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凌晨,南宁市46岁的黄女士在产后第7天突发大出血,生命一度垂危。危急时刻,南宁市卫生健康委、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医科大一附院)、南宁市第二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市二妇幼)、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医院)、南宁中心血站、南宁市公安局交管支队等多部门迅速响应、紧密协作,展开了一场与死神赛跑的跨部门救援。最终,黄女士转危为安。
凌晨惊魂:突发大出血,生命垂危
9月30日凌晨5时40分,正在家中休养的黄女士突发大出血,陷入虚弱状态。“你们赶快送妈妈去医院。”10月17日,黄女士的女儿小陆告诉记者,事发时爷爷最早发现异常,他急得直跺脚,用力拍打房门。家人们立刻抬着黄女士往门外冲,就近送往市二妇幼。
抵达医院时是早上7时,市二妇幼的医护人员早已接到消息,做好了接诊准备,看到黄女士后,立刻推着担架床直往分娩室赶。经过快速检查评估,产妇属于难治性产后出血,医院第一时间为黄女士启动加强宫缩、止血、补液、输血等处理。不过,黄女士出血很多,为抢救产妇生命,医生决定给她行子宫全切术。
然而,手术开始后更大的难题出现了:黄女士的出血点十分隐蔽,术中难以精准定位,再加上病情本身极为复杂,治疗难度远超预期。更让人揪心的是,此时黄女士由于出血过多,血压持续下降,心率异常加快,各项生命体征都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多线联动:跨部门接力搭建“生命通道”
危急时刻,医疗、供血、交通多部门迅速启动联动救援:当日10时14分,南宁市卫生健康委接报后,妇幼科科长许小玲即刻赶赴现场,同时紧急联系医科大一附院等区级专家;同日11时05分,医科大一附院产科专家,以及市一医院(市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产科、重症医学专家相继到场,随即组建“区—市—县”三级救治团队投入抢救。后续医科大一附院血管外科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也陆续到场支援,迅速定位成功止血,为后续救治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
△9月30日晚,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宁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医护团队组成救治团队,联合抢救一名46岁的高龄产妇。
同日18时许,南宁中心血站接到市二妇幼的紧急用血申请。“急救用血是第一优先级!”血站供血科负责人韦振兴表示,血站立即启动应急响应,15分钟内完成血液出库准备,24小时待命的送血司机同步整装,血液一出库便即刻出发。最终,产妇使用了红细胞42.5单位、血浆4320毫升、血小板4个单位、冷沉定(从新鲜冰冻血浆中提取的医用物质)30单位,用血总量约合13400毫升。这相当于34名成年人单次献血400毫升的总量。
![]()
△南宁市公安局交管支队接到紧急求助后,立即启动“生命救护绿波”机制,疾驰护送抢救产妇的医疗专家团队车辆。
血液运输的“生命接力”同步开启。同日18时34分,南宁市公安局交管支队指挥中心接到医院求助后,立即启动“生命救护绿波”机制,精准规划最优路线,指令支队七大队、三大队派出警力接应护送医学专家、送血车“救命血包”,同时协调沿线各执勤点位提前做好交通疏导准备,确保救援通道全程畅通。
17小时攻坚:三级救治模式守护母婴安全
抢救持续了17小时。在“区—市—县”三级医疗团队的紧密协作下,医护人员终于成功为产妇止血。后续,产妇转至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继续治疗。10月1日上午,黄女士顺利脱离昏迷,转危为安,目前已康复出院。“感谢所有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他们给了我妈妈第二次生命!”黄女士的家人再三表达感激。
据了解,此次成功救治是南宁市危重孕产妇“三级联动”救治模式的生动实践。自2018年建立危重孕产妇救治网络以来,南宁已形成“县级救治中心打底、市级中心支撑、自治区级医院兜底”的高效转诊机制,各级医疗机构通过线上会诊、专家驰援等方式,为危重孕产妇搭建坚实防线。此外,2021年创建的“生命救护绿波”机制已累计救助1700余起危急重症案例,血站应急供血绿色通道则为产后大出血等急症提供关键保障,多部门协作的“生命防线”正持续守护着南宁母婴安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