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买了苹果新品的朋友发现,包装盒背后的那行小字悄悄变了。
以前熟悉的“Assembled in China”,如今变成了“Assembled in Vietnam”。
是的,从AirPods到Vision Pro,甚至部分M5芯片新品,苹果的制造版图,正在悄然南移。
![]()
这可不是孤例。往前追溯,今年iPhone 17 Pro系列就首次在印度实现了大规模量产。
要知道,这可是苹果的旗舰机型,之前这种高精度装配几乎都只在中国完成。
如今,印度、越南、泰国、马来西亚都被纳入了苹果的生产体系,范围远比外界想象的要广。
苹果的这个动作,表面看是“全球布局”,实际上是一场供应链去中国化的试探。
过去十几年,苹果整个帝国的硬件根基都扎在中国,富士康、立讯、比亚迪这些供应链巨头撑起了它的稳定和产能。
而现在,它开始在东南亚寻找“第二个深圳”。
![]()
为什么是现在?
其实很好理解。全球供应链这几年波动太大,从疫情、物流,到地缘政治,苹果也不得不为“万一”做准备。
越南劳动力成本低、政策开放,再加上日韩企业在当地的基础完善,成了苹果眼里的“保险选项”。
但问题也摆在眼前——越南制造能不能扛起苹果的质量标准?
Vision Pro这类产品,涉及上千个零件的精密装配、极高的良品率要求,以及极复杂的测试流程。
中国的供应链之所以稳,是因为经过二十年的积累,把“精度”变成了产业文化。而越南才刚开始学。
![]()
事实上,目前苹果在越南的产线更多偏向“组装层面”,许多关键环节依旧依赖中国,比如零件供应、质量检测、以及部分高精度模组。
换句话说,越南生产的背后,依旧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的“隐形支撑”。
而从市场角度看,中国仍是苹果最大、也最挑剔的消费市场。任何一个质量波动、交付延迟,都会被用户放大。
苹果自己当然明白,这种转移不会一蹴而就,它更像是在做一个长期的风险分摊。
但有意思的是,每一次“外迁”,都在反向激活国产产业链。
比如苹果把部分耳机产能搬去越南之后,中国的声学供应商立刻转向国产品牌;Vision Pro外移后,也在客观上推动了国内AR、VR设备的“自研替代”。
![]()
有点像——你搬走产线,我们自己就造一条新的。
所以别太悲观。苹果“Made in Vietnam”的确象征一个时代的转折,但并不意味着“Made in China”被淘汰。
相反,它让中国制造走向更高层次的分工,从代工到自研,从附庸到品牌。
或许几年后,当我们再看到“组装地”的变化时,不该只盯着标签的那一行字,而该问一句:苹果在越南能复制出“深圳速度”吗?
评论区聊聊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