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督导老师:王倩老师。
*本期督导内容来自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有弥联合心理咨询师内部团督,经过改编,隐去了来访者的个人信息,督导文章主要用来交流与学习。欢迎投递简历加入有弥联合心理,参与我们的内部督导。
![]()
在精神分析的分析性治疗工作中,会遇到一类比较困难的“具像化”来访者。
王倩老师认为,“具像化”表现为把行动、内在感受以及情绪等体验等同起来;有的来访者是把外部世界的事实和经验与内部世界的感受与现实等同起来。在这类来访者身上我们会看到边界不清、把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法则混用,甚至是使用同一套法则应对精神与物质两个世界。并且让他们去理解两重世界之间的关系是非常艰难的。
举个例子,来访者惯于用实际行动来结算很多体验,比如用对方为自己做了多少件事,或者送了哪些礼物来结算自己获得的爱意。
如果咨询师遇到这类“具像化”的来访者,该如何工作?首先需要思考哪些问题?
![]()
来访者的可分析性
王倩老师谈到,首先需要思考的,是什么样的来访者能够被纳入治疗,以及对应的工作方法可能是什么。假设来访者没有禁忌症,比如急性精神病发作、幻觉、妄想等,接下来需要评估的就是来访者的可分析性,来访者顿悟的能力,以及来访者是否能做深度的思考,能否建立情感认知及关系的连接。
如果最终的评估是来访者比较具像化,就像文章开头描述的那样,咨询师要如何与来访者展开现实世界与内在世界之间的工作?
有成员提到是否可以用现实检验功能来考量来访者的可分析性。王倩老师认为,现实检验是在区分主观与客观,而“区分”这个词更偏重思维和认知的功能。如果来访者是现实检验能力受损,往往是整体的人格运作的功能出现解体。这类来访者在极端情况下呈现出来的是没法区分现实与内在幻想,另外的表现是偏执,或者非常坚持某一些刻板印象,又或者是用歪曲的方式与世界建立联系。
而具像化的来访者,例如本次的督导案例,呈现出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十分紧绷的节奏,这时咨询师需要思考的是那些需要被封印住的,不能够出现的感受有可能和什么对应。如果咨询师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咨询师给予的信息和对感受的回应无法进入来访者的内部世界,无法穿透紧绷的防御层,那么在来访者的内在究竟发生了什么?紧绷之后的焦虑又意味着什么?
![]()
有成员谈到是否可以通过直接谈论来访者的幻想达成接触。
王倩老师认为,如果直接询问来访者:“你想要的,或者你想象的是怎样的”时,有可能是接近的策略,但也可能会造成进一步沟通的障碍。因为和这类来访者工作的困难在于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存在张力,以及无法触达亲密,而不是无法触达来访者的幻想。并且,来访者的幻想也许离咨询师跟来访者完成接触这个动作是很远的。来访者谈论自己的幻想,或者从外部世界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幻想,这个过程也许和咨访关系没有明显关联。
这时咨询师或许可以尝试的是调控对来访者的邀请的开放程度。比如咨询师直接邀请来访者到自己这里来,或者让来访者开门允许咨询师进去,这都是指令。而当咨询师表达“或许可以停在哪里想一想”,以及“不知道这里有没有……”这种开放的邀请,是能让咨询放慢节奏的。
比如,咨询师尝试着接触来访者的幻想,谈论为什么来访者感到靠近或者信任他人很困难,来访者开始思考,并且给出了一些听起来很合理的理由,还搜罗出一些证据,甚至验证了自己当下的处境就是会造成难以信任他人。这就使这一次互动走进了死胡同,咨询师可以叫停来访者,告诉来访者:“你说的这些都很重要,但是在我看来,现在我面前的你更为重要。”
![]()
王倩老师谈到很多时候,咨询师需要在工作中意识到,和来访者探索的旅程中,可能不一定时刻都有回馈的,也不一定时刻都能发现有情感记忆,或者一些缘由放在那里等着被发现。上面的例子中,来访者的描述呈现了来访者和咨询师此时也处在难以靠近的困难之中。也许可以以此为例,在讲述的过程中如果产生了一些新的困难,咨询师可以用任何方式开启一种对话,以避免让来访者用那些合理的内容阻断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那种紧绷的,充满张力的,让来访者畏惧甚至无法透气、无法穿越的感受。
![]()
图为王倩老师在给公司咨询师做内部督导
![]()
咨询师的卷入
王倩老师进一步展开,有时,这类来访者带来的材料就是为了堵住咨询之间的气孔,不让情感生发开来。但这些材料有传递了一种假象,似乎这些是可以思考和消化的材料,或者来访者带来的材料都是必须通过思考消化的,这才叫工作。但事实上这是一种悖论。因为咨询师的头头脑并不是加工机器,也不是加工这些“佯装材料”的,咨询过程也不是在做论文,因此来访者带来的种种从业经验、学习体会、对自己的某些合理化的判断以及各种表征的碎片组成的产物不一定需要被置于谈话的中心。
面临这样的处境时,咨询师首先关注的点是好奇来访者出于怎样的考虑,需要将一些很密集、烧脑,但连来访者自己也能感觉到不太有助于建立亲密关系的材料放置在咨询中,还要求咨询师得跟着自己一点点梳理、讨论。
第二点需要关注的是,来访者使用的词语,希望这个词语代表的意思,和咨询师对这个词的理解,以及这个词大致代表的感觉之间很可能是复杂、混淆的关系。比如来访者所说的亲密,以及来访者所处的自认为的亲密的关系,到底是真的处在亲密之中,还是处在一种避免亲密的过程里。如果来访者表现出不愿意与咨询师分离,这必然意味着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的亲密吗?
![]()
咨询师需要评估来访者的能力,也需要指出这个过程中的困难所在。这并不是只要让来访者感到亲密,给来访者方法使来访者得到支撑,来访者就能完成蜕变和转化。来访者期望着获得一些方案和答案的路很可能走不通。在这一点上,咨询师需要评估面对那些无力的感觉,来访者是不是能够工作,是否能运作自己的心智。
我们在长程工作中是如何卷入来访者的材料与情绪的?很多时候来访者带来一些材料,咨询师前台后台开启很多程序,进入分析和理解,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已经烧得很烫手了,但如果你能摸到来访者那一侧,也许来访者的机器还是很冰凉的。为什么会这样?王倩老师说很多时候我们会被来访者放置到一个区域里,去做大量的运作,以此来阻碍关系的建立。所有针对材料的假设和推想,都需要在与来访者建立关系后才能有机会送达到来访者那一侧,才有机会触动来访者。如果关系还没有建立,来访者目前还无法承载这些,长程的咨询师就会把这些非常温和的,细微的感受和解释都储备在自己头脑里,以备在合适的情境下做细微调试。咨询师是在把情境调试得跟来访者的移情情境很匹配,一次次地投放,由此完成修通的过程。
在某些时刻和情境中,传统节制的精神分析方法可能会使无法耐受沉默和挫折或者还未到达能耐受阶段的来访者感到无法承受。在现代特别是低频咨询中,优先级的排序困难需要发生变化。首要目标不是做出完美解释,而是维持一个开放的,沟通的通道。
![]()
与来访者的情绪接触
王倩老师谈到我们很在乎情绪接触,因为情绪接触达成,我们就能和来访者工作了,没有这个部分时我们很难直接与来访者做工作。
如果来访者要拼命阻拦这些情绪进入交流中,咨询师可能会提问题、做各种邀请,或者明示来访者注意到这个部分。但面对拥有具像化头脑的来访者,很可能没法负担我们的这种明示。
比如咨询师和来访者说:“其实我们在情绪上还很远。”有的来访者意识到咨询师是在提醒自己目前的工作可能是头脑在转,心没有跟上;但有的来访者感受到的是咨询师要的是情绪,那就提供情绪给咨询师,或者提供别的内容来满足咨询师;又或者有的来访者会困惑于情绪是什么?我有这些部分吗?
![]()
因此什么样的情况都会发生,假设与来访者直接的情绪对接无法达成,还有什么与来访者交流的方法?
王倩老师提到几个重要的,在此之前的准备工作。比如咨询师是否有明确对来访者传达:情绪很重要,有了情绪再去说这些内容时真的会很不一样;以及来访者跟不上咨询师时,来访者理解不了或者吸收不了感到挫折,或者这个过程对来访者过于困难时,咨询师会怎样调试?咨询师是否会认为这些没有跟上的部分是标准,是必须要达成的吗?这些很细微的交互都与交流有关,来访者也会捕捉到。此时咨询师可以尝试弱化与来访者点对点的交流,比如此刻无法达成情感接触,或者对某种感受的理解,其实理解也可以,不理解也可以。来访者是可以在某些小节里遭遇不太顺利的交流的。
换句话说,有时来访者可能在完成的是和咨询师之间点对点的收获的佯装过程:来访者讲一件事,咨询师给出解释;来访者又讲一件事,咨询师又给出解释。如果在这样的轮次里前行,原本就紧绷的,头脑具像化的来访者会感到这种紧绷的感觉很难松解下来,因为这个过程仍在推进来访者原有的模式。
对困难的来访者而言,完成一来一往的言语的象征层面交流也许彼此双方都接收了很多材料,但关系上很难紧张。相反,如果咨询师能展开这个过程,让来访者看到在交流的过程中有那么多的无法达成,没有办法一下触达的,或者搞错了的情况,这种常态的,正常的交流反而能作为承托来访者的焦虑,甚至是焦虑性幻想的很好的过渡空间。有了这个空间,来访者任何幻想都可以放进去校验。但来访者发现咨询师在交流无法达成的时候依然很松弛,并且想要继续探究,咨询师这种连续没有被挫折打断的状态,可以帮助来访者重新校验:“以前我觉得如果一锤子搞不定,就是生死一瞬间。但看到咨询师,我现在觉得这个部分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了,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还可以继续向下,或者改一个弯道,或者干脆停下来等一等。”
这个过程,就是咨询师应对紧绷的来访者时,在抱持的空间里如注入的质感,以此呈现抱持的幻觉。此时,咨询师意识到了来访者并不擅长正确使用咨询师从语言层面输入到种种解释、反馈,于是咨询师把自己当作环境客体,而不是匮乏的客体,不再执着于言语层面的交付,也不会行动化地认为来访者底下一定有东西,于是开始寻找缝隙来撬动一些感受。
最后,王倩老师谈到,咨询师呈现出来的一些姿态,能够让来访者内在的力量去相信自己一定能寻找一些通道,能够找到咨询师。这是咨询师准备好了去抱持来访者时呈现出来的感觉。
本期督导老师:王倩博士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精神分析师,直接会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China Annual (国际精神分析杂志中国年卷)主编
•Psychoanalysis and Psychotherapy in China(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在中国)杂志副主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合基地主任
开始预约心理咨询
![]()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