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帕金森病的“枷锁”不仅带来震颤与僵直,还让“冻结步态”成为日常出行的阻碍,当药物“开关现象”反复打乱生活节奏,中晚期“帕友”们往往期待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二院”)神经外科王业忠教授团队,成功为一位69岁的帕金森病患者李女士(化名)实施了一项特殊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团队采用一根具有八个刺激点的电极,同时精准作用于大脑中两个关键区域——丘脑底核(STN)与黑质网状部(SNr),实现双核团精准调控,为治疗复杂症状的“帕友”开辟了新路径。
![]()
![]()
术后一天见效,八触点电极技术
为“帕友”精准“解冻”
今年69岁的李女士,已与帕金森病抗争了5年余。起初的肢体迟缓、僵硬还能勉强应对,可随着病情发展,“冻结步态”等症状让她备受折磨:走路时突然像是被施了“定身术”一般“定”在原地,稍有不慎就可能摔倒;夜晚突然浑身僵硬,连翻身起床都困难。更让她困扰的是药物“开关现象”:药效发作时能正常活动,药效一过,身体便像被“锁住”,连吃饭、穿衣这些小事都变得困难重重。不仅如此,药物关期阶段,她还有难以忍受的躯体痉挛性疼痛,每次发作时都痛苦不堪。
![]()
广医二院神经外科王业忠教授团队接诊后察觉,李女士的症状颇为复杂,若采用传统四触点穿插单靶点治疗,效果会十分有限,于是创新性地运用了八触点电极技术。
王业忠教授指出,传统DBS单靶点治疗(多为STN)能有效缓解核心运动症状,是帕金森中晚期患者的可靠选择。但有些复杂的帕金森病人同时被“震颤+僵直+冻结步态”“开关现象+药物异动症”等困扰,单靶点治疗的局限性逐渐凸显,难以全面覆盖治疗需求,最新的八触点电极技术很好地解决这个临床“痛点”。
王业忠教授解释道:“该技术可以对两个靶点的电压、脉宽、频率等进行独立调整,真正实现‘一人一策’精准调控。在左右脑异频的基础上,同一根电极上下两个刺激源频率亦可不同,极大丰富刺激参数组合方案,为临床程控带来更多选择及治疗空间。”
手术中,一根电极精准穿刺至丘脑底核(STN),有效缓解震颤与僵直;同时,电极延伸至黑质网状部(SNr),针对性改善“冻结步态”等中轴症状。无需植入多根电极,既减少了手术创伤,术后根据影像数据生成可视化核团,证明电极位置满意。术后第一天李女士便自觉不仅全身轻松很多,疼痛也明显减轻。“这是电极穿刺引起的微毁损效应,证明电极位置准确。”王业忠教授在查房中解释。
![]()
![]()
针对不同症状“帕友”的需求,广医二院神经外科叶勇义博士表示,未来,他们将继续以患者病情为核心,不断优化治疗方案,让不同“帕友”都能找到最适配自己的治疗方法,为症状更复杂的“帕友”多打开一扇门。
来源 | 神经外科
编辑 | 广医二院融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