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你扔掉的不是垃圾,而是国家急需的资源。
2020年4月,朝鲜最高人民会议通过了《再资源化法》,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强调要彻底落实这项法律。
根据这项法律,朝鲜所有再资源化机关必须全面调查、了解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发生量及利用率,并向中央再资源化指导部门和中央统计机关报告。
听起来感觉很夸张,但当你了解朝鲜近年来大力推进的《再资源化法》,就会明白废弃物在这个国家扮演着多么特殊的角色了。
![]()
朝鲜之所以如此重视垃圾回收和资源化,直接原因是国际制裁下的资源短缺。
这个国家多年来面临外部封锁,资源进口受限,不得不将目光转向那些曾经被丢弃的物品。
在朝鲜,塑料瓶从来不是用完就扔的垃圾,市场上甚至有专门卖二手瓶子的摊位。
这些瓶子用途很多,装玉米酒、酱油,外出挑水也靠它,玻璃瓶子更是能当人情信物流转。
有人觉得这是“穷讲究”,其实背后有整套民间回收逻辑在支撑,居民能用废旧物资兑换生活用品的回收合作社网络已经覆盖了主要城市。
![]()
不光是瓶子,塑料袋在朝鲜也是宝贝。
朝鲜市场上卖菜用的红黄塑料袋薄得像纸,稍厚点的就得反复用,还有专门回收交易二手塑料袋的小摊。
方便面包装袋更不用说,没人舍得手撕,都用剪刀沿边裁得整整齐齐,完好的装烟丝,破一点的裁成小块包烟草,实在没法装东西的还能当引火物。
美韩援助的油桶和米袋,到了朝鲜人家也全派上了用场,凿个孔当水桶,洗干净装煤炭,管它上面印着什么标志,能用就是好东西。
![]()
在朝鲜,金属废品的回收更是形成了体系。
国家有要求学生上缴金属废品的规定,过去孩子们会去撬铁道上的铆钉、拆院墙上的铁丝,拿去集市能换些零食。
民间对金属的需求也很大,家家用铁锅、铝锅手工炼制器具,铝材是否健康倒在其次,省柴火才是关键。
铝制易拉罐算是“宝中宝”,有人收集起来做成雪糕模具,调点廉价甜味剂,找有冰柜的人家冻成冰棍,用泡沫箱裹着棉被去摆摊,孩子们都抢着买。
这种对金属的珍视,本质上是对战略资源的高效利用,端川镁砂厂就通过回收废弃耐火砖提取氧化镁,节省了三成的菱镁矿消耗。
![]()
医疗用品里,一根针管会反复煮沸消毒,直到塑料发白才舍得丢,医院大多用玻璃针管煮沸消毒,每一件东西都用到极致。
食物方面,淘米水、煮玉米面的水不会直接倒掉,要么回收喂动物,要么沉淀淀粉做羹,鸡蛋壳、骨头全部磨碎喂家禽补钙,过期粮食也不浪费,直接还田当肥料。
这些做法看着琐碎,却实实在在构成了朝鲜循环经济的民间基础。
![]()
之所以说朝鲜和中国“同频”,是因为中国这些年一直在推“两网融合”,把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结合起来,本质上也是让废品物尽其用。
比如吉安市吉州区的“i吉收”回收点就是典型,居民下楼就能处理废品,智能磅秤算价透明,回收的废品统一送到绿色分拣中心,经过精准分选后,变成造纸厂、塑料厂需要的原料。
湖南武警军营里也有类似做法,官兵们自觉回收塑料瓶、纸箱,变卖收入纳入节约基金,用来维修营具或购置文体器材,形成了“分类—回收—反哺”的良性循环。
![]()
朝鲜因为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形成了民间自发为主、政策引导为辅的回收模式;中国则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通过技术赋能和制度设计,推动循环经济走向规范化、智能化。
两者路径不同,却意外同频了,都是为了让每一样资源都发挥最大价值。
中朝在环保领域还有直接合作,鸭绿江流域治理项目中,中方提供的人工湿地构建技术就让水质COD指标下降了65%,这种技术交流正是基于共同的发展需求。
把视线拉远些,这种对废品的重视其实是很多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经历。
![]()
回想起来中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有“缝缝补补三年”的日子,玻璃罐反复用,煤渣筛了又筛找未燃尽的粒子,和现在的朝鲜颇为相似。
朝鲜虽然面临国际制裁带来的挑战,但依然通过多边渠道获取环保技术支持,俄罗斯提供的废旧塑料热解制油设备、瑞士开展的电子废弃物处理培训,都在帮助其完善回收体系。
朝鲜的实践表明,即使在资源受限的条件下,通过全民动员和系统化管理,也能建立起资源循环利用的体系。
当然,我国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更加先进和完善,值得朝鲜借鉴和学习。
中朝在这一领域的“同频”,也是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潮流的体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