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本想选 “好官”,咋成了门阀的 “私人提款机”?
提到三国两晋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这制度听着挺唬人 —— 把人才分成上上、上中、上下到下下九个等级,按等级授官,乍一看还以为是 “公平选拔天花板”。可后来提起它,大家都忍不住吐槽:这不就是门阀士族的 “特权通道” 吗?有钱有势的子弟躺着就能当大官,寒门子弟再优秀也只能 “陪跑”。但有人疑惑:九品中正制刚设立的时候,真就这么 “歪” 吗?它的初衷到底是啥?是不是从一开始就奔着给门阀当 “工具” 去的?今天咱就扒一扒,九品中正制的 “初心” 与 “变质”,到底是怎么回事。
![]()
先说说九品中正制的 “诞生背景”,这事儿还得从曹操说起。东汉末年,察举制早就烂透了 —— 地方官选官全看关系,“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有钱有势的家族把官职当成 “传家宝”,寒门子弟根本没机会。曹操一看这不行,要想打天下,得靠真本事的人啊!于是他喊出 “唯才是举” 的口号,不管你出身好不好、品德怎么样,只要有本事,就能当官。这招确实管用,帮曹操招揽了不少人才,可曹操一死,儿子曹丕登基,情况就变了。
曹丕刚当皇帝,地位还不稳,得拉拢那些手握实权的世家大族 —— 比如颍川陈氏、河内司马氏这些 “名门望族”,要是得罪了他们,皇位都坐不稳。这时候,大臣陈群就琢磨出了 “九品中正制”,献给曹丕。这制度的初衷,其实挺 “正能量”:在各州郡设 “中正官”,中正官由当地有名望的官员兼任,负责考察本地的人才,根据 “家世、品行、才能” 把人分成九品,再上报朝廷,朝廷按等级任命官职。你看,既考虑了出身(家世),又看个人能力和品德,比之前的察举制靠谱多了,而且中正官由中央任命,理论上能避免地方官 “任人唯亲”,还能让世家大族参与选官,可谓 “一举两得”。
![]()
刚开始的时候,九品中正制确实没那么 “歪”。中正官选拔人才时,还真把 “才能” 和 “品行” 当回事。比如西晋的张华,出身寒门,因为才华出众,被中正官评为 “上品”,后来官至司空,成了西晋的重臣;还有东晋的陶侃,虽然是庶族出身,靠着军功和才干,也被评为较高等级,最终当上了荆州刺史。这时候的九品中正制,更像是 “平衡术”—— 既给了世家大族面子,也给了寒门子弟一点机会,还能帮朝廷选拔有用的人才,算是个 “三方共赢” 的制度。
可没过多久,这制度就开始 “变味” 了,而且变得越来越离谱。问题出在哪儿?出在 “中正官” 身上。一开始,中正官还能保持中立,可后来,中正官几乎全被世家大族子弟霸占了。你想啊,世家大族有钱有势,能左右地方舆论,还能影响中央任命,中正官的位置自然落不到别人手里。这些出身门阀的中正官,选拔人才时哪儿还管 “才能” 和 “品行”,眼里只有 “家世”—— 只要你是名门望族的子弟,哪怕是个 “草包”,也能评上个 “上品”;要是你出身寒门,哪怕你才华横溢,最多也就评个 “中下品”,能当个小官就不错了。
![]()
比如东晋时期的 “王谢袁萧” 四大家族,他们的子弟刚出生,就被预定了 “上品” 名额,长大就能当大官。王羲之是琅琊王氏子弟,刚成年就被评为 “上品”,直接入朝为官;谢安更夸张,出身陈郡谢氏,隐居多年,一出山就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后来还成了东晋的宰相。而寒门子弟呢?就算你像左思那样写出《三都赋》,让 “洛阳纸贵”,也因为出身不好,只能当个小小的秘书郎,一辈子都没机会晋升。这时候的九品中正制,早就不是 “选官制度” 了,成了门阀士族的 “私人俱乐部”,把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这句话,演绎得淋漓尽致。
为啥这制度会 “跑偏” 得这么厉害?其实和当时的社会环境脱不了关系。三国两晋时期,世家大族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不仅垄断了土地和财富,还控制了文化教育 —— 那时候读书识字是奢侈品,只有世家大族的子弟才能上学,寒门子弟连书都买不起,就算有才华,也没机会展示。中正官选拔人才时,“才能” 和 “品行” 本来就没有客观标准,全靠中正官主观判断,而出身门阀的中正官,自然会偏向自己人。朝廷也管不了,因为朝廷的权力早就被世家大族架空了,皇帝都得看他们的脸色,更别说管选官制度了。
还有个细节特别能说明问题:九品中正制刚开始的时候,“家世” 只是选拔人才的参考因素之一,可后来,“家世” 成了唯一的标准。西晋时期,中正官在评定等级时,会专门查候选人的 “族谱”,要是族谱上没有显赫的祖先,直接就被排除在上品之外。到了东晋,更是出现了 “官有世胄,谱有世官” 的局面,官职和族谱直接挂钩,就像现在的 “世袭制” 一样,九品中正制彻底沦为了门阀士族维护特权的工具。
![]()
不过,也不能说九品中正制从一开始就是 “坏的”。它刚设立的时候,确实解决了察举制的弊端,为朝廷选拔了不少人才,还稳定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只是后来因为世家大族的干预和制度本身的缺陷,才逐渐 “变质”,成了门阀的工具。就像现在的一些政策,初衷是好的,可执行过程中被人钻了空子,最后偏离了原本的方向。
总结一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为了公平选拔人才、平衡朝廷与世家大族的关系,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沦为门阀工具。只是后来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膨胀,中正官被门阀子弟垄断,选拔标准逐渐以 “家世” 为主,这制度才慢慢 “变质”,成了门阀士族维护特权的工具。它的演变,其实是当时社会阶级分化的必然结果 —— 只要世家大族掌握着权力和资源,选官制度就很难真正公平。下次再聊到九品中正制,你就可以说:“这制度一开始还行,可惜后来被门阀玩坏了,成了他们的‘私人提款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