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山水画的千年演进中,笔墨始终是其精神核心。从五代荆浩对笔势的归纳,到石涛主张笔墨应随时代而变,历代画家都在传统中寻找自身的艺术表达。当代画家马越的山水创作,以以书入画为基点,在笔墨技法、空间营造与文脉延续三个层面,展开了传统与现代的深度交流。
![]()
国画 纸本水墨 46×69cm
1
书法线条的韵律之舞
![]()
国画 纸本水墨 46×70cm
笔墨语言方面,马越早年深入研习赵孟頫与二王书法,这一积累成为他山水画的骨架。山石皴法带有篆隶笔意,线条刚健,转折处又不失行草的流动感,将屋漏痕的朴拙与锥画沙的劲健融为一体。松树主干以草书笔意写出,飞白处墨韵流动,赋予静态景物以时间性。这种以书入画的实践,与黄宾虹书画同源的理念相通,书法线条升华为纯粹的审美符号。
![]()
国画 纸本水墨 35×70cm
他的用墨同样富有张力。以淡墨写远山,浓墨点近树,干湿浓淡之间,既有米氏云山的朦胧,又得龚贤墨法的厚重,墨色层次如同书法笔触,成为情感与节奏的直观呈现。
![]()
国画 纸本水墨 48×59cm
2
传统 “三远法” 的继承与演绎
在空间表现上,马越对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进行了现代诠释。他不简单沿袭古人的空间范式,而是融入西方构成主义的平面意识,形成传统意境与现代视觉的微妙平衡。
![]()
国画 纸本水墨 47×69cm
画面采用深远构图,前景的红叶树群以密集点线形成焦点,中景的村落与小径引导视线向纵深延伸,远景山峦则以淡墨虚化,营造出咫尺千里的空间感。同时,树木与山石的排布具有现代构成的节奏感,色彩的冷暖对比打破了水墨的单一性,在保留可游可居意境的同时,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
国画 纸本水墨 42×88cm
3
师古与出新的辩证
在文脉传承方面,马越的艺术道路折射出当代艺术家的共同课题。他师从马清雄、伍嘉陵,承袭陆俨少一脉的笔墨体系,又因早年经商经历,形成了不同于学院派的创作视角。
![]()
国画 纸本水墨 34×70cm
陆俨少以勾云、留白等技法著称,马越则将其转化为更具书写性的语言。松枝虽似陆俨少的蟹爪枝,却更显草书的灵动;山石留白也从程式化转向随笔墨生发的自然效果。这种师意不师迹的方式,体现了对传统的真正尊重。
![]()
国画 纸本水墨 60×37cm
马越的山水画创作,是对传统的创造性继承与发展。他以书法笔墨为核心,在空间表现中融入现代视觉元素,在文脉传承中注入个人体验,最终在当代画坛走出一条以书入画的现代路径。
这一探索既不拘泥于复古,也不盲从西方现代艺术。他的作品在笔墨变化中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在构图与色彩创新中回应时代。这正是当代中国山水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的有益实践,其艺术生命力也将在持续探索中不断延展。
撰文:饶佳
艺时代美术馆馆长,广州艺博会策展人
艺术家简介
Introduction to the artist
![]()
马越
Ma Yue
马越,书画兼备,1970生于广东普宁市,高中毕业后入厂上班,后转入经商。于十多年前创立锦云绣庄,从事经营中国四大名绣与名家字画至今,受之感染,近二十年来对书画笔耕不辍。
马越年轻时主攻书法,初期学习赵孟頫,后王羲之,二王,功力深厚,潇洒落墨。后以书入画,他深谙中国画讲究线条骨力,出色的国画必须有过硬的书法功底。于是,早年师从著名画家马清雄先生(陆俨少学生)学习国画技法;后又师从著名国画家伍嘉陵先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