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继续“前滨海边疆区广播技术传输中心旧天线综合体”这一主题,作者再次回到滨海边疆区,不过这次是塔夫里昌卡镇,讲述那里的天线设施——其中一些曾用于干扰“美国之音”广播——以及曾一度是远东地区最强大的广播电台——第1号电台(RVS-1)或称第421号设施。该台的建设部分由古拉格系统的囚犯参与,并于1940年投入使用。
到2023年,大多数这些天线设施都被拆除了,如今仅在我们的照片中得以保存。
![]()
苏维埃政权在滨海边疆区建立后,当地开始积极建设新的无线电台以确保通信联络。而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决定为民众开办定期广播。1937年9月5日,苏联人民委员会议和全联盟中央委员会决定修建第421号设施。该设施后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远东地区功率最强的广播电台。
![]()
考虑到交通基础设施,广播电台的建设场址于1937年12月选定在塔夫里昌卡镇一带。随后开始施工,工程由N.A.巴夫洛夫(Н. А. Павлов)领导,他后来成为该电台台长,之后又升任通信人民委员部副部长。电台建设的同时,还修建了供其工作人员居住的RVS-1居民点(又称达维多夫卡,Давыдовка)。
![]()
为向居民点运送设备,修建了一条铁路支线。重型的非技术性体力劳动由内务人民委员部远东劳改营(ДальЛаг НКВД)的囚犯承担,而更具技术性的工作则由自由雇佣工人和技术专家完成,不仅包括通信人民委员部的人员,还包括当地矿工。特别是,在塔夫里昌卡矿务管理局的协助下,为满足广播中心和居民点的供水需求,建造了一座取水坝。
![]()
1940年1月15日,第1号技术大楼的无线电技术部分投入使用,“海参崴”广播电台ТРП-1正式启用。
![]()
电台的维护工作由一支高素质的通信专家团队负责,这些专家不仅来自“海参崴”,还包括来自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专业人员,他们拥有丰富的无线电发射设备调试与维修经验。由于电台被列为国家战略设施,因此由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军事分队负责警卫。
![]()
最初,电台及居民点的供电由自有的柴油发电站提供,该站配备了一台功率为920千瓦、以原油为燃料的柴油机,并为此专门建造了燃料制备厂。仅在运营的第一年,该电台便被评为苏联最优秀的广播电台之一。
![]()
在伟大卫国战争爆发的第一周,ТРП-1电台有5人被征召入红军。然而,尽管如此,该电台仍每天通过其RV-32发射机向整个滨海边疆区播送国家新闻总局(ГАСС)的信息简报。
![]()
战争期间,电台和居民点的粮食供应极为有限,因为大部分物资都运往前线。为此,电台设立了自给性副业农场,拥有播种田地、畜牧场和蜂场,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
![]()
1943年2月12日,根据滨海边疆区通信人民委员部第23号命令,电台工作人员接到指示,为太平洋舰队通信处制造一部短波发射机。
![]()
这台发射机是在柴油发电站大楼内自行制造的,当时那里还设有一个专门的技术工坊。
![]()
在极短时间内,他们成功研制出一台功率为1千瓦、可用于电报通信的短波发射机。
![]()
战后,从德国拆卸下来的多台高功率广播电台设备被运至古比雪夫(今萨马拉)集中存放,其中许多后来被分配到苏联各地,用于广播电台的现代化改造。
![]()
其中两台在战斗中受损的“洛伦兹”(Lorenz)发射机被运到这座电台,由工长P. N. 纳扎罗夫(П. Н. Назаров)领导组装成一台新的发射机,命名为РВ-440。
![]()
随后,还启用了另一台手工制造的发射机РУД,后来正式命名为РВ-441。
![]()
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总工程师I. I. 谢列兹尼奥夫(И. И. Селезнёв)的领导下,电台进行了第一次技术改造,对РВ-162发射机进行了重建,用于向“东大”播送苏联广播节目。
为执行这一任务,电台启用了中波工作模式,并重新改造了天线系统,使其调谐范围覆盖200至2000米波段。
![]()
20世纪40年代末,电台已不再需要自给自足的农场,原先的内务人民委员部警卫也被军事化警卫取代。
![]()
然而,全球局势依然紧张,冷战即将开始。1954年10月23日,苏联通信部发布命令,要求对该电台进行改造,并建设代号为“序曲”(Пролог)的新设施,扩展发射机频率范围至1600–2100千赫,用于干扰美国的无线电导航系统“LORAN”。
![]()
1955年,干扰台的建设工作顺利完成,但很快又出现了新的任务。随着国家工业的发展,国内的工业噪声开始干扰自身广播系统,因此有必要转向更强大的广播设备。
![]()
在工程师N. A. 叶戈罗夫(Н. А. Егоров)的领导下,电台开始建设第二号技术楼,用以安装多台新型短波发射机,并配备高效的СГД РА和СГД PH天线阵列。
![]()
![]()
这一轮技术升级也使电台能承担另一项国家任务——干扰美国“美国之音”等被禁外国广播电台的信号。
![]()
发射机РВ-162在不停机的情况下被改装为自动阳极调制模式,并使用新型电子管,使输出功率提高了1.7倍。
![]()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苏联开始在白令海和布里斯托湾发展渔业,电台承担起向渔区传送滨海广播节目的任务。因此,РВ-440和РВ-441被更换为功率100千瓦的“Sneg-M”(雪-M)短波发射机,并建成一座同步相位天线СГД 2/4-Р。
![]()
![]()
1965年,一台功率150千瓦的中波发射机投入使用,同时竖立起一座高达259米的АРРТ天线塔。
![]()
1967年2月17日,符拉迪沃斯托克广播电台ТРП-1正式更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广播中心第一电台。到1970年,电台所在的定居点内建成了面积2500平方米的职工住宅楼和供通信工人子女使用的幼儿园。电台还设立了值班技术员培训课程。
![]()
1982年,电台最强大的发射机РВ-162被功率500千瓦的“Vikhr”(旋风)型发射机取代,并新建了中波天线。同时实现了废热再利用——将住宅区接入中央供暖与热水系统。
![]()
新发射机的启用显著扩大了滨海地区的广播覆盖范围,而废热利用还促成了温室的建设。
![]()
在S. V. 库捷涅夫(С. В. Кутенев)的领导下,电台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鼎盛。随着国际局势缓和,1987年苏联停止了对境外电台的干扰,电台腾出了大量发射能力。
![]()
这使得电台可以将资源用于对“东大”、东南亚和北美的对外广播,以满足苏联国家广播电视委员会的要求,该机构需要功率至少为200千瓦的发射机。为此,第二号技术楼内的发射机进行了改造,功率提升一倍。
![]()
1988年,“Priliv”(潮汐)发射机和“Disk”(圆盘)天线系统投入使用,同时发射机РВ-751也进行了升级改造。
![]()
在苏联解体前后的“改革时期”,电台因资金短缺和国家订单减少而陷入困境,但商业广播拯救了局面。
![]()
1993年开始播出““海参崴”电台”和宗教广播“DVA”;1994年有“VBC广播”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新闻”;1995年是“新波”;1996年是“Lemma广播”;1998年是“OK广播”等。为支持新节目,电台从军方和海运系统购入旧的短波发射机,并在获批改造后改用于中波广播。
![]()
2003年4月1日,第一电台与“海参崴”广播中心合并,成为滨海边疆区广播电视传播中心(КРТПЦ)的一个下属机构。
![]()
但随着超强功率广播需求的减少、数字广播技术的出现,以及高速互联网的普及,这些曾经的重要设备逐渐失去了意义。
![]()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迅速导致这样一个结果:那些历经数十年建成的设施与设备,已经不再有存在的必要。于是,发射机及其天线系统被逐步停用并封存。
![]()
而在2023年春天,大部分天线群在土地复垦计划中被拆除。我们曾趁它们尚处于封存状态时进行了拍摄,如今这些天线仅在我们的照片中得以保存。
![]()
就到这里吧。
![]()
感谢您观看本频道编译的内容,我们下次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