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刚和欧盟贸易高官谢夫乔维奇通完电话,两边还在谈着怎么缓和紧张的经贸关系。
双方讨论了不少棘手问题,像电动汽车、稀土出口、安世半导体,欧方那头还主动发出邀请,希望王部长亲自来布鲁塞尔见面。
眼看着中欧之间的对话渠道开始恢复,大家多少觉得这或许是个缓和的信号,谁想到,电话挂断,欧盟就变脸。
![]()
10月22日,欧盟突然宣布对俄罗斯的新一轮经济制裁,还把4家中国石油企业拉进了名单。
这操作让人措手不及,一边刚说着“欢迎来访”,一边就给对方企业贴上“帮俄规避制裁”的标签,前后不到24小时。
这不是某个官员临时拍脑袋的决定,制裁文件是欧盟集体通过的,意味着背后是多个国家协调后的结果。
![]()
从执行层面来看,这已经不只是一次外交失误,更像是一场内部角力的结果,欧盟在对华问题上,显然不再是一个声音,而是拉扯不断。
裁背后的逻辑站
对于这次把中国企业列入制裁名单,欧盟无非是认定这些企业参与了俄罗斯石油的贸易和加工,帮助俄罗斯绕开了目前欧方的能源限制。
还是老一套,看上去像是“维护规则”的举措,但稍微往深里看,就能看出这背后问题不小。
![]()
首先,中国并不是欧盟对俄制裁体系的一部分,中俄之间的正常贸易活动,并不违反国际法,也不受欧盟法律约束。
欧盟拿自己的规矩,去管别国企业的行为,这种“长臂管辖”的逻辑,站不住脚。实际上,这种做法早在其他国家对伊朗、朝鲜的制裁中就被争议过,如今欧盟也走上了这条路。
其次,这次行动的特殊性在于,把中国企业列入与俄乌冲突相关的制裁名单,这一步跨出去之后,性质就变了。
![]()
不再是单纯打击俄罗斯,而是把触角伸向全球贸易网络里和俄罗斯有关联的企业,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大型经济体。
这背后传递出的信号很清晰,欧盟准备把制裁范围扩大到不参与战争、也没加入制裁阵营的第三国。
从政策动机来看,这更多像是一种威慑手段。
![]()
欧盟试图通过“立一例子”的方式,向其他国家和企业释放警告,不管你站哪一边,只要和俄罗斯有过密往来,都可能被点名。
这种策略看似强硬,但实际效果存疑。
一方面,它容易激起被制裁方的反弹,另一方面,它也会让原本中立或观望的国家开始重新评估和欧盟的合作关系。
![]()
对中国来说,这行为性质已经越过了正常分歧的范畴,中国一直强调自己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参与者,也不接受单边制裁。
欧盟这次跨过红线,等于把中国企业拉进了冲突的漩涡,这不仅破坏了经贸关系的基本信任,也让中方在对欧政策上不得不重新评估。
中欧关系再陷冰点
这次事件对中欧关系的冲击是立竿见影的,过去一年,中欧虽然矛盾不少,但双方都在努力维系一条对话的通路。
![]()
不管是高层互访,还是经贸磋商,至少表面上还有合作的空间,但这次突然加码的制裁,让这一切看起来像是一场表演。
政治信任一旦受损,经济合作就难以为继。
中国企业本就对欧盟近期频繁发起的反补贴调查感到不安,如今又被列入对俄制裁名单,谁还敢放心在欧洲投资?
![]()
从电动车到半导体,从稀土到能源,几乎所有的关键产业链合作一夜之间多了不少不确定性。
欧盟一边希望中国不要限制稀土出口,一边又对中国企业动手,这种“既要又要”的策略,注定难以持久。
中国在一些关键原材料领域拥有主导地位,这本应是双方合作的基础,但现在却成了新的摩擦点。
![]()
如果欧盟继续用政治手段干预市场机制,只会逼迫中方在政策上更加谨慎,甚至采取反制措施。
更重要的是,欧盟内部其实并不团结,不少成员国对制裁中国企业的决定持保留意见,有的甚至明确反对。
像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长期以来都反对把中欧关系过度政治化,他们认为与中国保持稳定的经贸联系,对于自身经济发展才是更现实的选择。
![]()
这说明,欧盟在对华政策上,已经陷入一种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想保住和中国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又不断在政治上施压。
这种两面夹击的策略,既难赢得中国的尊重,也无法真正统一内部声音,只会让中欧关系在反复拉扯中不断消耗。
欧盟这次真得不太体面
把这次事件放在更大的背景下来看,就更能看清欧盟的尴尬。
![]()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一边在安全上紧跟美国节奏,一边又试图在经济上保持对外开放,结果就是政策左右摇摆,战略方向模糊。
这次“电话后立刻制裁”的事件,正是这种混乱状态的真实写照。
既想维持和中国的合作,又不愿放弃在地缘上的强硬姿态,结果就是走一步、看一步,缺乏长远规划。对外释放的信号也越来越混乱,今天说合作,明天就制裁,谁还敢当真?
![]()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策略会逐渐削弱欧盟自身的外交影响力,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本就对外部压力不买账,欧盟越是施压,只会让彼此的合作空间越缩越小。
外交不是比谁动作快,而是看谁能保持稳定和理性。
欧盟这次“变脸”的速度快,短期内的确制造了舆论震动,也展示了一种强硬姿态,但从长期看,这种不讲逻辑的做法,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任何帮助。
![]()
目前来看,制裁已经造成了实质性后果,中欧之间本就因为电动车调查、稀土限制等问题处于敏感期,如今再加一层制裁,等于雪上加霜。
原本能坐下来谈的事,现在恐怕很难推进了。
如果欧盟真想实现所谓的“战略自主”,那就该有独立判断的能力,而不是在每一个关键节点都选择模糊和摇摆。
![]()
中欧关系是否能继续走下去,靠的不是表面文章,也不是突如其来的“硬动作”,而是能否在分歧中找到真正的共识。
参考资料
变本加厉!欧盟批准对俄新制裁,列出12家中国内地及香港实体 2025-10-23 11:45·观察者网
环球时报社评:两个通话提醒中欧正确相处之道 2025-10-22 23:55·京报网
欧盟批准对俄实施第19轮制裁,含四家中国石油公司 2025年10月23日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