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方的桂花还在枝头散发着最后一缕甜香,当江南的稻田里还残留着丰收的金黄,北国的哈尔滨,已经在霜降这天,用一场 - 4℃的清晨,宣告了秋冬交替的正式登场。10 月 23 日,这个被古人视作 “气肃而凝,露结为霜” 的节气,在哈尔滨的晨光里,化作了窗上的冰花、街头的哈气、树梢的白霜,还有那藏在寒冷里的烟火气与生命力。这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寒冷,而是这座城市与季节的约定,是北国大地最浪漫的 “换季仪式”。
![]()
一、凌晨五点的哈尔滨:霜是大地写给清晨的诗
凌晨五点的哈尔滨,天还未亮透,只有东方天际泛着一丝淡淡的鱼肚白。街道上没有白日的喧嚣,只有清洁工人扫地的 “沙沙” 声,和偶尔驶过的早班车灯光,在空旷的马路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光影。此刻的气温,已经悄然降到了 - 4℃,站在户外,刚吸进一口空气,就觉得鼻腔里凉丝丝的,再呼出时,一团白气立刻裹住了脸,像是与清晨的第一场互动。
![]()
走到松花江畔,才真正懂得 “霜降” 二字的深意。往日里奔腾的江水,此刻似乎也放慢了脚步,江面上飘着一层薄薄的雾气,像是给江水盖了一层轻纱。岸边的芦苇丛,昨天还是黄绿相间的模样,今天却全披上了一层白霜,每一根芦苇秆、每一片芦苇叶上,都凝结着细小的霜花,阳光刚从地平线探出头时,霜花就像撒了一把碎钻,闪着晶莹的光。风一吹过,芦苇轻轻摇晃,霜花簌簌落下,落在手背上,凉得人一哆嗦,却又舍不得擦掉 —— 这是哈尔滨秋天最后的温柔,也是冬天到来前的预告。
![]()
公园里的树木,更是被霜降 “装扮” 得格外动人。杨树的叶子已经黄透了,挂在枝头,每一片叶子的边缘都沾着霜,像是给叶子镶了一道白边;松树的针叶还是深绿色的,霜落在上面,绿与白交织,显得格外精神;最惊艳的是枫树,红色的枫叶本就热烈,加上一层薄薄的白霜,红得更艳,白得更清,像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油画。有老人牵着狗在公园里散步,狗跑在前头,爪子踩在结了霜的草地上,留下一串浅浅的脚印,老人跟在后面,嘴里呼出的白气与晨雾混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安静又温暖的画面。
![]()
住在老城区的人都知道,霜降的清晨,最不能错过的是窗上的冰花。前一晚睡觉前,还只是普通的玻璃窗,第二天醒来,一睁眼就会被窗上的图案惊艳到。有的像树枝,枝桠交错,延伸到窗的每一个角落;有的像花朵,层层叠叠,像是在窗上开了一片花园;还有的像小动物,线条柔和,让人忍不住猜想是什么样子。老人们说,冰花的样子是随天气变的,越冷的天,冰花越清晰,越好看。小时候,总喜欢用手指在冰花上画图案,画小房子,画小兔子,画着画着,手指就冻得通红,却还是乐此不疲 —— 这是哈尔滨孩子独有的童年记忆,也是霜降清晨最珍贵的礼物。
![]()
二、街头巷尾的烟火气:-4℃里的温暖滋味
七点多,太阳渐渐升高,街道上开始热闹起来,-4℃的寒冷,并没有挡住哈尔滨人的生活脚步,反而催生出了独属于这个时节的烟火气。在老城区的早市上,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热气腾腾的食物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与清晨的寒气撞在一起,让人觉得格外温暖。
![]()
早市入口的早餐摊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摊主是一对老夫妻,卖了二十多年的油条和豆腐脑。老爷爷负责炸油条,一口大油锅摆在摊前,油锅里的油 “滋滋” 作响,面团放进锅里,很快就膨胀起来,变成金黄酥脆的油条,捞出来放在架子上,香气立刻飘出去老远。老奶奶负责盛豆腐脑,雪白的豆腐脑盛在碗里,加上酱油、醋、香菜、葱花、辣椒油,再撒上一勺虾皮,热气腾腾的一碗,端在手里,暖得能焐热整个手心。排队的人里,有赶着上班的年轻人,买两根油条、一碗豆腐脑,边走边吃,脚步匆匆;有送孩子上学的家长,给孩子裹紧围巾,自己先喝一口热豆腐脑,再递给孩子;还有晨练回来的老人,坐在摊前的小凳子上,慢慢吃着,和摊主聊着家常 —— 一碗热豆腐脑,一根脆油条,就是哈尔滨人对抗 - 4℃清晨的 “秘密武器”。
![]()
除了油条豆腐脑,早市上的糖炒栗子和烤红薯也是霜降清晨的 “宠儿”。糖炒栗子的摊位前,大锅里的栗子在沙子里翻滚,“哗啦哗啦” 的声音伴着香甜的气味,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摊主用小铲子把栗子铲出来,装在纸袋里,递到顾客手里,还会叮嘱一句:“趁热吃,凉了就不好吃了。” 剥开一个栗子,外皮很容易就掉了,里面的果肉金黄软糯,甜香满口,吃一个,浑身都暖和起来。烤红薯的炉子就摆在栗子摊旁边,红薯在炉子里烤得滋滋冒油,外皮烤得焦黑,轻轻一掰,里面的果肉就露出来,橙红色的,冒着热气,咬一口,甜糯绵软,连带着心都暖了。有小朋友拉着妈妈的手,指着烤红薯,眼睛亮晶晶的,妈妈买了一个,剥开皮,先吹凉了,再喂给孩子吃,孩子吃得满脸都是,妈妈笑着帮他擦干净,脸上满是温柔。
![]()
在早市的尽头,还有卖秋菜的摊位。霜降前后,正是哈尔滨人囤秋菜的时候,白菜、萝卜、土豆、大葱,堆得像小山一样。摊主们穿着厚厚的棉袄,大声吆喝着:“新鲜的白菜,刚从地里拔的,便宜卖了!”“萝卜脆生生的,腌咸菜最好了!” 买秋菜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他们围着摊位,挑挑拣拣,有的用手拍一拍白菜,听听声音,判断是不是新鲜;有的拿起萝卜,闻一闻,看看有没有甜味。一位阿姨买了两大袋白菜,扛在肩上,脚步稳健,她说:“霜降了,该囤秋菜了,冬天就靠这些菜过冬呢。” 旁边的叔叔笑着说:“是啊,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囤上几百斤白菜,腌酸菜、做辣白菜,一冬天都吃不完。” 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听着他们的欢声笑语,忽然觉得,-4℃的寒冷不算什么,因为生活的热气,早已把寒冷驱散了。
三、老哈尔滨人的霜降记忆:藏在节气里的生活智慧
对于老哈尔滨人来说,霜降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是刻在骨子里的生活记忆,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生活智慧。在没有暖气的年代,霜降就意味着要开始为过冬做准备了,扫烟囱、糊窗户、囤煤、腌酸菜,每一件事都透着对生活的热爱。
今年 78 岁的张奶奶,从小在哈尔滨长大,说起霜降,她有说不完的故事。“以前啊,一到霜降,家家户户都要糊窗户。” 张奶奶坐在沙发上,手里织着毛衣,眼神里满是回忆,“那时候的窗户是木头框的,有好几层,最外层是纸,要先把旧纸撕下来,再用新的窗户纸糊上,糊的时候要刷上浆糊,还要用纸条把窗户缝贴上,这样冬天冷风才进不来。我小时候,总帮着爸妈糊窗户,递纸、刷浆糊,虽然冻得手疼,但看着糊好的窗户,心里就踏实。”
除了糊窗户,腌酸菜也是霜降前后的 “大事”。张奶奶说,以前家里有个大缸,每年霜降一到,就把买好的白菜洗干净,放在缸里,一层白菜撒一层盐,然后用石头压上,再倒上水,密封起来,等着白菜慢慢发酵。“腌酸菜的时候,要选那种青帮白菜,水分足,腌出来才好吃。” 张奶奶笑着说,“等过一个月,酸菜就腌好了,捞出来洗干净,炒着吃、炖着吃、包包子吃,怎么吃都香。冬天天冷,炖一锅酸菜白肉,再配上冻豆腐,一家人围着桌子吃,暖和又下饭,那滋味,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
张奶奶的儿子王先生,小时候跟着父母一起囤秋菜、腌酸菜,那些记忆至今还清晰地刻在脑海里。“我记得小时候,每到霜降,爸爸就会拉着小推车去早市买秋菜,白菜、土豆、萝卜,一次要买几百斤,堆在院子里。我和弟弟就帮着爸爸把白菜摆整齐,把土豆装进袋子里,虽然累,但特别开心。” 王先生说,“那时候没有冰箱,冬天的菜全靠这些秋菜,所以囤秋菜的时候,全家人都特别认真,挑菜的时候要一个个看,生怕挑到坏的。现在生活好了,冬天也能买到新鲜的蔬菜,但每到霜降,还是会忍不住买一些白菜和萝卜,不是为了过冬,而是为了那份记忆。”
除了这些生活琐事,霜降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老人们说,霜降要吃红柿子,“霜降吃柿,不会流鼻涕”,意思是霜降吃了柿子,冬天就不容易感冒。以前,每到霜降,市场上就会有很多卖柿子的,红红的柿子挂在架子上,像一个个小灯笼。孩子们最喜欢吃冻柿子,把柿子放在室外冻上,冻硬了之后,拿进屋化一会儿,剥开皮,里面的果肉像冰淇淋一样,甜凉可口。还有的人家会在霜降这天吃萝卜,“霜降萝卜赛人参”,说的是霜降的萝卜营养丰富,吃了对身体好。这些习俗,虽然简单,却藏着老哈尔滨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健康的期盼。
四、当霜降遇见哈尔滨:一座城市的季节浪漫
有人说,哈尔滨的四季是分明的,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但只有真正经历过哈尔滨的霜降,才会知道,这座城市的季节交替,是如此浪漫。霜降像是一个 “开关”,按下之后,秋天的温柔与冬天的凛冽就开始交织,形成了独有的风景。
在中央大街上,霜降的清晨,石板路上结了一层薄薄的霜,走在上面,脚下会发出 “咯吱咯吱” 的声音,像是在和街道对话。街道两旁的欧式建筑,在晨雾和白霜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有韵味。马迭尔宾馆的黄色外墙,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温暖的光,屋顶上的霜还没化,白与黄搭配,像是童话里的城堡。有游客拿着相机,在街道上拍照,他们穿着厚厚的外套,嘴里呼出白气,脸上却满是兴奋 —— 对于南方的游客来说,这样的霜降晨景,是从未见过的新鲜。
走到索菲亚教堂前,更是让人惊艳。教堂的穹顶和尖塔上,都沾着一层白霜,蓝色的穹顶与白色的霜花,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圣洁。教堂前的广场上,有鸽子在散步,它们不怕冷,偶尔飞起,翅膀扇动,带起地上的霜粒。有情侣在教堂前合影,男孩把女孩的手放进自己的口袋里,女孩靠在男孩的肩上,两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白气从他们的嘴角溢出,像是给照片加了一层滤镜。这一刻,寒冷仿佛都消失了,只剩下浪漫与美好。
到了傍晚,气温又降了一些,街头的路灯亮了起来,昏黄的灯光照在结了霜的地面上,像是撒了一层金子。下班的人们裹紧外套,匆匆赶路,手里拿着刚买的烤红薯或糖炒栗子,热气从纸袋里冒出来,暖了手,也暖了心。路边的餐馆里,传来阵阵饭菜的香气,有酸菜火锅的香味,有铁锅炖的香味,还有俄式红菜汤的香味,这些香味混合在一起,构成了哈尔滨夜晚的味道。
回到家里,打开暖气(哈尔滨的供暖通常在 10 月 20 日左右开始),屋里立刻暖和起来。脱掉外套,喝一杯热茶,看着窗外的夜景,心里满是踏实。窗外,霜还挂在树枝上,路灯的光照在上面,闪着微弱的光;远处的松花江,已经开始有结冰的迹象;楼下的小花园里,还有孩子在玩耍,他们穿着厚厚的棉袄,像小团子一样,跑着跳着,笑声传得很远。
五、霜降之后:哈尔滨的冬天,要来了
霜降过后,哈尔滨的气温会越来越低,秋天的痕迹会慢慢消失,冬天的脚步会越来越近。松花江会渐渐封冻,变成厚厚的冰面,到时候,就可以在江面上滑冰、玩雪圈、坐雪橇;太阳岛会变成雪的世界,雪雕、冰灯,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街头的冰糖葫芦会裹上一层厚厚的糖壳,咬一口,又甜又酸,冰爽可口;还有冻梨、冻柿子,放在冷水里 “缓” 一下,吃起来像是天然的冰淇淋。
但霜降的意义,不仅仅是冬天的预告,更是对秋天的告别。它用 - 4℃的清晨,留住了秋天最后的美好,用霜花、冰花、烟火气,给秋天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这个节气里,我们看到了自然的神奇,看到了生活的温暖,看到了一代人的记忆,也看到了一座城市的浪漫。
有人说,哈尔滨的冬天太冷,不适合生活。但只有真正爱过哈尔滨的人,才会懂得,这份寒冷里,藏着最纯粹的美好。就像霜降的清晨,虽然气温只有 - 4℃,但江畔的霜花、街头的热食、窗上的冰花、人们脸上的笑容,都让这份寒冷变得温柔起来。这是哈尔滨独有的魅力,是北国大地最动人的风景。
当第二天的太阳再次升起,霜花会慢慢融化,变成水珠,落在地上,滋润着大地。但那份属于霜降的记忆,会永远留在哈尔滨人的心里。它提醒着我们,季节在变,时光在走,但生活里的温暖与美好,永远都在。
愿我们都能在霜降的清晨,感受到自然的馈赠;愿我们都能在寒冷的日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愿哈尔滨的每一个霜降,都能如此动人,如此难忘。因为这 - 4℃的清晨,不仅是一个节气的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牵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