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时间回到2021年盛夏。深圳市妇幼医院的新生儿重症病房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小患者。男婴出生时体重只有四百五十克,医生说,这么小的早产儿,活下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也就在那时,男婴的父亲来到医院,站在病房门口,没有说几句,最后还是离开了。后来再也没回来。母亲没有选择放弃,她独自做下决定,把孩子抢救下来!
彼时,护士们轮班把孩子照料。呼吸机、保温箱,母亲一次次地在护理室外等待结果。她每天带来新挤的母乳,热一热,再加营养粉。
孩子太小,不能吸吮,她就用管子一点一点喂进去。
![]()
时间来到2022年春天。
孩子终于出院。母亲带着他回到租住的单间。两岁的男孩,看着和别的小孩没什么区别。会走路,也会喊‘妈妈’。房间比医院更干净。亲戚偶尔来访,只能隔窗看上一眼,季节变化时,流感季一来,母子俩再也不出门。
母亲每天五点起床,白天去做零工,晚上回来继续照料。家里没医保,也没有人帮忙。奶粉、药品,全靠她一人承担。有时孩子生病,她整夜不睡,只等天亮再带去看急诊。她把每件事都当成任务。换尿布要定时,孩子洗澡像做手术一样慎重。
时间过去,曾有人问起孩子的父亲。众所周知,不少早产儿家庭中,父亲在孩子出事后选择逃离。2023年,有数据统计,四分之一的父亲在孩子出生后三个月内彻底消失。
![]()
深圳的这位母亲,也没向丈夫要过钱。孩子所有生活费,都是她一点一点挣来的。有时晚上卖水,白天送外卖。夜里她会看着儿子入睡,窗外灯火通明,她独自坐在床边,没有哭过一次。
![]()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孤例。很多国内早产儿家庭都没有稳定社会支持。能靠上的,只有医院和零星的公益救助。特殊奶粉,靠网上众筹才能买到。母亲不是靠感动才活下来的。她把生活过得井井有条,像完成一份工作,随时准备应付突发状况。
国内缺乏普惠性补助,也没有强制父亲照护假。相比之下,国外一些国家几年前就规定父亲必须休假,每月有专项补贴。德国、日本,法律层面要求父亲参与育儿。强制政策把责任落到每个人身上,社会资源分配更加均衡。
奈何在深圳,包括这位母亲,能活下来的原因之一,是身处城市,医疗资源和信息获取都比农村家庭强。那些没有条件的家庭,往往连医院都进不去。她能坚持住,是因为自己识字,也懂得如何照顾早产儿。
![]()
时间来到2023年秋天。
男孩已经快三岁了。母亲说,孩子和别的小孩没什么不同,只是体质差一点,吃药不能停。每过一段时间,要去医院复查。孩子现在会说‘妈妈’,知道每顿饭都由妈妈亲手喂,他不懂什么是‘爸爸’,家里只有他和母亲两个人。
![]()
母亲从没想过要别人夸赞。她只想着让孩子活下去。房租要交,奶粉得买,还要定期复查。她一天到晚忙着,没空哭,也没人分担。每当夜里静下来,她会发呆片刻,然后收拾房间。
![]()
奇怪的是,社会对这样的母亲总是赞美,‘你真坚强’。殊不知,这种坚强不过是一种无奈。真正需要的是一双能帮把手,让她不用一个人扛下一切。
最终,母亲还在撑着,孩子每天都在长大,她盼望有一天,不用一个人熬下去。
一时间,人们感慨于生命的顽强,却很少问:为什么要让母亲拼到极限,一个小孩才能活下来?为什么制度不先伸手?为什么父亲一转眼就消失了踪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