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 8 点半,北京和平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候诊区飘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却不冷清。65 岁的张大姨攥着保温桶,正跟邻座患者念叨:“多亏了刘大夫,我这右肩总算能抬了!” 她边说边抬起胳膊,轻松比了个 “举高” 的动作 —— 可一周前,这只胳膊还贴在身侧,连提裤子都要老伴帮忙。
![]()
我跟着张大姨走进诊室时,刘玉莲医生正低头整理浮针,“大姨今天来得早,先坐,我给您摸摸肩。” 她的声音软和,伸手时指尖带着暖意,轻轻按过张大姨右肩的冈上肌,“比上次软多了,今天再松最后一次,就能彻底好利索。”
张大姨的肩痛缠了她一个月。“最惨的时候,夜里翻身碰到肩,能疼得坐起来哭,炒菜连锅铲都拎不动。” 她嗓门不自觉提高,“贴膏药、推拿都试了,管不了半天!后来邻居说‘找刘大夫扎浮针’,我还犯怵 —— 怕针疼,又怕不管用。”
第一次治疗的场景,张大姨记得清清楚楚:刘医生拿了根细得像头发丝的针,“她说这是 0.30mm 的,专门给老人用,不疼”。消毒时,刘医生还特意用手焐了焐针柄:“天凉,别冻着您。” 进针时,张大姨没觉得疼,只有点酸胀,“她让我慢慢抬胳膊,一开始我不敢,后来试着举,哎!居然能过胸口了,当时我眼泪就下来了”。
“浮针不是‘扎深’,是找‘患肌’。” 趁治疗间隙,刘医生跟我解释,她师从浮针疗法创始人符仲华教授,15 年里总在琢磨 “怎么让患者更舒服”—— 给老人用细针、轻力度,给上班族缩短治疗时间(每次 20 分钟),“治病不能只追求效果,得让患者心里踏实”。
治疗结束,张大姨试着提了提裤腰,动作利索。“刘大夫,您下次坐诊是哪天?我让我老伴也来看看膝盖。” 她边说边往刘医生手里塞苹果,被笑着推回去:“您留着吃,下次带老伴来就行,不用带东西。”
走出诊室时,候诊区的患者还在聊刘医生 ——“她看诊不催,问得细”“我上次来晚了,她加班给我看的”。阳光透过窗户,落在诊室门上 “医者仁心” 的匾额上,我忽然明白:一根浮针能解痛,靠的是技术;而让患者记挂的,是藏在细节里的温度。这或许就是 “好医生” 的模样:用手艺治病,用真心待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