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居民小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群众幸福感的“晴雨表”。10月23日,记者从南充市委依法治市办了解到,自去年以来,四川南充市以小区依法治理试点为抓手,精准破解“谁来治、治什么、怎么治”的治理难题,将法治精神深度融入小区“微治理”的每个环节,让基层治理效能与居民幸福感同步提升,探索基层治理创新的南充实践样本。
![]()
一座座不起眼的“思法亭”正成为基层治理的“金钥匙”。(南充市委宣传部供图)
高坪区万科金润华府小区的“思法亭”,木质廊柱搭配法治宣传展板,既是居民歇脚聊天的好去处,更是邻里矛盾的“化解站”。不久前,这里刚刚圆满调解一起高空抛物纠纷——由法官、律师、人民调解员组成的“亭审团队”围坐一堂,摆事实、讲法律、唠家常,最终促成矛盾双方握手言和。“不用跑法院,坐在亭子里就把烦心事解决了,既不伤和气,又有法律效力。”常驻法官蒲佳翔的话语,道出这种柔性治理模式的优势。
这样的场景,在南充的“思法亭”里时常上演。作为法治宣传与矛盾调解的创新载体,“思法亭” 通过“现场调解+以案释法”的独特方式,实现了“调解一起纠纷,普及一片法律”的效果。南充市高坪区试点工作负责人刘仁斌介绍,目前该区已通过“开亭议事”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2起,居民的法治意识和文明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显著提升。一座座不起眼的“思法亭”,正成为基层治理的“金钥匙”。
针对业主与物业的常见矛盾,南充市则以制度化建设筑牢治理根基。阆中市华胥南苑小区曾因房屋渗水、服务缺位等问题,导致业主与物业关系剑拔弩张。“以前反映问题像‘踢皮球’,解决起来遥遥无期。”业主王东的回忆,道出了不少小区的治理痛点。
转机始于该小区被纳入市级依法治理试点。当地以规范物业服务为突破口,通过制定物业履职清单、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构建多元监督考评体系等一系列硬举措,同时组织业委会系统学习《物业管理条例》,手把手指导建立监督机制。“现在物业主动上门服务的次数多了,问题解决效率高了,我们的满意度从过去的不足60%提升到92%以上。”业委会主任李军的话语中满是认可。
从“思法亭”的柔性化解,到物业清单的刚性约束,南充市的治理创新始终紧扣“为民解忧”的核心。一年来,聚焦业委会成立难、矛盾调处难、协同共治难等突出问题,通过多元参与、法治赋能,实现“法治小区”与“幸福家园”的同频共振,让治理过程成为提升居民获得感的服务体验。
南充市委依法治市办秘书科科长邓小莉表示,下一步将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深化探索,引导小区治理向责任主体懂法、运行机制尊法、小区管理依法、居民群众学法、化解矛盾靠法、共建共治用法的方向转变,加快构建权责清晰、依法履职、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良好格局,让法治之光照亮每一个小区“微细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