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国家植物园,粉碎堆肥技术将秋日落叶转化为了有机资源。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总台记者 赵学真:这里是位于国家植物园的一处绿化垃圾处理厂,高峰期的时候,这儿每天都会处理大约90立方米的园林废弃物。枯枝落叶来到这之后,进入粉碎机内进行粉碎,加入微生物菌种进行发酵,发酵完成的土壤改良基质,会被重新应用回公园内,起到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
![]()
据了解,在国家植物园,每年约2万立方米的绿化废弃物,通过工艺转化,产生基质约4000立方米。这些基质富含有机质氮、磷、钾等元素,可增强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每年,国家植物园都会通过这些土壤改良基质来替换园区内的部分土壤,尤其是对一些新栽植的植物,更有利于其根系的发育。此外,植物园还利用这些基质制作出植物盲盒等文创产品,丰富游客消费体验。
国家植物园(北园)副园长 魏钰:用废弃物处理完的基质和肥料,我们把它配成了一定的比例,然后放到花盆里。每个花盆里我们随机地给它放一些不同花的种子,然后做成一个个的小盒,这样游客买回去,等他浇完水等植物长出来开花以后,让他得到一个惊喜。
![]()
未来,针对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国家植物园还将探索研发不同种类的基质,建立“公园—处理厂—城市绿地”闭环管理模式,将处理能力服务范围逐步扩大至周边社区和城市公共绿地,为城市生态循环系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废料造境 残枝化景 枯枝落叶变特色地标
除了将秋日落叶转化为有机肥,近年来,北京多个公园绿地还积极拓展园林废弃物应用场景,结合公园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让废料造境、残枝化景。
总台记者 赵学真:漫步在香山公园,如果您留心观察的话,可能会发现脚下的道路有些与众不同,比如我所在这条步道上的彩砖,就是由园林废料经过粉碎,压制然后染色而成的。旁边这些细碎的覆盖物也是枯枝落叶经过粉碎处理而成的,不仅让园林废料变废为宝,也为我们脚下的风景增添几分自然的趣味。
除了在花境中打造环保步道,香山公园还收集园内修剪产生的树木枯枝,设计制作出卡通、动物造型的景观、解说牌,用来丰富花境造景,打造特色打卡地标。
![]()
香山公园园林科技科科长 葛雨萱:不论是园林小品,还是一些园林设施,都可以让公众体验从自然中来,再回到自然中去的理念,也是能够倡导大家更好地保护自然,爱护自然。
此外,香山公园还利用树皮、枯枝、松果等园林废弃物,搭建“昆虫旅馆”。自然的材料、多孔洞的结构,为昆虫提供繁殖、栖息和越冬的“庇护所”。
(总台记者 王胜东 赵学真 张福德)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