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美关税战愈演愈烈之际,澳大利亚突然决定出手,声称将帮助美国解决稀土问题,成为这场博弈中的“冤大头”。
![]()
10 月 20 日上午 11 时,美澳两国领导人在白宫举行协议签署仪式,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澳大利亚资源部长马德琳・金等官员陪同出席。特朗普在致辞中多次强调协议的 “历史性意义”,称 “过去几年,美国在稀土领域受够了被动,现在我们终于能掌控自己的供应链”。阿尔巴尼斯则补充道,澳大利亚拥有全球最丰富的稀土资源,而美国具备技术与资金优势,“双方合作将为西方世界提供稳定的战略矿产保障”。
![]()
协议的签署并非偶然,而是双方近两年谈判的结果。2024 年 3 月,美澳首次就关键矿产合作达成初步共识;2024 年 11 月,澳大利亚矿企力拓集团与美国通用汽车签署备忘录,试点稀土开采合作;2025 年 7 月,中国实施《稀土出口管制办法》后,美澳加速谈判进程,先后进行 6 轮磋商,最终敲定协议细节。
美国地质调查局 2025 年 9 月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 92% 的稀土需求依赖进口,其中 85% 来自中国,这种高度依赖让美国在半导体、新能源、军工等领域面临 “断供风险”,成为推动协议落地的直接动因。
![]()
当天,美国商务部同步发布《2025 年关键矿产供应链报告》,进一步解释协议签署的紧迫性。报告指出,中国不仅控制全球 85% 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还掌握稀土磁材、稀土永磁电机等下游核心技术,“若供应链中断,美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将减少 60%,F-35 战斗机生产线可能停工”。正是这种现实压力,让特朗普在签署仪式上情绪激动,反复强调 “协议将彻底改变美国的稀土困境”。
![]()
85 亿美元资金与全产业链布局
根据美澳双方 10 月 20 日同步发布的协议文本,85 亿美元资金将按 “开采 — 加工 — 精炼 — 应用” 四个环节分配,其中开采环节占比 35%、加工环节占比 25%、精炼环节占比 30%、应用技术研发占比 10%。资金来源采用 “政府补贴 + 企业投资” 模式,美国政府出资 25 亿美元,澳大利亚政府出资 15 亿美元,剩余 45 亿美元由两国企业共同承担,包括美国的雪佛龙、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等行业巨头已明确参与。
![]()
在稀土开采环节,协议指定澳大利亚北领地的 “阿拉弗拉稀土项目” 和西澳大利亚州的 “韦尔德山稀土矿” 为核心开采基地。其中,阿拉弗拉稀土项目已探明稀土储量达 140 万吨,计划 2027 年投产,初期年产量 5 万吨,2030 年提升至 12 万吨,占全球稀土年产量的 15%;韦尔德山稀土矿则聚焦重稀土开采。
该矿的镝、铽等重稀土储量占澳大利亚总量的 70%,而这两种元素是制造高精度军工设备和新能源汽车电机的关键原料。协议明确,美国将为这两个项目提供 “快速审批通道”,澳大利亚政府承诺简化环保评估流程,确保项目按期推进。
![]()
加工与精炼环节是协议的重点突破方向。长期以来,澳大利亚虽拥有丰富稀土矿,但缺乏冶炼分离技术,需将原矿运往中国加工。此次协议中,美澳计划在澳大利亚珀斯建设全球最大的稀土冶炼分离厂,设计年处理能力 20 万吨,采用美国研发的 “无酸萃取技术”,可减少 90% 的污染排放,预计 2028 年投产。
同时,美国将在亚利桑那州建设稀土磁材生产基地,从澳大利亚进口精炼后的稀土材料,生产用于新能源汽车和军工设备的永磁体,目标 2030 年满足美国国内 60% 的磁材需求。
![]()
价格保护机制是协议的另一大亮点。为避免稀土价格波动影响企业投资积极性,美澳建立 “最低收购价” 制度:美国政府承诺未来五年内,以每吨 5.2 万美元的价格收购澳大利亚生产的轻稀土,以每吨 80 万美元的价格收购重稀土,若国际市场价格高于此标准,按市场价执行;若低于标准,则由政府补足差价。这一机制让参与企业的投资风险大幅降低,必和必拓 CEO 迈克・亨利在 10 月 20 日的声明中表示,“价格保护让我们有信心加大长期投资”。
![]()
政策支持与技术共享
为确保协议落地,美澳两国出台多项配套政策。美国方面,10 月 20 日当天,特朗普政府宣布将稀土相关产业纳入 “国家关键基础设施” 范畴,企业投资可享受 30% 的税收抵免,同时简化稀土技术出口审批,允许美国企业向澳大利亚共享冶炼分离技术。澳大利亚则修改《矿产资源法》,允许外国企业(仅限美国企业)获得稀土矿的长期开采权,最长年限达 50 年,且开采权可转让,打破此前 “禁止外国企业控股稀土矿” 的限制。
![]()
技术共享是协议的核心支撑。美国能源部下属的阿贡国家实验室已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将 “无酸萃取技术”“稀土元素快速分离技术” 等 12 项专利授权给澳大利亚企业使用。同时,两国计划联合培养稀土专业人才,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设立 “稀土工程专业”,每年培养 500 名技术人才,填补行业人才缺口。
监督机制方面,美澳成立 “关键矿产合作委员会”,由两国政府官员和企业代表组成,每季度召开会议评估协议执行进度。委员会有权调整资金分配比例,若某一环节进展滞后,可暂停该环节资金拨付,优先支持进展顺利的项目。协议还明确争端解决机制,若双方在项目推进中产生分歧,将通过双边协商解决,不提交第三方仲裁,确保合作的自主性。
![]()
对全球稀土供应链的影响
美澳协议的签署,直接冲击全球稀土供应链格局。长期以来,中国在稀土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2024 年中国稀土冶炼分离产能占全球 85%,稀土磁材产量占全球 75%。美澳协议若按计划推进,2030 年将形成 “澳大利亚开采 — 美澳加工 — 美国应用” 的西方稀土产业链,预计占全球稀土市场份额的 25%,这将打破中国的垄断地位,形成 “中西方双循环” 的供应链格局。
![]()
对中国稀土产业而言,协议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催生转型机遇。中国稀土行业协会 10 月 21 日发布的分析指出,美澳协议可能导致国际稀土原矿价格下跌,但中国在稀土深加工和应用技术领域的优势短期内难以撼动。目前,中国已启动 “稀土技术升级计划”,加大对稀土永磁电机、稀土储氢材料等下游领域的研发投入,2025 年上半年,中国稀土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 28%,其中 80% 集中在下游应用领域。
其他国家也开始调整稀土战略。10 月 21 日,日本政府宣布与印度尼西亚签署稀土合作协议,计划在印尼建设稀土冶炼厂;欧盟则加速 “欧洲稀土联盟” 项目,目标 2030 年实现稀土自主供应 20%。全球稀土供应链正从 “单一依赖中国” 向 “多极分布” 转变,而美澳协议无疑是这一转变的重要推动因素。
![]()
结语
截至 10 月 22 日,美澳两国已成立协议执行工作组,开始推进阿拉弗拉稀土项目的环评工作,美国政府首批 5 亿美元补贴已拨付到位。特朗普在 10 月 21 日的竞选集会上再次提及该协议,称 “这是美国能源独立和国家安全的重大胜利”。然而,协议的长期执行仍面临不确定性:澳大利亚的环保组织已对稀土开采项目提出抗议,美国的 “无酸萃取技术” 尚未经过大规模工业化验证,85 亿美元资金能否足额到位也存在变数。未来,美澳能否真正实现 “稀土用不完” 的目标,仍需时间检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