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内容:近年兴起一种《周易》热。这个《周易》热波及的范围非常广,从国内到国外,从专家学者到江湖术士,几乎都参加进来了。最流行的有两个观点。一是伏羲氏画八卦,二是《易传》是战国人作的。我不同意这两个观点。我认为,说伏羲氏画八卦不可信,说《易传》是战国人作的,是打倒孔家店浪潮下的产物,不足为据。
一
我是《周易》的爱好者,多年从事《周易》研究。解放前,我写《易通》时,受旧说蒙蔽很深,对《易·系辞传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至“盖取诸夬”一大段文字不敢提异议。解放后,我写《易论》,由于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对此发生怀疑,但只是避而不谈,还不敢公开否定。之后,我着重学习了摩尔根《古代社会》、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及一些考古学著作,始明确地了解所谓伏羲氏画八卦之说,决非事实,断不可信。所以当我写《说易》及《关于〈周易〉的作者问题》时,就明确地指出《系辞传》里的“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至“盖取诸夬”一大段文字是后人窜入的,不是《系辞传》原文。
伏羲氏据说是三皇之一。有人说在燧人氏前,有人说在燧人氏后,有人说与女娲氏是兄妹,总之,是自天地剖判以来,首先出世的人。从现代考古学来看,应是在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是打制的,连磨光都不能,怎能画出具有高度抽象力的八卦符号呢?又说“王天下”,在旧石器时代,连氏族都不见得有,怎会有王在下呢?一句话,所谓伏羲氏画八卦之说,完全是向壁虚造,决非事实。
考伏羲氏这个名字。只见于《庄子》、《管子》、《战国策》和《荀子》,均战国时著作,不见于战国前的篇籍。如果说是孔子作《易传》,在《系辞传》中写了这一段话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孔子是春秋时人,当时还不存在伏羲氏的名字;二,孔子对史学十分审慎,《史记·五帝本纪论赞》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
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证明孔子只认为尧以来是信史,故删定《尚书》从《尧典》开始。至《五帝德》及《帝系姓》虽曾对宰予讲过,以非信史,故不下传。现存的《礼运》篇首言大同一段,实际上是孔子所写的原始社会史,他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段话与现代科学家所讲述的原始社会史的观点基本上一致,显然是孔子对古史传说所作的总结,剔除其不可信部分,保留其可信部分。例如炎帝、黄帝这些人物的名字,在传说中一定都有,却没有写入,定是因为不可信。
又,孔子作《春秋》记日食36次,今用科学推算,有34次是正确的,足见其记事的准确程度。三,《系辞传》中的“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一大段文字自身就有矛盾不通之处。例如说“始作八卦”,又说“盖取诸离”,“盖取诸益”,“盖取诸噬嗑”等等,离、益、噬嗑显然是六十四卦里的六画卦,而不是三画卦的八卦。《易》六十四卦中有鼎,有井,很明显是先有实物,然后才像物作卦,决不是如本文所说,实物耜、耒的制作,是“盖取诸益”。又,此处说包牺氏始作八卦,与《说卦传》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耆,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的说法不一致。因此,可以肯定这一大段文字不是孔子作的,而是后人窜入的。
那末,是谁窜入的呢?据我推断,很可能出于战国时主张“终始五德之运”的邹衍一派人之手。证据是唐人司马贞《三皇本纪》说:“庖羲氏木德王。女娲氏代伏羲立,不承五运。”这个“木德王”与“不承五运”二语,无意中就透露出它是袭用邹衍“终始五德之运”之说。邹衍创立“终始五德之运”的谬论,大概是由于他对古史情况全然不知,妄以为自天地剖判以来就有王,就有五行。因而制造出所谓三皇、五帝种种名号及若干事迹。虚构他们的递嬗是依照“五德转移”的公式向前发展。
所谓“五德”就是五行水火木金土之德。德谓性质。五行性质有相生相克,因而以为各个皇王的交替,就是依照五行生克向前发展的。他们的全部言论,今已无考。《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亦语焉不详,《易·系辞传下》的一大段文字很可能就是邹衍遗说的一部分。
伏羲氏画八卦,本非事实,无足观采,乃附孔书以传,遂使蚊蝇与骥尾俱驰,贻害千载。不仅如此,而且由伏羲氏画八卦而导致先天、后天,由先天、后天又增益以河图、洛书。卮言日出,汗漫无涯,把一个光采回溢的宝书,变成百孔千疮,可慨也已!
二
现在谈谈《易传》的作者问题。过去在打倒孔家店的浪潮下,凡是能证明《易传》非孔子作者,都极容易得到认同。而自今日看来,当日的所谓论证,大抵是无中生有,不能成立。现举出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略作分析。
(1)《论〈十翼〉非孔子作》
这篇论文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举了十条证据。却没有一条能够站得住脚。
证一说:“从前晋朝汲郡魏襄王的古墓里得到一大批古书,内有《易经》两篇与现在的《周易上下经》同,但是没有《十翼》。我们知道魏文侯很能尊儒好古,他奉子夏为师,子夏是孔门的大弟子,倘孔子作《十翼》,不应魏国无传,何以魏冢《易经》仍止两篇?”我认为《易经》与《易传》单行,不在一起,这是古书惯例。墓里有没有与世上有没有,孔子作没作,不是一回事,不能因为魏襄王墓里没有《十翼》就说孔子没有作过《十翼》。
证二说:“《左传》鲁襄公九年,鲁穆姜论元亨利贞四德与今《文言》篇首略同。以文势论,只见是《周易》钞《左传》,不见是《左传》钞《周易》。”我认为,孔子生于穆姜之后,《左传》作者见过这几句话,孔子也可能见过这几句话。
证三说:“《论语》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今《周易》艮卦彖传也有此语。果孔子作《十翼》,记《论语》的人不应误作‘曾子曰’。”我认为,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学生可以称述老师的语言,《论语》里这条文字,如为曾子弟子所记,是无可非议的。
证四说:“《系辞》中屡称‘子曰’,明非孔子手笔。”我认为,古书所谓作,不必亲自写定,《庄子》、《孟子》都是如此,章实斋有《言公》一篇,谈的正是这个问题。
证五说:“《史记自序》引系辞称《易大传》并不称经,并不为孔子语。”我认为,称《易大传》不称经,这是实事求是,它不能证明《十翼》非孔子作。
证六说:“《史记》托始黄帝,他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搢绅先生难言之’,而曰‘不离古文者近是’。《伯夷传》的起首说,‘儒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许由、务光,太史公虽亲登箕山许墓,只以孔子不曾说到,故不敢轻信。列传始伯夷,世家始吴泰伯,多是孔子称述到的人。《史记》推尊孔子如此。今《系辞》详述伏羲神农制作,太史公并不是没有见到,何以五帝托始黄帝,更不叙及伏羲神农呢?可证在史公时尚不以《系辞》为孔子作品。”我认为,《系辞》系孔子作,《孔子世家》已有明确记载,何劳费词考证。
证七说:“《论语》学《易》事,只有‘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一条。据《鲁论》'易’字当作‘亦’。古人四十为强仕之年,孔子仕鲁为司寇将近五十,他在未仕以前说,再能加我数年,学到五十岁,再出做事,也可以没有大过失了,这本是很明白的话。《古论》上妄错易一字,便附会到‘五十学《易》’等等说话。”在证七前,又说:“以上六证,前人多说过,只说非孔子作《十翼》,现在要更进一层说,孔子对于《易经》也并未有‘韦编三绝’的精深研究,那孔子作《十翼》的话自然无根据了。”
我认为,古书简编不同,字有歧异。这是常有的事。精于校勘者,一定弃短从长。《鲁论》作“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什么又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与上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有什么联系?至于学什么,更没有说明。这种语言,能够说是《论语》的语言吗?反之依《古论》改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则文从字顺,“学”有着落“无大过”也有着落,而且又可与《孔子世家》“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互相证明。为什么校勘以后,硬要从《鲁论》不从《古论》呢?显然这是主观偏见在作祟。我认为从《古论》是正确的。
证八说:“孟子书内常称述《诗》《书》而不及《易》。今《系辞》里有‘继之者善。成之者性’的话,孟子论性善也并不引及。荀子也不讲《易》。”我认为。孟子、荀子讲《易》与否。不能证明孔子作《易传》与否。《系辞》说“继之者善”,是说继承”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善。不是说性是善,“成之者性”才是说性。孟子论性善,为什么要引《系辞》这句话?
证九说:“秦人烧书,不烧《易经》,以《易》为卜筮书,不和《诗》《书》同样看待。自从秦人烧书后,一辈儒生无书可讲,只好把一切思想学问牵涉到《易经》里面去讲,这是汉代初年《易》骤盛的一个原因。若是孔子作《十翼》,《易》为儒家经典。岂有不烧之理。”我认为,秦不烧《易》是事实,你所说的理要由事实来证明,没有事实证明,你所说的理是不真实的。
证十说:“《论语》和《易》不同。这一层应得稍为详述,现在姑且提出三个字来讲。”作者所谓三个字是道、天和鬼神。因为文字太繁,尽管我不同意他的意见,但是,为了节省篇幅,我不准备逐一辨析了。
总之,我看过本篇文章,感到作者旁征博引,凑足十条证据,然而全无是处,枉费心力,只足证明《十翼》为孔子作,这是铁一般的事实,不是这十条所能动摇的。
(2)《易传探源》
这篇作品,也论证《易传》非孔子作,文字很长,还有若干大小标题,从摆出的架势来看,志不在小。看过以后,令人感到通篇尽是穿凿附会,没有一条可称为真凭实据。而且语言大部分尖酸刻薄,带有侮辱性,不似客观地探讨问题的文章。如果说是客观地探讨问题,倒是作者征引的欧阳修的一段话比较好。作者在欧阳氏外,又提出几位名人,如赵汝谈、姚际恒、冯友兰,却没有引用他们片言只字。
欧阳修的一段话独被征引,说明这一段话最有说服力,对作者有更大的帮助。现在照录如下,可以仔细地看一看。
《系辞》……《文言》、《说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而众说淆乱,亦非一人之言也。昔之学《易》者,杂取以资其讲说,而说非一家,是以或同或异,或是或非……《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是谓乾之四德。又曰,‘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则又非曰德矣’。谓此二说出于一人之手,则殆非人情也。《系辞》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所谓图者八卦之文也,神马负之,自河而出,以授于伏羲者也。盖八卦者。非人之所为,是天之所降也。又曰,‘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千是始作八卦。’然则八卦者是人之所为也,河图不与焉,斯二说者已不能相容矣。
而《说卦》又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则卦又出于蓍矣。八卦之说如是,是果何从而出也?谓此三说出于一人之手,则殆非人情也。人情常患自是其偏见,而立言之士莫不自信,其欲以垂乎后世,惟恐异说之攻之也,其自肯为二三之说以相抵牾而疑世,使人不信其书乎!故曰非人情也。凡此五说,自相乖戾,尚不可以为一人之说。其可以为圣人之作乎……余之所以知《系辞》而下非圣人之作者,以其言繁衍丛挫而乖戾也……至于'何谓’、‘子曰'者,讲师之言也;《说卦》、《杂卦》者,筮人之占书也。(《易童子问》卷三)
这段文字实际讲了四个问题。1.元亨利贞,2.河图、洛书,3.包牺氏始作八卦,4.“何谓”、“子曰”。我认为,河图、洛书及包牺氏始作八卦诸文都是后人窜入的,与孔子无关,我别有说,在此可以不谈。其余两个问题,元亨利贞既释为四德,又说,“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这是《易传》体例如是。由于《易》义丰富,必须从多方面解释乃尽。至于《系辞》有“何谓”、“子曰”,这只能说明《系辞》不是孔子亲手写的,不能证明《系辞》不是孔子作。因为古人之著作与后世不同,很多不是自己写定,例如《孟子》、《庄子》都是如此。章学诚《文史通义》有《言公》一篇,正是谈这个问题。看来欧阳修这段话并不能帮作者的忙。不过,欧阳修依然是值得尊敬的人,不能因此而遭到菲薄。因为当时孔子被尊为圣人,享有绝对权威。对孔子提出异议,假如被扣上“非圣无法”的帽子,是不得了的。乃欧阳修独能坚持真理。敢讲自己的话,较之观察风色,随波逐流者。相去何啻霄壤。
过去在打倒孔家店的浪潮下,人们攻击孔子,说《易传》非孔子作,并进一步说《易经》是单纯的卜筮之书。下面这一观点也有不小影响,有必要加以辨析。
有人把《周易》卦爻辞看作签诀。说“签诀纸条上端往往写着‘伍子胥吴市吹箫’,‘姜太公八十遇文王’,‘韩信登坛拜将’,‘关云长秉烛达旦'……的故事,就因为这些故事是习熟于现在人的口耳之间的,只要说了这件故事的名目便立刻可以想出它的涵义。但也有不直称一件故事的名目而就叙述这件事的内容的,例如《牙牌数》中的一条:‘三战三北君莫羞,一匡天下霸诸侯。若经沟壑殉小节,盖世功名尽射钩。’我们如果不读《左传》和《论语》或《列国志》便不能明白它说的是曹沫和管仲的故事。《周易》的卦爻辞的性质既等于现在的签诀,其中也难免有这些隐语。”
把卦爻辞中的历史故事,如“高宗伐鬼方”、“箕子之明夷”等说成与签诀上的历史故事一样,其目的在说明卦爻辞没有思想,卦爻辞中历史故事的思想就是卦爻辞的思想。其实,这对卦爻辞的是极大的歪曲。事实恰恰相反,卦爻辞中的历史故事是为卦爻辞思想服务的。卦爻辞有思想,卦爻辞中历史故事的思想没有独立性。
正由于说者想歪曲卦爻辞,将非历史故事说成是历史故事。例如《易·大壮》六五爻辞“丧羊于易,无悔”,《旅》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哭后号眺,丧牛于易,凶”,《晋》卦辞“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等,统统被穿凿附会地说成是历史故事。实际上《周易》与签诀虽都可用于卜筮,这一点可以说相同,但二者的性质则大异。签诀只言祸福,而且签诀与签诀之间是孤立的,没有联系。而《周易》则不然。《易·系辞传上》说,“《易》与天地准”。其经卦八,别卦六十有四,说明《易》是一个整体,其内部联系至为密切。可见把卦爻辞中的历史故事与签诀上的历史故事等同起来是荒谬的。
至有人见到爻辞中有“中行”二字,就说是“春秋时晋国的荀林父”,有人把乾卦的元亨利贞释为“大享利占”,其用意固然在歪曲《周易》,又是大势所趋,无足深论了。
我认为《周易》从形式看是卜筮之书,从内容看却蕴藏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周易》之为书,确实很奇特,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但它是不是由于伏羲氏画八卦或者是受龙马负图、洛龟献书的启示而制作的呢?不是。它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我认为,即便有伏羲氏画八卦和河出图、洛出书这等事,也只能得出八卦,而八卦只是符号,它与《易》是两件事,它同代数学的公式用abxy作符号一样,记住ab等符号不等于记住代数学,这个道理明白易懂,我看一些《周易》的研究者,竟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研究河图、洛书和八卦的几种图上,未免太可惜了。
《易》的产生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奴隶制时代,广大群众刚从原始社会脱胎而来,思想水平普遍低下。一切行动听命于鬼神,笃信卜筮。统治阶级中的个别人,由于受传统历史文化的薰陶,具有很高的智慧,就采取这种巧妙的办法,用卜筮作手段。暗地里向广大群众灌输哲学思想。这是一种秘密,长时期人们都把它作为卜筮之书来应用,今存的《左传》、《国语》等书中之用《周易》于卜筮的可为证明。
至孔子出,如《史记·孔子世家》所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如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要》所说“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对《易》下了很大功夫。才能全部了解《易》,并作成《易传》。它不是任何人所能作到的事。有人说《易传》是战国人作的。我认为战国人只能把伏羲氏画八卦,“河出图”、“洛出书”以及“天垂象,见吉凶”一类的东西窜入《易传》,他们哪能作出《易传》呢。马王堆出土《帛书·要》说:“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足见孔子作《易传》,要付出很大勇气。这一点,也是只有孔子能作到的。《帛书·要》载(子贡问):“夫子亦信其筮乎?”(子曰):“我观其德义耳,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证明孔子是欣赏《易》的思想内容,而不是欣赏《易》的卜筮形式。
孔子的这个观点全面清晰地见载于《易·系辞传上》。这段话大体上可分为五节,由于向来没有人把它解释清楚,兹逐节移录如下。并简略地加以解释。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这是第一节。言《易》的性质。首句“夫《易》何为者也”是设问,问《易》是干什么的。它说明当时人都认为《易》是卜筮之书。次句“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是答问。“开物,成务”是指事物的开始和事业的完成。“冒天下之道”,是说《易》囊括宇宙间所有一切的道理。“如斯而已者也”,是最后又强调一句。说只是如此,没有别的。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这是第二节,言《易》之功用。“以通天下志”,是说利用《易》可以统一天下人的意志。“以定天下之业”,是说利用《易》可以成就天下人的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说利用《易》可以解决天下人的疑惑。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这是第三节,是说作为手段的卜筮,其内容的蓍、卦与六爻三者的性质和作用。“蓍之德”是说蓍的性质。圆是说不稳定,因为筮法的大衍之数五十(应为“五十有五”,今本脱“有五”二字),经过“四营”、“十有八变”,所得出的蓍数为七八九六不一定。《易·系辞传上》说“阴阳不测之谓神”,“神”是指阴阳不测。也就是菁数为七八九六不一定。“卦之德”,是说卦的性质。“方”是确定。因为筮法得出卦来,就确定了。“知”应读为智。“智”是说卦确定后,就可以知道吉凶悔吝了。“六爻之义易以贡”,是说六爻与卦二者之义相对来说,卦是不变的,六爻是变的,易就是变,贡是告。告什么?告吉凶。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应作智)以藏往。
这是第四节,言利用卜筮这个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圣人”指作《易》者。“以此”是用这个,即指用蓍卦和六爻。“洗心退藏于密”,“洗”,《经典释文》说:“京、荀、虞、董、张、蜀才作先”,是对的。“先心退藏于密”,就是说事先把蓍卦六爻收起来置于隐密的地方。“吉凶与民同患”,这个“吉凶”是经过下筮所得出的吉凶,“与民同患”的是指统治阶级中的作《易》者,“与民同患”有与人民同忧喜的意思。为什么能与人民同忧喜?因为这个吉凶与一般卜筮的吉凶不同,里边蕴藏着哲学思想。“神以知来”,指蓍。“智以藏往”,指卦。
其孰能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这是第五节,也是最后一节。它是称赞作《易》者的巧思。“其孰能与此哉?”是问谁能作出这个东西呢?“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答问。说这是古时的人具有极高的智慧,又有神奇般的武力,然而不用于杀伐,就能使民服。
孔子对《易》是什么书的问题,已经讲得一清二楚了。然而后世言《易》者竟熟视无睹,依旧说《易》是卜筮之书,从而又大力宣扬什么先天、后天、河图、洛书等等荒唐谬悠之说,亦可怪已。
作者简介:金景芳(1902年—2001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易学研究专家、哲学家及教育家。他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师从国学大师黄侃,深得其学术真传。金景芳的学术生涯跨越了近一个世纪,他的研究涉及哲学、易学、历史等多个领域,尤其在《周易》的研究上,成就卓著,影响深远。金景芳先生在《周易》的研究上,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见解。他强调《周易》不仅是一部占卜之书,更是蕴含深邃哲学思想的经典,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他的著作《周易通义》《周易古经》《周易古注》等,系统梳理了《周易》的哲学体系,为后世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
文章来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1期;信息来源:东亚易学
转自:周易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