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相守是最温暖的承诺,这句话用来概括一段长久的感情再合适不过。
杨振宁先生离世后的第二天,他的夫人翁帆就在光明网发布了一篇悼念文章。
![]()
文章里没有过多的情绪宣泄,只是翻译了杨振宁先生生前的一首诗,用文字梳理了先生的一生,最后那句“何其有幸”,轻描淡写却分量十足。
收到消息的亲朋好友纷纷给她发信息问候,她没有闭门不出,也没发朋友圈长篇大论,只是用几个简单的表情一一回复感谢。
这个举动让很多人意外,因为在这之前,大部分人都觉得翁帆这辈子是靠杨先生活着的,没了他,肯定会手足无措,甚至过不下去。
![]()
在咱们的社会里,忘年恋本身就会引发议论,尤其是年龄差特别大的情况,总会有人往功利的方向遐想。
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就是这样,从2004年12月24日领证那天起,质疑声就没断过。
82岁的杨振宁和28岁的翁帆走进民政局,这样的年龄差距,让不少人觉得这段婚姻里肯定有别的目的。
![]()
有人说翁帆是看上了杨振宁的名气和地位,也有人说这是旁人“特意安排”的,最流传甚广的说法是“替身文学”。
杨振宁的第一任妻子叫杜致礼,是抗日名将杜聿明的女儿,两人1950年结婚,相伴了53年直到2003年杜致礼去世。
![]()
有人把杜致礼年轻时的照片和翁帆放在一起对比,发现两人的眉眼和说话的神态确实有几分相似,就断定翁帆是杜致礼的替身,这辈子都活在别人的影子里。
后来坊间又传出来了消息,说杨振宁的遗嘱里没给翁帆留下多少财产,加上两人结婚21年一直没有孩子,大家就更同情翁帆了。
不少人私下议论,说她从28岁到49岁,最好的年华都耗在了这段婚姻里,最后落得人财两空,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
![]()
可这些猜测,其实都是外人的臆想,根本没看清这段婚姻的真相。
翁帆从来不是谁的替身,更不是靠杨振宁养着的闲人,她一直在悄悄成长,只是杨振宁的光环太亮,把她的努力都遮盖住了。
结婚后,翁帆没有像有些人想的那样当一个清闲的少奶奶,而是重新捡起了书本。
![]()
她先是完成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的硕士论文,拿到硕士学位后,又把目标瞄准了清华大学的博士学位。
2011年,她以香港居民的身份申请清华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专业的博士,当时有很多人怀疑她是“走后门”,毕竟丈夫是清华的知名教授。
但是清华很快出面澄清,说翁帆和其他港澳台学生一样,经过了严格的笔试和面试考核,完全是凭自己的能力考上的。
![]()
建筑系的博士不好读,要啃下大量的历史文献和专业理论,还要做实地调研写论文,翁帆硬生生坚持了下来,最终顺利毕业,手握两个高学历文凭。
除了读书,翁帆还一直在做翻译工作。她英语底子好,又肯下功夫,前后参与了将近20本专业书籍的翻译。
专业书籍的翻译可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需要懂相关领域的知识,还要保证术语准确,有时候为了一句话,可能要查好几本资料,熬好几个晚上。
![]()
她还和杨振宁一起做过歌曲翻译,2021年的COP15主题歌曲《地球妈妈》,2022年的冬奥歌曲《梦想指路》,英文歌词都是两人共同琢磨出来的。
杨振宁对翁帆的支持,从来不是嘴上说说。他不仅支持她读书做事,还愿意沉下心来和她一起创作。
2008年,两人一起整理编辑的《曙光集》出版,书里收录了杨振宁的论文、书信和随笔,有一半都是没公开发表过的,翁帆不仅做了翻译,还负责了全书的编辑工作。
十年后的2018年,他们又推出了《晨曦集》,这本书里既有杨振宁关于高能物理的专论,也有他放弃美国国籍的声明,还有翁帆写的《杨振宁先生的“精”与“傻”》。
![]()
杨振宁在发布会上说,《曙光集》是看到了民族的曙光,《晨曦集》是曙光变成了晨曦,而这些文字能留下来,离不开翁帆的辛苦付出。
生活里的两人,更是像普通夫妻一样亲密。不管是出席学术会议还是外出散步,杨振宁总喜欢牵着翁帆的手,走路慢的时候,就停下来等她,嘴里一口一个“达令”地叫着,语气里的亲昵藏都藏不住。
![]()
翁帆49岁生日那天,家里办了个小型聚会,她穿上素雅的戏服唱了一段昆曲,杨振宁就座在第一排,双手放在膝盖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她,眼神里全是宠溺。
翁帆后来在采访里说,结婚这些年,她就像生活在象牙塔里,被杨振宁保护得太好了,这种保护不是把她圈起来,而是给了她一个能安心做自己的空间,让她可以放心去读书、去做事。
![]()
杨振宁甚至认真想过自己离开后翁帆的生活。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希望自己去世后,翁帆能再找个人嫁了,好好生活。
翁帆一开始还生气,觉得他不该说这种话。杨振宁就笑着安慰她,说年轻时候的自己肯定不愿意,可现在老了,只盼着她以后有人照顾,不会孤单。
这段对话后来被人翻出来,大家才发现,他们之间的爱不是占有,而是为对方着想。
![]()
其实早在1995年,翁帆就和杨振宁夫妇认识了。当时她还是汕头大学的大一学生,在一次国际物理学大会上负责接待杨振宁和杜致礼,因为做事周到,给两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后来多年,他们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2003年杜致礼去世,翁帆写了封慰问信给杨振宁,那时她刚结束一段短暂的婚姻,正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读硕士,两个经历过感情挫折的人,慢慢有了更多共同语言。
一年后,杨振宁向她求婚,翁帆答应了。
![]()
结婚前,两人还做了婚前财产公证,杨振宁只把一套房子作为婚后财产,其余的都留给了自己的子女。
这也打破了后来“翁帆图财产”的传言。翁帆自己也说过,她选择的是一条人迹稀少的路,但这条路是对的,因为杨振宁给了她纯净的世界,也影响了她的人生观,是杨振宁让她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
现在杨振宁先生走了,翁帆用自己的行动回应了所有的猜测和同情。她没有垮掉,反而用沉稳和体面处理着一切,就像她这些年做的那样,安静但有力量。
那些觉得她是“依附者”的人可能忘了,翁帆本身就很优秀,她能考上清华博士,能翻译近20本专业书籍,能和杨振宁一起完成著作,这些都不是靠别人就能做到的。
说到底,大家还是习惯用自己的偏见去衡量别人的生活。觉得年龄差大就没有真爱,觉得年轻妻子就一定图点什么,觉得失去伴侣就一定活不下去。
![]()
可翁帆用21年的时间证明,好的婚姻是互相成就,不是一方依附另一方。
以后的日子,翁帆大概率还是会像以前一样,读读书,做做翻译,或许还会整理杨振宁留下的资料。
没有了杨振宁的陪伴,她可能会孤单,但绝不会无助。毕竟,她从来不是谁的影子,也不是谁的附属品,她只是翁帆,一个靠自己就能站得稳的女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