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公历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三,是“霜降节气”的交节时间。
霜降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里的最后一个节气,它的到来,意味着天气开始渐寒,一天比一天冷了。
![]()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霜降的解释是:“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到了农历九月,天气不再是初秋的微凉,而是多了几分“肃杀”的寒意,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到冰点以下,清晨常见的露水,凝结成白色的霜。
在我国北方地区,霜降前后气温已经逐渐寒冷了,人们开始储备过冬的白菜、萝卜、土豆、大葱等,民间有“霜降拔萝卜”“霜降砍白菜”的说法
![]()
这个时候的萝卜清甜多汁,可生吃、腌渍或炖菜;白菜通常会被洗净后腌成酸菜、辣白菜等等。
我国南方地区的霜降饮食习惯和北方不同,习惯在这天吃鸭子来补秋膘。例如,我国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就有“霜降吃鸭”的习俗。
因为,鸭子性温和,能滋阴润燥,正好应对霜降后的干燥气候。当地人会用鸭子炖萝卜、炖莲子,或做成姜母鸭,既能暖身,又能弥补夏季的“苦夏”亏空,和北方吃“补秋膘”的意思相同。
另外,在我国广西地区,霜降这天还有“打芋包”来盼丰收的习俗。因为,“芋”与“裕”谐音,吃芋包寓意着“日子富裕、年年有余”,也寄托着对来年丰收的祈愿。
![]()
“芋包”的制作也不麻烦,简单点说,就是在霜降当天将芋头蒸熟后捣烂,和着糯米粉制成芋包,里面要包花生、芝麻、猪肉等馅料,蒸熟后食用。
此外,霜降是秋季向冬季转换的过渡节气,旧时人们比较重视这天的天气情况,常用来预判冬天寒冷程度和来年作物收成。
今日霜降,在旧时民间,有“霜降大日头,寡妇要发愁”的老话,什么意思?霜降晴天有啥预兆呢?下面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怎么说的!
一、霜降不见雨,必定暖到冬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霜降节气当天是个大晴天,没有出现降雨的话,那么按照老祖宗总结的经验,预示着接下来整个冬天可能较暖和,说明是个暖冬。
![]()
二、霜降见霜,立冬见冰;霜降无霜,立冬不冬
这句农谚也不难理解,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大意是说,如果霜降节气这天见霜了,那么就预示到了立冬的时候就可能看到结冰了,说明当年是个冷冬;反之,如果霜降这天看不到霜,则往往预示冬天没有那么寒冷。
三、霜降下雨连阴天,霜降不下一冬干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霜降节气当天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阴雨天气可能也会比较。反之,如果霜降节气当天是个晴天的话,则往往预示后续天气也将以晴朗的天气为主。这样一来,可能导致整个冬天可能干旱少雨,气温偏高,说明是个暖冬。
![]()
四、霜降晴,风雪少;霜降雨,风雪多
这句农谚不难理解,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大意是说,如果霜降这天是个晴天的话,那么按照老祖宗总结的经验,可能预示着当年冬季风雪较少,是个暖冬;反之,如果霜降交节当天下雨的话,则往往预示冬季可能会风雪较多,是个冷冬。
五、霜降不降霜,来春天气凉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霜降当天没有出现降霜的话,那么按照老祖宗总结的经验,往往预示着来年春天可能天气较凉,说明来了倒春寒。
明白上面的内容,我们回过头来再看“霜降大日头,寡妇要发愁”这句老话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意思是说,如果霜降节气当天是个晴天(大日头)的话,往往预示着当年的冬天可能是个暖冬,来年出现倒春寒的概率增加。
气象学上,把后春的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以上,称为是严重的倒春寒天气,往往会给农业生产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尤其是那种前期气温比常年偏高(暖冬)而后期气温偏低的倒春寒,其危害更加严重。
一旦出现“倒春寒”,就可能使正处于返青或拔节生长阶段的冬小麦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已经播种尚未出土的棉花、水稻等农作物出现烂种,已经出土的幼苗大量被冻死等。
![]()
古代是农耕社会,日常生活的主要来源就是靠种地,一旦出现“倒春寒”,造成减产的话,人们就的生活就会陷入困难。
这样一来,普通人家都要为生计发愁,何况是家里失去顶梁柱的寡妇人家,就更要发愁了。因此,有了“霜降大日头,寡妇要发愁”的讲法。
今日霜降,我们哈尔滨这边是个晴天,您那边的天气情况如何呢?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