貌合神离。多数人附和,觉得确实得改,不少作曲家也点头。议案就这样递到周总理桌上。
周总理亲自批示:“还是不改。”他坚称新中国不能忘记苦难历程,这句歌词需要留下来,不然后人又要忘记建国多难。保留,才能让大家记住那份吃劲的艰难。你觉得有道理吗?可是有人又揪头说,艰难的日子过去了,现在该有新的召唤。对矛盾之处,难道不是这样吗?
毛主席也支持。表决以后,大家终于决定不改——这事就这么定了。其实,他们也说不清是不是最好的决定。可能刚好也不合适。
到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响起《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激动到没法保持平静。国歌定了,大家感觉真正站了起来。没啥华丽的词语,只有一种坚硬的噪声,穿透过去的战火,带着那句“最危险的时候”,把每个人的记忆都拉到广场中央。
不过,新生的中国也许早就不是最危险的时候了。谁能预料未来是否还有更惊险的时刻?国歌的响亮里夹杂的也不全是希望,还有些许遗憾和迷茫。现实总不会完美,但这就是我们的选择。
其实,《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没有谁能完全说完。有人说,歌词太悲伤,有人却觉得,记住痛苦也是一种力量。就像田汉在监狱里惦念纸条的时候没有什么大英雄主义,只有切身的焦虑。你觉得现在还应该再改改吗?好像也没啥定论。
总之,国歌响起来的时候,中国人的站立并不是一瞬间完成的。它沉积着无数人的努力,也打着生活的断断续续。这就是中国人的气质,杂乱,饱满,有时也纠结,偶尔闹矛盾,但没停过前进的脚步。
国歌不是一首歌那么简单,更多是一段历史,一群人的不同选择和摇摆。哪怕有不一致、有不完美、有一些语句生涩,其实才是属于我们的真实日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