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握完手,转身就翻脸。10月21日中欧经贸高层视频通话刚刚释放出合作信号,第二天德国、法国和波兰却齐刷刷对华强硬表态,德国甚至放话“不排除动用反胁迫工具法案”。
这一法案将允许欧盟限制贸易和服务、削减某些知识产权、限制外国直接投资和公共采购准入。许多人将其视为一种“核选项”
![]()
为什么欧洲3国在这个节骨眼上对中国放出威胁?
中欧关系
21日那场持续近两小时的中欧经贸高层视频通话,本来是一次传递缓和信号的机会。
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和欧盟执行副主席谢夫乔维奇谈得并不轻松,但也不算敷衍,双方围绕稀土出口、半导体产业、企业审批等问题进行了务实讨论。
中方强调稀土出口的合规性,明确提出中国的出口管制是依据《出口管制法》、基于国家安全而非贸易工具。
![]()
同时也承诺给欧盟企业在审批流程上更多便利,比如加快许可、提高透明度。欧方则希望在接下来能推动一个“升级版”的经贸对话机制,继续探讨技术合作和投资准入问题。
这本是一次朝着合作迈进的积极信号。毕竟,欧盟对中国的稀土依赖度高达98%,而半导体设备、原材料也早已深度嵌入中欧供应链之中。
可不到24小时,风向就变了。
22日,就在布鲁塞尔峰会前夕,德国、法国、波兰三国突然齐声“变脸”。法国要求欧盟全面评估对华“报复选项”,波兰则提议在会议文件中加入“中国有害经济行动”措辞,而德国最直接,干脆抛出“反胁迫工具法案”这个大杀器。
![]()
这场“外交跳水”其实并不难理解。彭博社披露,这三国早在通话前就已私下协调好立场,目的并非真要对华动手,而是为会议造势、对内交差。
真实的考量,其实是欧盟内部经济下行的焦虑。
德国经济连续两个季度下滑,第二季度GDP环比下降0.3%。法国国内极右翼力量崛起,要求政府在对外问题上展现“硬汉姿态”。波兰则面临产业外流和对外依赖的双重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只能找个“外部对手”来转移视线。
![]()
德国“核选项”亮剑
德国这次高调喊出“反胁迫工具法案”,确实吓唬了不少人。这项法案2023年才正式生效,允许欧盟在感受到外部“经济胁迫”时,集体实施报复性措施,比如限制投资、暂停市场准入、冻结知识产权等。
听起来很吓人,但真要落地,困难重重。
首先,这个法案从未真正被启用。连美国在2024年威胁对欧盟征税时,欧盟也没敢拿它说事。因为它的启动门槛高得离谱,需要27个成员国一致同意。而根据统计,目前至少有60%的欧盟国家反对对华搞贸易战。
![]()
其次,就算真启动了,效果也未必如德国所愿。中国目前掌握全球90%的稀土加工能力,欧盟新能源产业几乎全靠中国供应链。风电、光伏、电动车,哪个产业能脱离中国原材料?如果中国收紧出口,欧盟又没有备用方案,最后吃亏的恐怕是自己。
更别提路透社的分析指出,如果欧盟想从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寻找稀土替代,成本至少增加30%到50%,而且整个产业链重建周期可能长达5到10年。
所以德国所谓“核选项”,展示的是政治立场,不是经济解决方案。
![]()
德国的强硬,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补偿国内制造业的焦虑。传统汽车产业正在被电动车冲击,政党斗争也不平静,对华强硬也成了政治正确。但是,德国越要发展新能源,就越离不开中国。
认清现实
面对欧盟的“变脸”,中方的回应并没有情绪化,反而更显冷静。
王文涛在通话中再次强调,稀土出口的所有动作,都是依法依规,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并且符合WTO规则。
中国不搞胁迫,更不是为了“以稀土为武器”,而是为了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公平性。
![]()
安世半导体问题上,中方也点出了欧盟的“双标”,一边高喊开放市场,一边却以“安全”为名阻止中资收购,实则是变相的经济保护主义。
从实际行动来看,中国并未采取激烈反制。前三季度,中国对欧稀土出口配额仅下调了5%,远低于市场预期。
反观欧盟,表面上“统一战线”,实则内部矛盾不断。荷兰甚至跳出欧盟框架,单独与中方协商半导体事务。这些都说明,欧盟所谓的“集体强硬”,缺乏实质支撑。
![]()
历史也给出了前车之鉴。2023年,欧盟曾试图对美国钢铝关税采取反制,最后却不得不低头妥协。对华搞强硬,只会让自身经济代价更大。
而且中国并非只有稀土一张牌。在光伏、电池、风电等领域,中国同样处于全球主导地位。据统计,中国全球电池产能占比超过70%。
这套“反制工具箱”,足以让任何想搞单边主义的国家三思而后行。
如果欧盟真想在全球经济中保住一席之地,就该放弃冷战式思维。与其在政治秀中浪费时间,不如像RCEP成员那样,通过规则合作寻找共赢。
![]()
“一带一路”倡议和欧盟“全球门户”计划并非零和。如果能找到交叉点,合作远比对抗更有前景。
中欧这一场本该走向缓和的对话,被三国的强硬表态搅了局。一边是通话中讨论机制化合作的诚意,一边却是会议前叫嚣“报复”的喧嚣,形成了鲜明反差。
欧盟如果继续在“合作与对抗”之间摇摆不定,既无法稳定中欧贸易,也会让自身在全球供应链中边缘化。尤其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当下,任何轻率的政策,都会带来沉重的代价。
![]()
德国口中的“核选项”只是一场虚张声势的烟雾弹,真正的挑战,是欧盟如何走出经济焦虑、摆脱政治作秀,找到一条既保安全又保增长的路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