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子
在新旧动能交替的十字路口,即便是巨头,也必须在坚守与革新之间做出艰难平衡。
文丨乐雯萱
图片丨网络
从内燃机到电机的动力迭代,从机械操控到智能座舱的体验升级,从线下渠道到数字化服务的模式重构,每一项变革都在倒逼传统车企告别过去的路径依赖。
据多家媒体报道,豪华汽车巨头梅赛德斯-奔驰正在以最高415万元人民币的遣散费,向员工递出一份特殊的“离职邀约”。截至目前,已有4000名员工自愿告别这家拥有百年底蕴的车企,他们的离场虽没有强制裁员的冰冷博弈,但却带着转型时代的无奈与体面。
![]()
这场被业内定义为“史上最昂贵瘦身”的人力调整,不仅创下奔驰建厂以来的裁员规模纪录,更剖开了传统豪华车企在电动化浪潮中的集体困境。当百年品牌积累的优势逐渐被技术变革消解,当市场格局被新兴力量重新改写,即便是行业标杆也不得不以沉重的代价换取转型的空间。
01
奔驰的“温柔一刀”
此次裁员是梅赛德斯-奔驰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裁员计划,据多家媒体信息及奔驰内部人士证实,截至目前已有约4000名员工接受遣散方案离职,其中以工程师、行政及IT领域员工为主。与传统车企强制裁员不同,此次调整全程基于“自愿”原则,奔驰通过极具诱惑力的补偿方案来进行人力结构优化,这种做法被网友称作豪华车企裁员中的“温柔一刀”。
奔驰的遣散费方案采用精准的梯度设计,直接与员工职级、工龄挂钩,形成从普通员工到管理层的全覆盖补偿体系。对于资深管理人员,最高可获得5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415万元)的补偿金;即便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普通员工,比如有一位30多岁、月薪约4.8万人民币的工厂工人,其遣散费也达10万欧元(约83万人民币)。
从奔驰内部员工处获悉,为了加快裁员的进度,方案中还特别设置了“加速奖金”,员工如果在谈话当天签字确认离职,可额外获得3个月的补偿,部分员工最终补偿可以达到“N+9+2”即“N+11”的标准,远超同期大众(“N+6”)、捷豹路虎(“N+3”)等品牌的裁员补偿水平。
![]()
实际上,这一计划的筹备早在今年3月就已经传出了风声,4月正式启动后,员工申请窗口将一直持续到2026年3月。奔驰CEO康林松(Ola Källenius)曾公开表示,希望通过这份优厚补偿鼓励约3万名员工自愿离职,官方目标是到2027年,通过裁员、外包非核心业务及不填补空缺职位等组合措施,实现每年节省50亿欧元的成本控制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奔驰管理层此前已与总职工委员会达成共识,将员工工作保障期延长至2034年年底,在此期间无法实施强制解雇,这也成为了其选择高成本自愿离职方案的关键原因。
02
裁员的背后动因
那么,奔驰为何会不惜耗费巨资推进裁员呢?其实根源就在于其日益严峻的业绩压力和举步维艰的电动化转型进程。
财务数据显示,奔驰集团2024年核心经营指标全面承压,营业收入为1455.94亿欧元,同比下降4.5%;毛利285.76亿欧元,跌幅扩大至19.5%;税后利润更是暴跌28.4%,仅为104.09亿欧元。
这一趋势在2025年进一步加剧。据披露的2025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奔驰全球销量仅52.53万辆,同比骤降12%。两大关键市场的表现尤为惨淡:美国市场销量8万辆,同比下滑17%;作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中国,销量仅12.51万辆,同比跌幅高达27%,并且成为了全球跌幅最大的市场。
![]()
在决定未来竞争力的电动化赛道上,奔驰的进展远不及预期,甚至被不少竞争对手拉开了差距。2025年前三季度,奔驰全球纯电动车交付量为13.86万辆,同比下降了7%;而宝马同期纯电动车销量达到32.3万辆,同比增长10%,差距持续扩大。
在中国市场,面对比亚迪、零跑、小鹏等本土品牌的激烈冲击,奔驰多款电动车型陷入销售困境,20万至30万元区间被特斯拉Model 3/Y、极氪等车型挤压,30万元以上市场又遭遇蔚来、理想、问界的精准竞争,即便是70万元以上的超豪华领域,也面临比亚迪仰望等车型的挑战。
康林松曾直言中国市场的竞争是“达尔文式的”,其核心逻辑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精准概况了中国汽车市场高强度、高迭代、高淘汰率的竞争本质。然而,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品牌或产品之间的比拼,而是覆盖技术、价格、服务、生态的全方位“生存博弈”,现有超过100家汽车厂商在此展开角逐,跟不上节奏的企业就会快速被市场淘汰。
![]()
与此同时,全球贸易政策的波动让奔驰的困境雪上加霜。随着美国对欧洲进口汽车加征关税,中国政府采取反制措施,对奔驰旗下美国产SUV等车型加征10%关税,直接抑制了相关车型的市场需求。
据奔驰官方测算,仅美国关税一项就给公司造成了数亿欧元的损失,核心汽车业务利润率因此受拖累,较无关税影响的预期水平下降了1.5个百分点。叠加能源、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奔驰不得不通过裁员节流,为电动化转型腾出更多资金空间。
03
传统车企的转型阵痛
奔驰的裁员计划并非个例,而是整个传统汽车行业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中面临的结构性挑战的缩影。对于百年车企而言,转型的核心矛盾就在于:一方面要背负庞大的传统燃油车业务人力成本与架构包袱,另一方面又必须持续投入巨额资金研发新能源、智能辅助驾驶等新兴技术,这种“双向挤压”让大多数传统豪华品牌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
2025年上半年,宝马、奥迪同样遭遇业绩滑坡,其中奥迪第三季度利润暴跌超九成,三家车企在华销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两位数下滑。乘联会数据显示,德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2025年1月的18.4%跌至9月的14.3%,传统豪华车市场面临的结构性压力远超合资品牌。
从这一现象还可以看出,中国品牌凭借智能化优势和本土供应链,正在加速抢占高端市场,而德国车企的电动车型普遍存在价格过高、数字化程度不足等问题,如今很难匹配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面对不尽人意的销量数据,有不少传统车企都采取了裁员节流的措施。有不完全统计,近一年来,奔驰、奥迪、大众、福特、日产等公司都先后宣布了大规模的裁员计划,其中整车厂的裁员计划人数就超过10万人。头部的供应商巨头近期也开始祭出裁员计划,采埃孚和博世两大巨头裁员计划总数达到3万人规模。
![]()
为应对危机,奔驰在裁员节流的同时,也在加速推进电动化布局。按照官方规划,2027年前将推出36款新车型,其中17款为电动车型,包括7款中国专属车型。并且,对在华市场实施“加减法”策略,一方面合并低效网点、升级门店体验,另一方面加大本土化研发投入,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投资超140亿元,投产基于MMA纯电平台的全新车型,并落地800伏电气架构、端到端智能辅助驾驶等技术。在慕尼黑车展上,奔驰推出史上最大的规模新品发布,包括基于专属纯电平台打造的车型,试图通过更长轴距、智能座舱等配置重建竞争力。
奔驰的重金裁员既是应对当下困境的无奈之举,也是向电动化转型的必要牺牲。尽管其规划到2027年推出17款电动车型,但在“中国速度”引领的行业变革中,市场留给传统豪华车企的转型时间,显然已经不多了。
小订过万“演”了这么久,终于有人戳破了窗户纸?
20万订单与6000辆交付,小米YU7的故事接下来要怎么圆?
为何部委要查“0公里二手车”?因为我们都会变成受害者!
用车遇难题,投诉有门路
轰Party现开启汽车相关投诉通道
扫描下方二维码,登录小程序进行反馈、投诉
您的声音,我们帮您传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