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7 日克里米亚夜空的一声巨响,让俄军又一次陷入舆论漩涡。
一架执行拦截任务的苏 - 30SM 战机,竟被自家防空导弹击落。
这并非孤例,两年间从苏 - 35 到 A50U 预警机,俄军精锐装备屡屡折戟于 “友军火力”。
为何一个军事大国,会频繁出现 “自伤” 事故?是偶然的操作失误,还是其作战体系早已埋下难以弥补的隐患?
![]()
俄军误击事件的全景
2025 年 10 月 17 日夜,克里米亚西北部的夜空被火光划破。
俄军一架苏 - 30SM 战机正在此处执行拦截乌军无人机的任务,却突然遭到己方防空系统的导弹攻击。
战机双引擎瞬间起火,飞行员在紧急情况下成功弹射逃生,捡回一命。
这一事件并非空穴来风,乌方通过无线电截获的战场信号,以及俄方军事博主在社交平台上披露的细节,均证实了此次误击的真实性。
而当时的战场背景更显特殊,乌军正针对克里米亚的 Hvardiiske 油库、Saky 区工业综合体等关键目标。
发起大规模无人机集群攻势,俄军防空部队为应对密集来袭的 “低慢小” 目标,早已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却没想到最终误击了友军战机。
![]()
近年的俄乌冲突战场,俄军类似的误击悲剧早已不是第一次上演。
早在2023 年 10 月 9 日,在俄乌前线的激烈对抗中,一架俄军苏 - 35 战机正在执行空中巡逻任务。
却被自家部署的 S300 防空系统锁定并击落,战机坠毁于无人区,所幸飞行员及时跳伞。
仅仅两个月后,2023 年 12 月 18 日,前线附近又传来坏消息,一架苏 - 25 攻击机在低空支援地面部队时,遭到地面防空部队的火力打击。
对方甚至连续发射 5 枚防空导弹,堪称 “火力全开”,最终苏 - 25 攻击机坠毁,飞行员不幸牺牲。
更严重的事故发生在 2024 年 1 月,俄军地面防空部队在一次防空作战中,竟一次性误击了己方的 A50U 预警机和伊尔 22M 指挥机。
这两款装备分别承担着战场预警和指挥协调的核心功能,它们的损失直接导致俄军在该区域的空情监测与指挥能力大幅下降,给后续作战带来极大被动。
![]()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被误击的苏 - 30SM 战机,隶属于俄军黑海舰队第 43 航空团。
据公开信息显示,截至 2025 年 8 月,该团装备的苏 - 30SM 战机已损失超过半数,而误击正是造成这一高损失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令人唏嘘的是,关于苏 - 30SM 战机还存在装备供应链的争议。
有消息称,俄军曾使用中国退货的零件组装同系列战机改型,甚至试图虚假标注型号,将其推销给伊朗等国。
这一细节从侧面反映出俄军在装备生产与保障环节的困境,也为其频繁发生的误击事故增添了更多复杂背景。
![]()
俄军误击频发的深层诱因
俄军频繁发生误击事故,首要根源在于其在雷达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长期短板。
从装备性能来看,俄系装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多目标处理能力明显不足。
尤其是 “敌我识别” 能力,与西方军队装备的相控阵雷达技术、高度集成电子战系统存在代际差距。
这直接导致俄军雷达屏幕上的目标常常模糊不清,操作员难以快速、准确分辨目标属性。
只能凭借经验或有限信息判断,为误击埋下隐患。更严重的是,俄军当前使用的敌我识别系统,大多继承自苏联时期的 “口令”“卫士” 系列。
苏联解体后,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进行升级改造。
这些系统呈现出 “新老并存” 的混乱状态部分新装备配备了改进型识别系统。
而大量老旧装备仍在使用传统系统,不同系统之间兼容性极差,甚至无法实现数据互通,进一步加剧了识别混乱。
![]()
俄乌战场的特殊环境,更是将这种技术缺陷放大到了极致。
乌克兰军队广泛运用各类无人机,不仅用于战场侦察、目标校正,还频繁发起 “蜂群” 式攻击,给俄军地面部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与实际损失。
在这种 “低慢小” 目标无处不在的战场环境中,俄军防空部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 “草木皆兵” 状态,操作员的神经时刻紧绷。
当雷达屏幕上出现不明目标时,他们往往面临两难抉择。
如果花费时间反复核实目标身份,可能会贻误拦截时机,导致己方地面目标被无人机袭击。
如果遵循 “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的战场生存法则,先行发射导弹拦截,又可能误击友军。
在技术无法提供绝对保障的前提下,大多数时候,防空部队会选择后者,这也成为误击事故频发的直接诱因。
![]()
更棘手的是,乌俄两国装备存在 “同源性”,乌军装备的苏 - 27、米格 29 等战机。
与俄军同型号战机的雷达反射特征、电子信号高度相似,在缺乏精准数字识别系统的情况下,仅凭传统雷达信号几乎无法区分,进一步增加了误判概率。
此外,俄军精确制导武器的匮乏与战术选择的局限,也在无形中加剧了误击风险。
由于长期缺乏足够数量的防区外发射精确制导弹药,俄军航空兵部队的苏 - 34 等战斗轰炸机,不得不采用临空投掷传统航弹的战术来支援地面部队。
这种类似于二战时期的战术,要求战机必须飞临敌方防空火力密集的前线空域,不仅让战机直接暴露在乌军防空武器的威胁下,更使其进入了己方防空部队的火力覆盖范围。
而俄军为避免防空漏洞,在前线区域部署了大量防空系统,这些系统的警戒范围与战机的作战空域高度重叠。
同时,俄军在实战中还依赖 “人工规则” 辅助识别,通过划分防空责任区、限定战机飞行高度层、严格执行飞行计划等方式,试图避免误击。
但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中,战机为规避敌方导弹、应对突发情况,常常会偏离预设的飞行路线或高度,导致 “人工规则” 失效,最终陷入被己方防空系统误判为敌机的危险境地。
![]()
俄军数据链建设的现实困境
俄军误击事件频发的另一关键症结,在于其数据链体系的 “碎片化”。
自苏联时期起,俄军便未建立起统一的三军通用数据链标准,各军兵种长期处于 “各自为战” 的状态。
空军有独立的指挥体系与空情信息源,地面防空部队则依托自身雷达网构建指挥链,两者之间缺乏能融合所有空情数据、自动分发敌我识别信号的顶层 “大脑”。
这意味着,在空军指挥部屏幕上被清晰标记为友军的苏 - 30SM 战机,在地面防空部队的雷达系统中。
可能只是一个需要手动核实的 “不明空情”,信息传递的延迟与错位,在分秒必争的空战中足以酿成灾难。
![]()
技术与产业基础的薄弱,进一步卡死了俄军数据链升级的道路。
构建一体化数据链需顶尖电子工业、软件工程与通信技术支撑,而这恰恰是俄罗斯的长期短板 。
其电子元件制造能力落后于中美,核心软件依赖进口,且受西方长期技术封锁影响,难以获取关键技术与零部件。
反观美军依托 Link-16 数据链,实现了指挥系统、传感器与武器平台的无缝衔接。
中国自主研发的 DTS03 数据链也将各作战单元打造成信息节点,中美均已形成 “传感器 - 数据链 - 武器平台” 的闭环链路,而俄军却仍困在 “信息孤岛” 中。
更现实的制约来自战争资源的挤压。
俄乌冲突持续消耗着俄军的国防预算与工业产能,有限的资源需优先用于补充坦克、炮弹、无人机等前线急需装备,耗时耗资的全军数据链改造工程被一再搁置。
即便俄军意识到数据链的重要性,也因缺乏资金、技术与时间,无法推进体系化建设,数据链短板始终无法得到根本性解决,成为误击事故反复上演的 “顽疾”。
![]()
敌我识别难题的军事启示
敌我识别绝非俄军独有的困境,即便是军事科技领先的美军,也难逃 “自伤” 魔咒。
2024 年 12 月,美国海军杜鲁门号航母编队在红海执行任务时,自家巡洋舰发射标准 2 导弹,误将 1 架 FA-18 战机击落,另有 1 架战机险些被击伤。
这一事件证明,即便拥有全球最先进的 “协同交战能力” 体系。
在高度紧张的实战环境下,程序失误、人为差错或电磁干扰,仍可能让顶尖军队犯下致命错误,敌我识别的复杂性可见一斑。
解放军则从俄美军的教训中,走出了一条针对性的应对之路。
面对未来可能的大规模渡海登岛作战,届时空域将密布我方战机、无人机、导弹与敌方航空器。
敌我识别难度远超俄乌战场解放军强力推进 “信火一体” 概念,将信息支援能力提升至与火力打击同等甚至优先的地位。
新成立的信息支援部队,专注于整合网络攻防、电磁频谱管控、卫星侦察与数据融合,为指挥官提供清晰的战场全景态势图。
![]()
2025 年阅兵中展示的信息保障车辆、空警 - 500 预警机等装备,更是体系化建设的缩影,旨在实现 “传感器到射手” 的秒级闭环,最大限度压缩误击空间。
从二战的无线电应答器,到如今融合 AI 与数据链的复杂系统,敌我识别始终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的博弈。
当前各国正竞相探索 AI 目标识别、无人机协同识别等前沿技术,“信息优势” 成为竞争核心。
这一趋势警示所有军队:敌我识别绝非单一装备问题,需融入顶层设计、战术训练与技术研发。
唯有构建高度协同的作战体系,才能在未来战场避免 “手足相残”,释放联合战役的真正效能。
![]()
结语
俄军苏 - 30SM 误击事件,看似是单次操作失误,实则暴露了其军事体系滞后的深层危机 技术短板、数据链割裂、资源制约相互交织,最终酿成系列悲剧。
而美军的类似案例与解放军的应对实践则证明,敌我识别与体系协同,是现代战争绕不开的 “生死考题”。
在信息化战争时代,胜利不再是武器的简单堆砌,而是源于从技术到战术、从装备到体系的深度融合。
唯有以 “信息主导” 破解体系困局,才能在未来战场站稳脚跟,避免 “自伤” 悲剧的重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