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太强了,所以被攻击。”
这话最近在舆论场里传得挺响,仿佛小米是含冤受屈的“受害者”,只因做得好、卖得多,就被同行眼红、被水军围攻。
可翻翻网友的吐槽,不少人直接笑出声:“去看看雷军这些年干的‘好事’吧,哪是别人黑你,是你自己把路走窄了。”
![]()
我们不否认小米的成功。从手机到家电,再到杀入汽车赛道,雷军确实把一家初创公司做成了国民品牌。
但问题是,成功可以赢得市场,却未必能换来尊重。而小米和雷军如今面临的舆论风暴,真不是凭空而来,更不是什么“嫉妒使然”,而是多年营销话术、商业手段和公众形象长期积累下的反噬。
![]()
先说最扎心的:“创新”两个字,小米真的扛得动吗?
每场发布会,PPT上都写着“颠覆”“革命”“行业第一”,听着热血沸腾。可消费者一上手,发现所谓“自研技术”,不过是换个壳子、调个参数;所谓的“黑科技”,别家半年前就已量产。
年复一年,“1999交个朋友”的情怀还在,但产品逻辑早已变了味,价格没那么香了,功能没那么新了,可宣传却越来越夸张。
![]()
用户开始怀疑:这到底是做产品,还是做PPT?
再看那些年踩过的“坑”。手机系统抄袭iOS的交互设计,被群嘲多年;智能家居搞“生态链”模式,结果一堆贴牌货打着“小米出品”旗号卖高价;
发布新机时,拿竞品当垫脚石,用对比图疯狂拉踩,嘴上说着“致敬”,实则满屏“吊打”。这些操作,在创业初期或许能快速抢眼球,但时间久了,就成了“虚伪”的注脚。
![]()
更让人反感的,是那套“道德绑架式”营销。
你说他贵,他就说“性价比”;你说他没技术,他就讲“为发烧而生”;你质疑宣传夸大,他就搬出“用户共创”“倾听反馈”。
可转头呢?发布会照样用大字标题制造焦虑,小字备注藏免责条款,搞得消费者像在看合同,生怕漏掉一个陷阱。
![]()
有网友调侃:“现在买小米,得带放大镜看发布会,拿计算器算续航,还得背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才能维权。”
雷军本人的形象,也从“劳模企业家”,逐渐滑向“人设表演家”。
![]()
台上哽咽谈梦想,台下忙着割粉丝韭菜;一边说“感动人心,价格厚道”,一边推出万元旗舰车,还美其名曰“对标保时捷”。当情怀变成生意,真诚就成了最廉价的装饰品。
当然,有人会说:哪个企业不营销?哪个老板不包装?没错,商业竞争本就残酷,适度包装可以理解。但底线在于:你可以聪明,但别把消费者当傻子。
![]()
特斯拉被骂,是因为马斯克言行出格;苹果被批,是因为创新放缓。而小米被群嘲,核心原因只有一个:预期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你把自己塑造成“颠覆者”“挑战者”“年轻人的第一台XXX”,可当人们真把你当“理想主义者”去信任时,你却一次次用套路回应真心。
成都车祸事件就是典型。车主酒驾超速撞车身亡,本是悲剧,但舆论矛头之所以迅速转向车企,不是因为大家不分青红皂白,而是长期以来对小米“过度承诺”的不信任在爆发。
![]()
人们不禁要问:是不是你们之前把安全说得太神?是不是出了事就想甩锅?
说到底,今天的舆论环境变了。过去是“你说啥我信啥”,现在是“你说啥我查啥”。信息透明了,用户觉醒了,谁还想听那一套“洗脑式”演讲?
小米的强大,毋庸置疑。但强大不该成为逃避批评的盾牌,更不该把所有质疑,都归咎于“黑公关”。如果每次出事,第一反应都是喊冤、甩锅、控评,那再多的销量,也撑不起真正的品牌尊严。
雷军曾说:“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
可风不会永远吹,猪终究要落地。当潮水退去,人们记住的,不是你飞得多高,而是你有没有长出翅膀。
别总怪别人黑你。当你不再值得信任时,批评自然就来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