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24”的命名就像一场无休止的盛宴,参与者众多——军方、工厂、盟国、技师——每个人都在它的名字上留下自己的印记,让这场本该清晰的谱系变成一曲混乱而又宏伟的合唱。
B-24原型机
“联合飞机”公司希望研发一种自有的远程轰炸机,以取代为波音公司生产B-17的许可制造计划。这一构想源自该公司此前设计的水上飞机——“型号31”飞艇,这款飞机具有极远的航程。
![]()
设计人员从“型号31”上借鉴了双垂尾尾翼结构和高机身设计的理念——这种高大的机身结构让飞机能够容纳3,600千克的炸弹。项目的最大亮点是从“型号31”延续而来的33.5米翼展的“戴维斯翼”(Davis Wing),并配备“富勒襟翼”(Fowler flaps)。凭借这种新式机翼,代号为**“型号32”的新轰炸机能够携带与竞争对手——波音B-17“空中堡垒”——相同的炸弹载荷,但速度更快、航程更远。其载重能力由四台普惠R-1830-33“双黄蜂”(Twin Wasp)**星形风冷发动机提供,每台输出功率1,200马力。
1939年,美国陆军签署了建造一个原型机的合同,代号为XB-24。几个月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决定迅速扩大航空兵力量到6,000架飞机,由此订购了7架预生产型YB-24,随后又订购了38架量产型B-24A。
![]()
XB-24原型机于1939年12月开始试飞。除了独特的“戴维斯翼”,这架飞机还采用了对轰炸机来说极为少见的前三点式起落架。这种起落架使地面操纵更方便,起飞时视野更好,并缩短了起飞滑跑距离,相比B-17更具优势。另一个创新是炸弹舱门的设计——舱门通过滑轨向内上方开启,而非传统的向下开启,从而避免了舱门在气流中抖动。还有一项独特设计是所谓的**“湿翼”**:机翼内部表面涂有密封层,燃料直接注入机翼,无需安装独立油箱,从而减轻了重量。
试飞结果显示,XB-24在满载炸弹的情况下航程比B-17多320公里;若将部分炸弹替换为副油箱,则航程比仅携带油箱的B-17还远965公里!这一性能引起了法国和英国的关注——两国当时已卷入战争,随即订购了B-24:法国订120架,英国订164架。美国人将出口型号定名为LB-30(“Land Bomber”,陆基轰炸机,第30号康索利达德出口型号),英国人则依照传统命名为“Liberator”(解放者)。这个名称后来也被美国空军正式采用。
然而,法国在沦陷前未能收到任何LB-30,英国政府则接手了法国的合同。
根据XB-24的试验结果,美军提出多项修改要求,改进型被命名为XB-24B。主要改动包括取消“湿翼”,改用常规油箱,并将水平尾翼加宽0.6米。工厂试验后,这些改动也被应用到第一架YB-24预生产机上,其余六架未改装的YB-24连同20架B-24A量产机被紧急运往英国,分别以出口编号LB-30A和LB-30B交付。英国人又将它们改称为Liberator C.Mk.I和Liberator B.Mk.I。
![]()
在英国,“解放者”C.Mk.I(即YB-24,也称LB-30A)在服役评估后被认定不适合作战使用(大概是因为采用了“湿翼”结构)。因此,英国人拆除了这6架飞机的武装,并改装为运输机(字母“C”即代表“Cargo”——运输用途)。这些运输机仅用于英国与加拿大之间的远程航线,主要负责运送通过租借法案(Lend-Lease)获得的新飞机机组人员。
![]()
至于那20架“解放者”B.Mk.I(字母“B”代表“Bomber”,轰炸机),它们是在美国生产的取消了“湿翼”设计的量产型B-24A(出口编号LB-30B)。英国方面认为这些飞机的性能仅“有限可用”。他们不满其最高速度仅420公里/小时、油箱无防漏保护,以及防御武装薄弱——仅装备6挺7.62毫米机枪(机鼻1挺、机侧各1挺、机腹1挺、机尾双联2挺)。因此,英国皇家空军(RAF)并未将它们用于轰炸任务,而是决定改装后用于海上巡逻与反潜任务,因为在海上作战时较少遭遇敌方战斗机。所有这些飞机都被改装为反潜机,重新命名为**“解放者”GR.Mk.I**。
![]()
在这些反潜型上,安装了用于探测海上目标的ASV雷达,在携带深水炸弹的弹舱前方加装了一个带有4门20毫米“伊斯帕诺”机炮的机腹吊舱,并在右机翼下方安装了搜索探照灯。此外,部分飞机的火力进一步增强,在机翼下挂载了8枚60磅的RP-3火箭弹。
全部20架“解放者”GR.Mk.I均被编入英国海岸司令部第120中队(No.120 Squadron, Coastal Command),执行在大西洋上对抗德国潜艇的任务。凭借其远航程、高速度和大载弹量,“解放者”可谓是执行反潜作战的理想机型。
![]()
至于留在美国的18架B-24A,美国方面保留了其出口编号LB-30,并由陆军航空兵团(US Army Air Corps)用作运输机,与英国的LB-30A用途相同——运送跨大西洋调机的机组人员。在美国参战前,这些B-24A机身上还涂有巨大的美国国旗图案,以示中立,防止被德国战斗机误认为敌机而遭攻击。
“解放者”B.Mk.II,也称为B-24B或LB-30
![]()
“解放者”B.Mk.II技术数据:
发动机:4 × 普惠(Pratt & Whitney)R-1830-33(每台功率1200马力)
最高速度:423公里/小时(在4572米高度)
升限:7315米
航程:无炸弹时6436公里;携弹时3540公里
空重:13,608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20,979公斤
武器装备:14挺7.7毫米机枪
炸弹载量:最高3600公斤
机组:8–9人
英国人在战斗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后,认为最初的B-24在作战上的适用性有限,这一评价促使美国人开始生产一种经过重新设计的新型号。与其前辈一样,这一型号也同时拥有多个名称:在美国陆军航空队称为B-24B,在出口型号中称为LB-30,在英国则命名为**“解放者”(Liberator)B.Mk.II**。
该机最初是专为英国制造的出口型轰炸机。它采用了防漏燃油箱,并将机鼻延长了0.91米,以安装战斗中被证明必不可少的各种设备。B.Mk.II是B-24系列中首架配备电动炮塔的型号。英国人为其安装了两座“波尔顿-保尔”(Bolton-Paul)炮塔,每座配有4挺7.7毫米“柯尔特-勃朗宁”(Colt-Browning)机枪:一座安装在尾部,另一座位于机身中部上方。此外,原先的“汉密尔顿·标准”(Hamilton Standard)短轮毂螺旋桨被替换为长轮毂的“柯蒂斯·电气”(Curtiss Electric)螺旋桨。
“解放者”B.Mk.II自1941年8月开始向英国交付,总产量为139架(部分资料称165架)。其中有一架“解放者”B.Mk.II被改装为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专机,因此编号中使用了“C”而非“B”。
然而,并非所有的“解放者-2”都交付给了英国。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后,美国陆军航空队急需增加飞机数量,遂征用了75架尚未来得及运往英国的“解放者”B.Mk.II,将它们编入美军序列。
![]()
在这些飞机上,英国武器被换成了美国装备:
- 顶部原来的“波尔顿-保尔”炮塔(4挺7.7毫米机枪)改为**“马丁”(Martin)A-3炮塔**,配备2挺12.7毫米机枪
- 机鼻、机侧射击点和下方通道式射击点各装1挺12.7毫米机枪;
- 尾部则使用两挺12.7毫米机枪的手动炮塔。
这些飞机保留了英国伪装(上部深棕+深绿,下部黑色)和英国序列号,但直接在英国圆形标志上覆盖绘制了美国国籍标志。
![]()
从本质上讲,这批飞机对美国来说就是一种新改型,可以视作B-24B,但在美国陆军航空队的文档中,它们依然以LB-30编号出现。
美军的LB-30(或B-24B)曾被用于:
- 在爪哇岛和阿拉斯加对日作战;
- 一支中队负责防卫巴拿马运河;
- 若干架被改装为运输机,广泛活跃在大西洋与太平洋航线上
В-24С
![]()
B-24C 技术数据:
发动机:4 × 普惠(Pratt & Whitney)R-1830-41(每台功率1200马力)
最高速度:450公里/小时(高度未知)
升限:8,230米
航程:3,379公里(携带炸弹时)
空重:14,651公斤
正常起飞重量:18,598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24,358公斤
武器装备:8挺12.7毫米机枪
炸弹载量:最高3,600公斤
机组:7–8人
1941年12月,“联合飞机”(Consolidated)公司开始向美国陆军航空队交付9架B-24C(最后一架于1942年2月交付)。这是向B-24系列大规模量产阶段过渡的型号,已吸取了英国人在欧洲战区实战中的经验。
B-24C配备了防漏燃油箱和新的普惠R-1830-41发动机,功率仍为1200马力,但装备了涡轮增压器,从而显著提升了高空性能。由于安装了带涡轮增压器的发动机,B-24C采用了新的椭圆形发动机整流罩,在两侧设有进气口,用于为增压器及其冷却器提供空气。
武器装备包括8挺12.7毫米机枪:
- 驾驶舱后方几乎紧邻的位置安装了一座**“马丁”(Martin)A-3C双联机枪炮塔**;
- 尾部设有**“协和”公司研制的封闭式A-6双联机枪炮塔**;
- 机鼻、两侧和下方通道式射击点各装1挺机枪。
然而,R-1830-41发动机可靠性差,经常发生故障,因此B-24C未参加任何实战任务。
这些飞机全部被用于机组训练与试验飞行之中。
“生产联合体”与“代号狂欢”
在美国尚未参战之前,为满足陆军航空队对“解放者”轰炸机的预期需求,美国政府启动了一项由军方主导的计划——“生产联合体”(Production Pool)。
这个联合体包括四家航空制造公司、共五座工厂:
- 联合飞机”(Consolidated)公司——圣迭戈与沃斯堡两厂;
- “道格拉斯”(Douglas)公司——塔尔萨工厂;
- “福特”(Ford)公司——威洛伦工厂(Willow Run);
- “北美”(North American)公司——达拉斯工厂。
起初,其中部分工厂只负责制造组件,后来才转为整机生产。与此同时,为便于掌控各企业的生产进度,陆军航空队根据生产或组装工厂的不同,给出厂的轰炸机赋予了不同的标识。
这种做法导致出现了极其复杂混乱的编号体系——同一型号的轰炸机在不同工厂生产却拥有不同代号,让外行人误以为B-24存在大量不同的改型。
![]()
例如,第一种大规模量产型号B-24D就拥有一整串五花八门的标记。该型号自1942年1月起在圣迭戈的“协和”工厂投产,其飞机在编号后附加缩写“CO”。
从1942年5月起,沃斯堡的“联合飞机”分厂也开始组装B-24D,采用缩写“CF”。
同年8月,“道格拉斯”塔尔萨工厂加入生产,其B-24D标注为“DT”。
1942年9月,“福特”也投入生产,但其产品被标作B-24E(实际上仍是B-24D),并附有额外标记“FO”。
至于“北美”公司,则早在1942年4月便开始生产B-24D,并将其标作B-24G,后来又改为B-24G-1,并加注缩写“NT”。
仅此一项,就足以令研究“解放者”改型的人头晕目眩。而更糟糕的是,在改进B-24D的过程中,各厂还生产了许多单一实验型号,每一架都拥有独立的特别编号。
而“压轴好戏”则是:英国方面收到这些来自不同工厂、但本质上同为B-24D改型的飞机后,又依据自身体系重新命名,彻底将这场“代号狂欢”推向了荒谬的极致。
这一系列乱七八糟的编号,实际上都指向同一型号的轰炸机。直到1943年8月推出新型号B-24J时,混乱才得以结束——当局规定,从此起所有生产厂制造的“解放者”都必须使用同一个编号,以避免继续出现代号混乱。
不过,这一统一仅适用于供美军使用的飞机;至于英国方面,他们依然坚持使用自己的命名方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