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我是谁——存在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的层次:从生物到精神
当我们追问"我是谁"时,答案的复杂性超出想象。"我"是一个多层次的存在,每个层次都揭示了不同的真相。
![]()
生物学的自我:从DNA的角度看,"我"是一个由约30亿对碱基编码的生物程序,这个程序在37万亿个细胞中运行。但这些细胞每时每刻都在更新——胃壁细胞5天更换一次,皮肤细胞28天,红血球120天。
有研究表明,人体的原子大约每7年就会完全更新一遍。如果"我"就是我的身体,那么现在的我和7年前的我还是同一个人吗?
更奇妙的是,"我"的身体中还生活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人体微生物组包含的基因数量是人类基因组的150倍。这些微生物不仅影响我们的消化和免疫,甚至可能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决策。
那么,"我"究竟是一个个体,还是一个生态系统?
神经科学的自我:现代神经科学揭示,"自我"感是大脑多个区域协同工作的结果。前额叶皮层负责自我反思和决策,颞顶联合区整合身体感觉形成身体图式,海马体储存自传式记忆,杏仁核处理情绪反应。
但神经科学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发现。本杰明·里贝特的实验显示,在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决定之前,大脑已经开始了相应的神经活动。
这是否意味着自由意志是一种错觉?"我"真的是我的行为的作者吗?
裂脑人实验更是挑战了统一自我的概念。当连接左右脑的胼胝体被切断后,患者表现出两个独立的意识流。这暗示"自我"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认知过程的临时联盟。
心理学的自我:心理学区分了多个自我概念。威廉·詹姆斯区分了"主我"(I,认识的主体)和"宾我"(me,被认识的客体)。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将自我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荣格则提出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概念。
![]()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自我"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叙事建构。
我们通过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来维持自我认同的连续性。但记忆是可塑的,每次回忆都会改变记忆本身。那么,建立在记忆之上的自我认同有多可靠?
二,意识的本质:困难问题
意识可能是宇宙中最大的谜题。大卫·查尔默斯将意识研究分为"简单问题"和"困难问题"。
简单问题(尽管它们一点也不简单)包括:大脑如何整合信息?如何产生注意力?如何控制行为?这些问题原则上可以通过神经科学研究来回答。
困难问题是:为什么会有主观体验?为什么看到红色会有特定的"感受"?为什么会有"像什么"的内在体验?即使我们完全理解了大脑的所有神经机制,似乎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有意识体验。
物理主义的解释:一些哲学家认为意识就是大脑活动,没有额外的东西。丹尼尔·丹尼特甚至否认感受的存在,认为意识只是一种"用户错觉"。
功能主义认为意识是一种功能组织,任何具有正确功能组织的系统(包括计算机)都可能有意识。
这导致了人工意识的可能性。
涌现论认为意识是复杂神经活动的涌现属性,就像湿润是H2O分子聚集的涌现属性。但批评者指出,意识的涌现似乎与其他涌现现象有质的不同。
泛心论:面对困难问题的挑战,一些哲学家转向泛心论。如果意识是宇宙的基本属性,那么困难问题就消解了——我们不需要解释意识如何从无意识中产生,因为它一直都在那里。
![]()
三,自由意志:幻觉还是现实
自由意志问题直接关系到"我是谁"——如果我的行为都是被决定的,那"我"还有什么意义?
决定论的挑战:如果宇宙遵循严格的因果律,而我的大脑是物理系统的一部分,那么我的每个决定都是被之前的状态决定的。拉普拉斯的妖如果知道宇宙某一时刻所有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就能预测未来的一切,包括我的每个选择。
量子不确定性:量子力学引入了真正的随机性,但随机性就是自由吗?如果我的决定是量子随机事件的结果,这似乎也不是真正的自由意志。
相容论:许多哲学家采取相容论立场,认为自由意志与决定论可以相容。关键在于如何定义"自由"。如果自由意味着按照自己的欲望和理性行动,不受外部强制,那么即使在决定论世界中我们也可以是自由的。
自由意志的神经科学:除了里贝特实验,现代神经科学还发现,通过刺激特定脑区可以引发特定的欲望或决定。但有趣的是,受试者通常会为这些被诱导的行为找到合理的解释,好像它们确实是自己的选择。
四,自我的边界:个体与整体
"我"的边界在哪里?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有着深刻的含义。
延展心智:安迪·克拉克和大卫·查尔默斯提出,心智不局限于头骨之内。当我们使用工具时,工具成为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智能手机存储着我们的记忆,GPS导航扩展了我们的空间认知。在这个意义上,"我"延伸到了我使用的技术中。
社会自我:没有他人,就没有自我。婴儿通过镜像神经元学习和模仿,通过与照顾者的互动发展出自我意识。语言、文化、价值观都是从社会习得的。维果茨基说:"个体的高级心理功能最初是社会关系。"
生态自我:深层生态学认为,自我不应该被理解为与环境分离的个体,而是嵌入在生态网络中的节点。我呼吸的氧气来自植物,我呼出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将所有生命连接在一起。
![]()
宇宙自我:一些精神传统认为,个体自我只是宇宙意识的一个片段。印度哲学的"梵我合一"、佛教的"无我"、苏菲派的"消融"都指向个体自我与宇宙整体的合一。现代物理学也暗示,在量子层面,所有粒子都是纠缠在一起的,分离只是一种近似。
五, 意义的创造:存在主义的洞察
如果"我"没有预设的本质,那么"我是谁"就成为一个需要不断回答的问题。
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认为,人类与其他存在物不同。一把锤子被制造出来是为了敲钉子,它的本质(功能)先于它的存在。但人类先存在,然后才通过选择创造自己的本质。
真实性:海德格尔区分了本真的存在和非本真的存在。大多数时候,我们沉沦在"常人"的状态中,按照社会期望生活。只有面对死亡的可能性,我们才能回到本真的存在。
自由的重负:萨特说:"人被判处为自由。"自由不是礼物,而是重负。我们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没有任何预设的意义可以依靠。这导致了"存在的焦虑"。
意义的创造:维克多·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让他认识到,即使在最极端的处境下,人仍然有选择态度的自由。意义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创造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