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大家并不陌生,这里曾是林则徐销烟抗英的民族觉醒之地,虎门销烟也永远刻进了民族血脉里。然而,百年之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在这片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水域打响。
![]()
上世纪80年代末,广东改革开放如火如荼,连接珠江两岸的虎门大桥作为广深珠高速公路的关键节点被提上日程。然而,这个承载着南粤经济发展希望的工程,却面临着重重阻力。
广东的项目意向书很快报给了国家计委,可这是一个超级大工程,国家计委自然要慎重对待,开始征求各方的意见。
总参谋部率先反馈来意见:从国防安全角度出发,如果建这座大桥,战时势必是被重点攻击的对象,一旦桥梁被毁将阻塞珠江主航道;交通部则着眼于未来发展,忧虑桥高不足,会影响五万吨级船舶通行,影响未来的航运;石油部则有更大的顾虑:大桥会妨碍增城南海石油维修基地的船只往来。
![]()
三大部委的反对意见,使项目陷入僵局,也像一盆冷水泼向了广东。关键时刻,省长叶选平站了出来,他多次与各部委沟通,力推这个项目上马。
国家计委没办法,便提出另一个方案,可否搞海底隧道建设。叶选平立即派人着手研究,并委托英国相关公司进行海底隧道可行性论证,结论是不能建造。
叶选平转而继续推动海上建桥,并多次召集专家组会议,提出建桥的各种条件标准。这时,爱国商人胡应湘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凭借广博知识和国际视野,找到了加拿大功勋设计师伯克泰勒。
![]()
因其设计的温哥华海湾大桥和蒙德利尔大桥,恰好符合广东提出的净高60米、跨度800米、抵抗12级台风的严苛要求。随即,胡应湘委托他进行计算机模拟实验,最后认定大桥建设具备技术可行性。
于是,广东再向国家计委报告,希望继续推进虎门大桥项目。国家计委在看过可行性报告后,和叶选平一起,向原来反对的几个部委进行了专门解释,最后项目获得通过。
不曾想,就在项目曙光初现之际,新的争议接踵而至。广东有意聘请外国团队设计建造时,一股强大的民族情感在工程界和知识界涌动。有识之士尖锐指出:“虎门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岂能再由外国人主导建设?”这一呼声直抵广东决策层。
![]()
关键时刻,叶选平展现了政治家的远见和魄力。在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后,他深刻认识到,虎门大桥不仅是一座物理通道,更是民族尊严与自信的象征。
林则徐当年在这里点燃了中国人民反抗外侮的烽火,今天在这片土地上建桥,理应由中国人自己完成,最后他果断拍板:“冲破阻力,必须要建,而且要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建!”他坚信中国工程师有能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并实现创新突破。
在他的支持下,国内顶尖专家组成立,由他亲自担任专家组组长,统筹协调设计、施工、材料等各个环节。中国建设者们不负众望,大胆进行技术创新,攻克了悬索桥抗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等世界级难题。
![]()
1997年,虎门大桥建成通车,主跨888米成为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里程碑。这座完全由中国人自主设计施工的大跨度悬索桥,不仅打通了珠江口天堑,为粤港澳经济融合提供了关键通道,更极大地提振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而叶选平也以他的历史担当和文化自觉,在时代洪流中做出了顺应民心的正确抉择。如今,虎门大桥已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交通枢纽,更成为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