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传的一张截图,引发了各界的关注:
![]()
这是某地运营商的家庭宽带入网协议。其中,值得关注的是这段文字:
甲方不得随意改变宽带产品的原定用途,将其用于对外流量经营和内容分发,不得通过带宽汇聚等手段用于CDN分发;甲方不得利用互联网或相关业务平台从事PCDN加速行为谋利。
PCDN设备流量特征:
(1)单个宽带账号单位时间内上传流量大于下载流量两倍以上;
(2)单个宽带账号单日上行流量超过10G;
(3)单个宽带账号自然月上行流量超过600G;
(4)单月访问外省IP/DNS超过10000次。
这张截图有两个关键点:
1、国内运营商仍在持续打击非法的PCDN加速行为,打击力度逐渐加大;
2、针对PCDN设备流量特征,运营商开始提供相关的参考标准。这形成了一种无形中的压力,需要考虑是否会有正常的用户侧使用需求造成影响。
█什么是PCDN
PCDN到底是个啥?为什么会被运营商封杀?
简单来说,PCDN就是P2P+CDN。英文全称:Peer to Peer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中文全称:点对点内容分发网络。
P2P,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前几年臭名昭著的P2P理财,还有更早时候火遍全网的P2P下载,都是基于P2P。
P2P是一种典型的去中心化理念。它讲究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业务关系。
以P2P下载为例。
传统下载,都是一个服务器,N个客户端。所有客户端,都去服务器下载数据(电影)。
![]()
P2P的话,A用户下载一部分,B用户也下载了一部分。然后,A用户和B用户之间,互相分享对方已有的数据。这样的话,减轻了服务器的压力。
甚至说,服务器关掉,也不影响剩下用户之间完成全部数据的下载。
大名鼎鼎的BT(BitTorrent)下载,就是P2P下载。当年火起来之后,获得了广大用户的一致欢迎。直到现在,都是下载电影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所体现的,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联网精神。
再来说说CDN。
CDN技术小枣君之前和大家专门做过科普()。简单来说,CDN就是一种边缘计算思想。
传统方式,我把电影放在主服务器,大家都来取,服务器负担很大,带宽有瓶颈。
于是,我把电影复制成很多份,放在离用户更近的区域服务器上。这样,就实现了“内容的分发”。主服务器的压力小了,用户看电影也不容易卡顿。
![]()
PCDN,是P2P和CDN技术的结合,是基于P2P技术的CDN。 它做得更 狠 , 直接把内容放在 了用户的家里,例如手机 终端上,或者路由器上, 变成 了 规模更大的“内容源” 。
![]()
举例来说,你使用某视频App,观看了连续剧《沉默的荣耀》。附近的其他用户,如果也观看《沉默的荣耀》,就会从你的手机里,取用一部分数据。
再例如,你使用某网盘App,下载了一份电子书。附近的其他用户,如果也要下载这份电子书,就可以从你的手机里,取用数据。
客户端上的PCDN,不仅可以通过手机App来实现,也可以直接部署在无线路由器上。
没错,前几年很火的各种XX路由宝、赚钱宝,本质上是带有PCDN功能的路由器。它除了基本的上网功能外,会利用上行带宽,为其他用户提供服务。
上行带宽贡献得越多,就会有更丰富的积分或虚拟币奖励,可以在服务商的所谓“商城”,兑换礼品甚至现金。
很多用户都觉得,这个羊毛很值得薅。再怎么说,补贴一下电费和网费成本,也是不错的。
█为什么要封杀PCDN
那么,这个看上去“人畜无害”的技术,为什么会被设备商封杀呢?
答案很简单——PCDN严重损害了运营商的利益。
首先,海量的PCDN流量,对运营商骨干传输网络,形成了巨大压力。用户的宽带都是包月的,不是按流量计费。用的越多,运营商网络压力越大,关键还收不到更多钱。
其次,视频服务商们,搭建常规CDN服务节点,需要租用运营商的高价机房和带宽。现在服务商都用PCDN了,资源租用大幅减少,影响了运营商的盈利。
触碰了核心利益,运营商当然要封杀。
最近这几年,运营商一直高度重视对PCDN的打压和封杀。轻则电话和短信提醒,重则限速和停机,引发了不少争议和舆论反弹。
█封杀PCDN的难度
封杀PCDN,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PCDN传输的数据,同样是视频等业务数据。想要区别用户的数据究竟是不是PCDN业务,存在不小挑战。
如果区分不准确,或者采用“一刀切”,肯定会影响用户的正常上行需求(例如摄像头数据、直播数据、游戏数据等),进而引发大规模投诉,甚至用户流失。
这些年,运营商们普遍开始采用DPI(深度数据包检测)流量识别和QoS限制,对PCDN进行甄别和打压。
例如,对PCDN业务进行精准识别,正常上行流量不受影响,PCDN流量安排上15%~20%的packet loss(丢包),就能实现PCDN业务的有效扼制。
但是,不同的运营商,技术水平和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
也许你会问,运营商是不是可以直接起诉内容服务商?让他们关闭PCDN业务?
这个有一定困难。内容服务商基本上都拥有CDN牌照。PCDN也属于CDN,理论上好像也是合法经营。关于PCDN,目前在相关规定上有一点模糊,不是很明确。
PCDN是运营商和互联网内容服务商之间的博弈。那么,对于我们普通用户来说,到底要不要使用PCDN呢?
小枣君个人认为,技术本身是无罪的。PCDN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去中心化理念,它对于改善用户业务体验,有一定效果。
对于内容服务商来说,它能够减轻服务器负担,降低带宽成本。这也是真金白银的回报,没理由不去推广。
但是,如果监管不到位,PCDN会引入一些风险和挑战。
首先,是安全风险。终端变成PCDN节点,与其它设备存在数据交互。这可能导致隐私数据的泄露,或产生安全漏洞,遭到恶意攻击。
其次,是法律风险。正规公司的PCDN,都管得会严一点,传输数据都是正常的合法数据。但一些手脚不干净的公司,会在App中植入PCDN,传播非法内容,例如盗版、淫秽、反动、恐怖主义音像制品。这样不仅危害社会,还会导致普通用户卷入法律纠纷。
第三,成本问题。
通过PCDN薅羊毛,到底是否划算?
这个要视情况而定。
设备长期开启,会导致电能浪费。如果是路由器跑PCDN,稍微好一点。但PCDN业务会导致路由器产生更高的功耗,更大的发热量,仍会导致电费增加。
PCDN传输数据,需要对存储进行反复读写。这个会影响硬盘的寿命,甚至整个设备的寿命。
█最后的话
运营商对PCDN进行封杀,是一种必然趋势。
目前,视频业务流量占互联网总流量的70%以上。如果放任PCDN的发展,那么,对运营商来说,将导致严重的收入损失。
但是,简单粗暴的封杀方式,也不可取。
封杀PCDN的基本前提,是对用户正常上网体验不造成影响。如果一刀切,让用户“自证清白”,或者说,让装维师傅上门去“取证”,显然对用户来说是不公平的。
现在很多PCDN应用,用户也不懂,属于“被动”绑定,那责任又该怎么算呢?让用户背锅吗?
如果封杀过于粗暴,用户产生反感。最终反噬的,还是运营商自身的用户满意度和市场份额。
运营商目前采取的举措,包括几个方面:
1、从法律的角度,封堵漏洞。简单来说,就是严格从宽带入网协议上,就明确禁止PCDN行为。本文开头的那个做法,就是如此。给出明确的判断标准,一切按合同来,违约就停机。
2、从技术的角度,精准识别。通过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引入AI神经网络等技术,进行流量的深度识别,可以尽可能减少“误伤”。
但是,小枣君还是需要指出,运营商给出的判断标准是否合理,还有待商榷。
“单日上行流量超过10G,单月上行流量600G,单月访问外省IP/DNS超过10000次”……在目前的网络发展趋势下,这些要求是较为严苛的。
现在是视频时代和AI时代。很多家庭有NAS(家庭网络存储设备,我家就有),在外网有访问家庭NAS的需求,就会产生家庭宽带的大量上行流量。很多用户在家里喜欢进行视频通话,喜欢搞直播,喜欢发抖音视频。独居老人家庭,一般都会安装摄像头。AI时代,用户喜欢创作AIGC生成式内容(尤其是AI视频),然后上传社交网络。……
这些行为,都会产生大量上行需求。运营商现在经常宣传“大上行”,宣传自己提升了上行带宽。总不能一方面鼓励用户的上行业务,一方面又做流量上的限制和打压。
总之,一切按照法律和规则来。希望在规则上,运营商能够做到更加严谨、准确、合理。也希望在技术上,运营商能够拿出更好的方法,杜绝一切”误伤“,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让用户能够放心大胆地使用。
让技术回归服务大众的本质,才是最终的目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