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有句话,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真正的“合得来”的朋友,不是能吃到一块,聊到一起那么简单。
它是一种“时间观”的同步。
说白了,就是你们看待未来的时间尺度,是否在同一个量级。
01
认知不在一个频道,沟通是种折磨
你说的话,他听不懂;他关心的事,你早就不在意了。
这种朋友,往往是“发小”或者“旧识”。你们有过共同的过去,但你们没有了共同的现在,更遑论未来。
![]()
我有个读者小周,讲过他自己的故事。
小周毕业后留在了大城市,进了一家互联网公司,每天都在拼命地学习、成长。
而他的发小阿辉,回了老家,在一家清闲的单位,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
起初他们还经常联系。可慢慢地小周发现,他们的聊天变得越来越吃力。
小周兴奋地跟他聊最近读了一本认知心理学的书,觉得很有启发。阿辉在那头回一句:“读那些有啥用?还不是要上班挣钱。”
小周跟他讲,自己报了个课程,想提升一下逻辑思维能力。阿辉说:“你就是瞎折腾,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好吗?我最近发现个手游,比你那课好玩多了。”
![]()
有一段时间,小周失恋了。
他失恋后心情很差,极想找人倾诉。他跟阿辉讲了自己在这段感情里的反思和成长。
作为最好的兄弟,他以为会得到几句安慰。
结果阿辉听完,哈哈一笑说:“多大点事儿!天涯何处无芳草。走,哥带你去喝酒,喝完就忘了。保证给你找个更好的。”
小周握着电话,突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他意识到,他和阿辉之间,隔着的不是几百公里的距离,而是一个无法逾越的认知鸿沟。
小周觉得自己像一只鸟对着一条鱼,拼命地诉说天空的样子,有点自取其辱的意味。
![]()
02
层次不同的第二道鸿沟,是对“风险”的定义不同。
有一种人,他的人生哲学是“不出错”。稳定压倒一切。
任何超出他理解范围的尝试,都会被他自动归类为“危险”。
我有个朋友,在一家效益很好的国企做中层。工作清闲,待遇优厚,是所有人眼中的“金饭碗”。
可他自己很痛苦,因为他能一眼看到自己六十岁退休时的样子。去年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辞职,加入一个前景很好,但充满不确定性的初创团队。
![]()
他把这个决定告诉了他最好的朋友。
那个朋友也是在体制内,老实本分。听完后,朋友的反应是极度的恐慌。
他拉着我朋友,问了一连串的问题:
“你想清楚了吗?你辞职了,社保怎么办?公积金怎么办?”
“创业公司说倒就倒,万一明年就倒了呢?你这个年纪,再出来找工作,跟年轻人怎么比?”
“你有老婆有孩子,你这么做,为他们想过吗?太不负责任了!”
我朋友后来说,那天晚上他差点就动摇了。
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结果现在工作特别舒心,累并快乐着。
![]()
03
最深的一道鸿沟,是对“价值”的理解。
有一种人,他看待世界的方式,是“零和博弈”。他会认为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你多得了一块,就意味着我少了一块。
所以,这种人很难真心为一个人的成功感到高兴。
我认识的一位作家,讲过一个细节。
他写出第一本畅销书后,很多所谓的朋友都来祝贺。但其中有一个他曾经很看重的朋友,祝贺的方式很特别。
那个人说:“恭喜啊!真羡慕你,现在出名了,版税拿到手软吧?不像我们,还在苦哈哈地打工。”
这句话听起来没什么。但仔细品,里面没有一丝一毫的“为你高兴”,全是酸溜溜的“你凭什么”。
![]()
后来,这位作家开了一家自己的文化公司,做得有声有色。
那个朋友又来了,说:“还是你厉害啊,都当老板了。以后可得拉兄弟一把。”
可当作家真的给他介绍了一个不错的机会时,他却又百般挑剔,觉得太辛苦,赚得太慢。
到最后,作家才恍然大悟。
在对方的逻辑里,他根本不关心你是如何成功的,也不想学习你的方法。
他只是见不得你“独享”了那份成功。他想要的,是直接从你的蛋糕上切走一块。
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你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照顾他的情绪。
![]()
所以你看,为什么说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做朋友?
因为认知不同,你的解释,毫无意义。
能量不同,你的乐观,会被耗尽。
方向不同,你的前行,会被拖累。
成年人最顶级的智慧,就是懂得为自己的生命“降噪”。
主动地、体面地,退出那些让你感到疲惫、内耗、自我怀疑的关系。
这是对两种不同人生最起码的尊重。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