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美集团(含格林酒店集团)近年来频频在主业之外出招,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继餐饮连锁和文旅康养等跨界投资后,格美又将目光投向重资产大项目,不仅此前接手改造了贵州独山著名的烂尾建筑“水司楼”,将其变身为度假酒店;
并且最近斥资13.1亿收购上海房企阳光城的总部大楼,计划改造成集商业、办公和酒店于一体的综合体。这一系列大动作背后,格美究竟在下怎样的一盘棋?
![]()
贵州独山县水司楼
![]()
主业承压,数据现颓势
格林酒店集团公布的最新业绩数据表明,其主营酒店业务正面临增长乏力的压力。截至2023年底,格林酒店在营门店4238家,仅比上年增加179家。
门店数量增幅寥寥且结构失衡,主力经济型品牌格林豪泰门店数不增反降(从2022年的2226家降至2023年的2220家),新增门店主要来自更低端的贝壳等微型品牌。
同期餐饮板块门店从261家骤减至194家,其中大娘水饺门店数曾高达450家峰值,如今仅剩160余家,显示其餐饮业务大幅收缩。
![]()
格林豪泰酒店
2024年以来,这种疲态更为明显:2024年第三季度格林酒店营收仅3.57亿元,同比下滑22.5%,当季归母净利润约0.66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缩水。
同时,公司平均房价和入住率有所下滑,2024年中期每间可用客房收入(RevPAR)仅为125元,同比下降近11%。
种种迹象表明,格美的主营酒店业务在经历短暂反弹后再次承压,无论规模增长还是单店业绩均落后于华住、锦江、亚朵等竞争对手。
在国内酒店集团版图中,格林酒店集团虽靠门店数量仍跻身前五,但与头部企业在营收规模、利润率和RevPAR等指标上的差距正不断拉大。
造成主业乏力的深层原因,一方面在于格美过度依赖低端经济型酒店,品牌升级不力。
格林酒店集团中档品牌(如格林东方等)发展停滞,门店长期徘徊在200家左右,中高端酒店占比不足一成。高端市场未能突破,反而在下沉市场扩张更多低价加盟店。
另一方面,格美管理层在酒店主业上投入精力有限、多品牌精细化运营能力薄弱。创始人徐曙光高度控股(持股88.7%,投票权93.2%),公司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和“一言堂”色彩,缺乏职业经理人团队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创新和稳健经营能力。可以说,主业失速的隐忧已为格美敲响警钟。
![]()
格美旗下大娘水饺品牌
![]()
跨界投资版图:从餐饮连锁到文旅康养
主业遇瓶颈之际,格美集团这些年在多元化投资上动作频繁,甚至一度给业界留下“不务正业”的印象。早在2017年,格美就开始了跨界收购之路:当年4月,格林豪泰出手接盘了已走下坡路的知名餐饮连锁“大娘水饺”。
然而餐饮并非格美所长,接盘后大娘水饺的颓势不但未能扭转,反而继续恶化:到2021年底门店仅剩297家(含160家自营和137家加盟),相比2013年减少超过150家。
2022年,格美干脆以约3.998亿元的价格将大娘水饺从控股股东处收购至上市公司麾下,实现了一次“左手倒右手”的资本腾挪。
除了大娘水饺,格美近年来还涉足或投资了多个餐饮品牌,包括鹿港小镇、家有好面、避风塘、蜀江烤鱼、重庆老灶火锅、巴贝拉、御蒸笼等。
然而这些餐饮项目大多雷声大雨点小。消费者对大娘水饺“价高质次”的抱怨使其客流锐减,品牌辉煌不再;其它餐饮投资也并未给格美带来新的增长点,反而分散了管理资源。
到2023年底,格美系餐饮门店骤降至194家(其中大娘水饺162家),较上年净减少64家。餐饮版图急剧收缩佐证了跨界经营难度:格美从酒店业跨入餐饮业,始终更像财务投资者而非深耕运营的行家。
在酒店主业之外,格美的投资触角同样四处延伸。2017年,格林豪泰与境外基金联合注资1.5亿元入股经济型连锁逸柏酒店集团。
2019年1月,格林酒店集团宣布收购雅阁酒店集团的股权,成为其主要股东。
![]()
雅阁旗下酒店
但此后雅阁酒店与格美之间的协同效应始终不明朗,企查查显示格美控股雅阁60%股权,而今年六月,中旅酒店宣布战略投资雅阁,让这里面的厉害关系不明所以。
同样在2019年,格美还出资收购了都市酒店集团70%股权,与主攻三四线城市的尚美系展开合作。然而短短几年后,这桩联姻又悄然生变。
2023年初,南方国资岭南集团宣布接盘都市酒店70%股权,格美当年的投入已黯然退出。
此外,格美曾于2019年认购了开元酒店(港股01158)的IPO股份约4.95%,但2021年开元酒店私有化退市,格美所持股份一并被收购。
可以看到,格美在酒店板块的多起投资最终收效甚微,逸柏、雅阁未能给主业带来实质助力,都市酒店和开元酒店则已先后退出舞台。格美热衷于通过参股并购扩充版图,但在后续整合运营上往往后劲不足。
格美甚至涉猎过文旅和康养领域。2021年,格美集团曾与湖北中青旅签约组建格美中国文旅康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高调宣布拟投资40亿元打造中国文旅康养产业集群。
这一计划号称融合旅游、文化和养老养生,但迄今鲜有下文,项目大概率已胎死腹中。
![]()
当年中国文旅康养产业集群签约仪式(左五为格美集团董事长徐曙光)
这些跨界投资不仅未能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反而分散了公司对主业的关注和资源投入。正因如此,格美集团一度被调侃为“不务正业”。主业尚未夯实,就忙于讲多元化故事,给自身经营埋下隐患。
![]()
重资产布局背后的逻辑与挑战
如今,格美集团的不务正业再次升级,开始大举布局重资产酒店项目,试图在中高端市场打一场翻身仗。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贵州独山“天下第一水司楼”的改造:这个曾因盲目举债2亿元而烂尾的地标建筑,在格美的参与下涅槃重生为高档度假酒店——紫林山豪利维拉酒店,并于2025年“五一”正式开业迎客。
![]()
水司楼现状
贵州独山县地标“水司楼”在荒废多年后被格美集团打造成紫林山豪利维拉度假酒店,成为当地档次最高的豪华酒店之一。
据媒体报道,该酒店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共24层、376间客房,配备健身房、泳池、水疗中心等完善设施。
今年国庆黄金周是酒店开业后的首个长假,高级房型一度售罄,行政豪华套房假期价格高达3688元/晚,目前普通房型在360-600元不等。
这座曾经的“天下第一烂尾楼”如今作为五星级度假酒店重新开张,可谓话题十足。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紫林山豪利维拉酒店实际上由当地国企主导投资建设,格美集团则通过旗下格林豪泰酒店(中国)有限公司参与运营和管理。
格美方面甚至将其定位为集团旗下“国际奢华度假酒店阵容”的一员,希望借此打开高端市场局面。
对格美而言,改造水司楼项目既是一次品牌跃升尝试,也是一次重资产运作的试水:借助政府力量低成本承接烂尾资产,再注入自身酒店管理输出,获取品牌影响力和潜在收益。
几乎同时,格美集团在一线城市也有大手笔动作。今年国庆前夕,阳光城集团沉寂两年的上海滨江国际广场1号楼(阳光城前总部大厦)终于找到买家。格美集团以13.1亿元竞得了这栋江畔写字楼。
该物业建筑面积4.77万平方米,地处上海杨浦区滨江地带,一线黄浦江景观,原为阳光城集团于2017年入驻的总部办公大楼。
![]()
该楼外部景观
由于阳光城债务违约,这栋大楼自2024年以来五次流拍,起拍价从最初的21亿元降至今年9月的11.3亿元,最终由格美在第5次拍卖中接盘,成交价较首拍价打了约六折。
可以说,格美以“捡漏价”获得了一项优质不动产。市场消息称,格美集团计划将此滨江物业改造为集市集、总部办公和酒店业态于一体的复合综合体。
有人猜测,这栋大楼未来可能成为格美自身的上海总部基地。格美押注该项目,一方面看中其地段和资产价值,另一方面或意在通过自持物业进军高端商务酒店领域,提升格美集团在长三角核心城市的布局。
相比以往轻资产加盟模式,此举代表格美向重资产运营迈出重要一步。
格美大举投入上述重资产项目的战略意图何在?透过现象可窥见以下逻辑。通过低价抄底优质资产,谋求资产升值与业务转型。
当前酒店业和地产界正经历整合洗牌期,不少优质项目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格美用相对低廉成本获取了独山水司楼和上海滨江广场这类高潜力资产。
通过改造运营,这些资产未来增值空间可观,有望给格美带来资本收益。
同时,自持物业能够强化格美对项目的掌控力,补足过去轻资产模式下对高端产品欠缺的短板。
其二,借重资产项目提升品牌层次,进入中高端赛道。无论是山间奢华度假酒店,还是都市江景综合体,都是格美过去从未涉足的高端业态。
将“天下第一水司楼”打造成五星酒店、在上海核心地段拥有自家物业,有助于改变外界对格美只会做经济型酒店的刻板印象,提升格美品牌的溢价能力。
格美甚至引入国际酒店元素(如紫林山酒店冠以“Holiday Villa”度假品牌),试图对接更高端客户群,探索新的利润增长点。
然而,格美的这场“大戏”也面临重重挑战和风险,需要理性审视。重资产项目投入巨大。
![]()
上海滨江广场
上海滨江广场成交价高达13.1亿元,“水司楼”改造也非小数目。以格美目前的盈利规模和现金流,持续投入和运营这些项目将使资金链承压。如果项目周期拉长或回报不及预期,资金紧张状况恐加剧。
其次、重资产布局可能进一步分散管理层对经济型酒店主业的关注。当前格林酒店核心业务增长停滞,若不能尽快提振,中低端板块的疲软将拖累整体业绩。在主业尚未走出困境之时押注重资产,高风险下需要平衡主业与新项目的投入。
并且、格美旗下品牌长期定位中低端,缺乏经营高星级酒店的经验和口碑积累。即使硬件上建成豪华酒店,要真正吸引高端客群、提供与国际五星品牌比肩的服务体验,并非易事。品牌溢价不足将限制这些项目的盈利能力,考验格美的运营水平。
还有核心一点,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和“家长制”管理风格,导致格美组织能力相对单薄。
面对体量庞大且复杂的重资产项目,格美现有管理团队能否驾驭?从施工改造到后期运营,都需要专业人才和现代化管理体系支撑,这是格美以往的弱项。
在目前,外部宏观经济和旅游市场走势存在不确定性。如果消费复苏不如预期,高端酒店市场竞争又持续加剧,新开业的项目业绩可能不达标。
另外,阳光城大楼项目本身还涉及法律纠纷和资产清退等遗留问题,处理不当亦会影响改造进度。
![]()
格美旗下中端酒店格林东方酒店
![]()
结语
所以,不务正业的格美押下重注,筹划着一场跨界与转型的大戏。重资产布局映射出其求变的野心,试图通过资产收购和高端突破,打开增长新局面。
甚至为公司未来的资本运作创造条件(据传格美管理层曾探讨私有化退市的可能性)。然而商场终归要回归商业本质。
对于格美来说,如何稳住经济型酒店基本盘、提高自身经营内功,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倘若主业不振、资金见底,再多华丽的“布局”也可能沦为空中楼阁。这场大戏最终能否如愿落幕,考验着格美掌舵者的智慧和定力。
酒店运营是场长期主义的修行,聚焦主业、回归专注才是企业基业长青之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