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篁岭景区,梯田与古村落相映成趣。
詹东华摄
县域发展如何避免“千城一面”,走出一条特色化、高质量发展之路?当下,着力建设“美丽中国样板县”的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正以自身实践书写答卷。
近期,中国城市报记者专访婺源县委书记徐树斌,请他解读这片土地如何将兼具生态优势和文化底蕴的“美丽资源”作为核心竞争力转化为发展动能,为同类地区提供值得借鉴的“婺源方案”。
城乡共生
筑牢“三个样板”战略根基
中国城市报:在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新部署的过程中,婺源如何平衡“国际乡村度假旅居目的地”定位与县城城镇化建设的关系?如何避免“千城一面”,做好“特色”文章。
徐树斌:我们坚持景城一体、主客共享的理念,一体推进“国际乡村度假旅居目的地”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功能布局上坚持“差异定位、有机联动”。婺源旅游从乡村起步,早期呈现“乡强城弱”的特点。近年来,我们在持续优化乡村风貌的同时,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补齐城区旅游短板,推出弦高城·西湖凼街区、婺女洲、“婺里看花”水上夜游等一批新产品、新场景和新业态,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个,与乡村旅游错位互补,形成“白天游乡村、夜晚逛县城”的全域全时旅游新格局。
在特色打造上坚持“文化植入、活化赋能”。将朱子文化、徽州文化等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设计之中,嵌入广场、公园、道路等公共空间,在重点街道打造了一批文创景墙、文创桌椅以及若干文创小品,并在路沿石、道路隔离带等公共设施之中,植入马头墙等徽派元素符号,塑造“内外兼修”的独特魅力和别样韵味。
在产业发展上坚持“一体布局、错位互补”。围绕打造“国际乡村度假旅居目的地”,在旅游住宿业发展上,城区主打高端和星级酒店,乡村主打古宅民宿和农家乐,培育星级酒店8家,发展中高端度假民宿160余家、百幢以上民宿集群2处,满足各类旅居人群需要,推动“游客变住客、流量变留量”。
中国城市报:婺源提出打造“美丽中国样板县、乡村振兴样板县、幸福生活样板县”的战略目标。与此结合,婺源将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落实《意见》中关于“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的要求?
徐树斌:打造三类样板县,就是在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县城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一是推进城市更新,打造宜居城市。以人为本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围绕床位、学位、车位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谋划实施项目,加快补齐短板,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是壮大特色产业,打造宜业城市。立足特色资源禀赋,发挥旅游业“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做大做好“文旅+”“+文旅”融合文章。目前,全县直接从事旅游人员突破8万人,间接受益者突破25万人。
三是加强社会治理,打造和美城市。深化落实“E呼即办”行动,推出“幸福来串门”基层治理模式,更快更好地响应群众诉求。
生态赋能
创新“两山”价值转化路径
中国城市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大力推动城市文脉赓续。婺源在“徽风赣韵”保护与开发方面有何创新实践?怎样通过文旅深度融合实现从追求游客数量向追求发展质量转变?
徐树斌:婺源县坚持“将徽派进行到底”,深入推进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建设,把徽派建筑作为风景来展示,推动传统村落保护融入全域旅游发展。持续完善村落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老屋认领”和“古屋收储”机制,以民宿等产业发展撬动社会资本13亿元参与保护利用,涌现出“民宿之乡”西冲村、“写生之乡”理坑村等大批特色村落,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过去婺源旅游以古村落游为主,旅游产品结构较为单一,游客停留时间较短。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每年举办各类体育赛事60余项,推出“非遗贺新春”等“非遗+旅游”特色活动,以文化元素植入推动景区迭代升级。涌现出篁岭“晒秋”、婺女洲“打铁花”等多个“出圈”爆款,培育朱子研学、非遗体验等多元业态,推动旅游体验从“走马观花”向“深度体验”转变。我县持续领跑OTA平台旅游热门目的地榜单,实现“全年没有淡季、四季都是旺季”。
中国城市报:婺源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如何通过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林业碳汇等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
徐树斌:近年来,婺源县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GEP核算试点和首个县级上下游生态补偿试点,成功搭建GEP精算一张图平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完成森林赎买6万余亩;森林碳汇量259.1万吨,位居全省县级行政区第一;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达120万亩,产值达32.01亿元,入选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示范建设单位。
中国城市报:围绕“居、业、游、养、学”五大方向,婺源如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培育绿色产业方面,婺源又有哪些具体规划?
徐树斌:文旅产业是婺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中具有巨大的联动作用。我们聚焦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强旅游与农业、工业、商业、体育等产业的协同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力实施婺源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639”行动计划,持续推动产业链延伸,加快链式集群发展,形成以文旅产业为主导,生态工业与有机农业协同并进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
生态是婺源最大的优势之一。为此,我们将重点抓好“大健康”和茶产业发展,不断壮大绿色产业。在“大健康”产业发展方面,我们将依托落户企业步长制药的带动优势,推动山腊梅、灵芝、艾草等道地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围绕“沿链开花、顺藤挂果”,做好产业链招商,加快形成集群集聚发展。在茶产业发展方面,我们将深耕“全域有机”,持续深化茶叶出口“大基地”建设,加快推动历史名茶复兴,加强“婺源绿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构建更加完备的产品、质量、营销体系,推动婺源茶产业从“规模优势”向“价值高地”跨越。
民生为本
打造景村融合幸福家园
中国城市报:婺源如何通过“扩中提低”行动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民生福祉?在解决“一老一小”问题上有哪些创新举措?
徐树斌:我们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通过建立资源入股、就地就业等利益联结机制,将产业发展的红利传导至广大群众,让群众腰包越来越鼓。近年来,我们通过发展研学游、康养游等新型旅游业态,每年吸引200多万体育爱好者、100多万研学写生大军和50多万摄影爱好者到婺源追寻“诗和远方”;带动1.2万余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自家老宅纷纷蝶变成特色民宿,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持续拓宽。2024年,婺源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8%、8.6%,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同时,我们坚持民生优先,把有限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推行公建民营等“公+民”模式,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建成了县福利中心、区域中心敬老院、“一老一小”幸福院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相互补充的服务体系。
中国城市报: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方面,婺源如何推进“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如何通过“景村”党建品牌和“幸福来串门”基层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
徐树斌:婺源是江西省“四融一共”和美乡村17个先行县之一。我们按照“以景带村、以村实景、景村互融”的建设理念,串点成线打造特色、绿色、古色、红色“四色”示范带,全面开展“彩化森林、景化通道、花化乡村、果化庭院、美化全域”乡村建设“五化”行动;常态长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打造32个“四融一共”示范村点,建设美丽宜居村庄160个、美丽宜居庭院7000余户,新增3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19家,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建设典型案例。
婺源县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建立健全辖区党员广泛参与村居治理机制,建好用好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进一步凝聚治理资源、力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全面深化“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做法,推出“幸福来串门”基层治理模式,全县党员干部走村入户解决实际问题8400余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500余起,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
■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