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王养了两只鸡、一只鸭,母鸡下蛋会孵蛋,鸭子下完鸭蛋却理也不理,明明都是下蛋的家禽,鸡妈能一连二十天不吃不喝守着蛋,热乎乎地用体温把小鸡娃儿焐出来;可鸭子下了蛋,转身就走,跟没事人似的溜达水边找虫吃,压根不管那堆蛋是死是活。
![]()
鸡和鸭虽然都叫家禽,长得也有点像,但它们的老祖宗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鸡的祖先:红原鸡,生活在东南亚的热带丛林里。那儿树多草密,地面隐蔽,适合筑巢藏蛋。
红原鸡下的蛋颜色偏浅,带斑点,往落叶堆里一放,跟周围环境混一块儿,不容易被黄鼠狼、蛇这些天敌发现。可光躲着还不行,蛋得靠恒定的温度才能发育。
![]()
于是母鸡就练出了一身本事:到了繁殖季,体内激素一变化,它就开始“抱窝”:啥也不干,整天蹲在蛋上,羽毛蓬松,体温稳稳维持在37.5到38.5摄氏度之间。它还会时不时翻动蛋,让受热均匀,甚至用嘴轻轻啄开蛋壳帮小鸡出壳。
这一套动作,全是刻在基因里的程序,科学家管这叫“孵卵行为”。这种行为在野生环境中大大提高了后代存活率,自然就被一代代传了下来。
![]()
而鸭子的祖先是绿头鸭,广泛分布在北半球的湿地、湖泊和河流边。这类地方开阔,地面遮蔽少,鸭子没法像鸡那样偷偷摸摸下蛋。
所以鸭子的策略变了,它干脆不藏,找个草丛稍微扒拉两下就下蛋,然后继续觅食。
![]()
更关键的是,鸭子下的蛋壳厚实,碱性高,表面还有一层防水膜,能抵抗潮湿和细菌侵袭。而且鸭子通常一次下一大窝,十来个蛋攒齐了才开始集中孵化。
这时候母鸭才会真正进入“抱窝状态”,但时间比鸡短得多,一般14到28天,具体看品种。
![]()
比如北京鸭大约28天,番鸭则要35天左右。在这期间,母鸭也会持续待在巢里,用胸腹部的“裸区”直接贴住蛋传热,这个部位血管丰富,散热快,控温精准。
所以别以为鸭子不会孵,它是有这能力的,只是不像鸡那样频繁表现出来。在农村散养环境下,你要是留心观察,还真能碰上母鸭带一队小鸭子摇摇摆摆下水的场面。
![]()
那为啥咱们平时总觉得“鸭子不孵蛋”呢?这锅,得人类来背一半。几千年来,人养鸡主要是为了吃蛋和吃肉,但对鸡蛋的需求量大,就得想办法让母鸡多下蛋。可母鸡一旦开始抱窝,就会停蛋,专心孵小鸡,这对养殖户来说等于断了收入。
于是人们就在育种上下功夫,刻意挑选那些“不爱抱窝”的鸡。现代商品蛋鸡,比如海兰褐、罗曼褐这些品种,经过几十年人工选择,抱窝性几乎被淘汰干净了。反倒是土鸡、乌骨鸡这些传统品种,还保留着强烈的孵蛋本能。
![]()
而鸭子这边,情况又不一样。咱们养鸭,除了吃蛋,更看重鸭肉和鸭绒,尤其是北京鸭这种专供烤鸭的品种,生长快、体型大才是重点。
再加上鸭蛋孵化周期长,自然孵化效率低,养殖场早就改用恒温孵化器批量出雏。久而久之,大家见不到母鸭孵蛋的场景,就误以为“鸭子不会孵”。其实在野外或者生态农场,母鸭尽职尽责孵蛋的例子并不少见。
![]()
动物行为的背后,其实是能量分配的大账本。孵蛋可不是轻松活儿,母鸡一抱就是21天,期间吃得少,活动受限,体重明显下降,免疫力也会降低,这相当于拿自己的健康去换后代的成活率。
鸡之所以愿意这么拼,是因为它的窝相对安全,孵化成功率高,这笔买卖划算。而鸭子生活的湿地环境风险更高,狐狸、猛禽、水獭都可能偷蛋,就算母鸭拼命孵,也可能一场空。
所以在进化过程中,鸭类更倾向于“广种薄收”:多下蛋,靠数量取胜,而不是把所有资源押在一窝蛋上。
![]()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野生鸭子一次能下十几甚至二十多个蛋。从生物学角度看,这两种策略没有高低之分,都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