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有多热,冬季就有多冷”,这句老辈人传下来的说法,今年夏天过后似乎被更多人记在了心里。
毕竟刚过去的夏天实在太 “烤” 了,北方多地连续四十多天高温,南方更是热得像个大蒸笼。
可这股热浪还没完全褪去,专家就给出了预警:“拉尼娜可能卷土重来。”
大家都知道,拉尼娜是影响冬季温度最为关键的因素,所以今年会是一个寒冬吗?
![]()
双重拉尼娜恐来袭
10月21日,我国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发布了一则报道:
今年秋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会处于 “中性偏冷” 状态,大概率要形成一次弱拉尼娜事件。
无独有偶,美国 NOAA 也在不久前发布了报告,确认拉尼娜已经进入 “状态模式”。
![]()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可能是一次 “双重拉尼娜”。
不是说连续两年发生,而是指今年内可能出现二次发展的拉尼娜现象,就像气候系统打了个 “冷回马枪”,让人防不胜防。
在大众的普遍印象中,拉尼娜和 “冷冬” 几乎是绑定的,这名字听着就带点寒意。
![]()
但它到底是怎么被判定的?其实不同国家标准有点差别,美国 NOAA 的规矩很明确:
赤道中东太平洋特定海域(也就是常说的 NINO 3.4 区)的海温,得比过去 30 年的平均值低 0.5℃以上,而且连续五次监测都达标才算数。
咱们国家基本参照这个标准,只要这片海域持续偏冷就能认定。
![]()
根据 NOAA 的预测,这次拉尼娜大概率会贯穿整个冬天,最晚可能持续到 2026 年 2 月,到明年一季度才会慢慢减弱。
但长期看,气候回归 “不冷不热” 的中性状态概率最大,当然也不排除突然转向厄尔尼诺 —— 也就是那个会让气候偏暖的 “暖兄弟”。
![]()
要是真转成厄尔尼诺,明年的天气又得是另一番光景了,这气候系统的 “脾气” 可真难捉摸。
很多人把拉尼娜和冷冬挂钩,倒不是没有依据,历史数据确实能撑腰。
1950 年以来,我国经历过 20 个拉尼娜年份,其中 17 年的冬季平均气温都偏低,相当于八成以上的概率会遇冷。
![]()
最让人难忘的要数 2008 年,那年冬天的南方雪灾至今想起来还揪心。
持续的低温雨雪冰冻压垮了输电线路,高速封路、机场停摆,湖南的橘子树全冻成了 “冰雕”,不少果农一年的收成毁于一旦。
![]()
后来气象专家复盘,那次极端天气的背后,就有中等偏强的拉尼娜在 “推波助澜”。
它打乱了大气环流,让冷空气得以长驱南下,连温暖的江南都没能幸免。
![]()
再近点说,2020 到 2021 年的冬天,也是拉尼娜在作祟。
东北的漠河气温跌破 - 50℃,泼水成冰成了日常景象。
连一向温暖的江南都出现了连续一周的冰冻天,自来水管冻裂的情况随处可见,不少老人裹着厚棉袄感叹 “几十年没这么冷过”。
![]()
有了这些先例,难怪大家一听到拉尼娜就心里发慌。
可要是因此断定今年冬天一定是 “寒冬”,又有点太绝对了。
![]()
冷趋势存在但非绝对
现在的气候大背景是全球变暖,这就像给地球盖了层 “保暖被”,会大大削弱拉尼娜的 “冷效应”。
最明显的例子是 2017 到 2018 年,明明发生了拉尼娜事件。
我国冬季平均气温却比常年偏高 1.3℃,北京整个冬天只下了一场小雪,不少人买的新羽绒服都没怎么派上用场。
![]()
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冬季气候可不是拉尼娜一个 “说了算了”。
北极涛动、西伯利亚高压、甚至印度洋的海温变化,都会来 “插一脚”,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最终才形成我们感受到的天气。
![]()
就拿今年来说,气象部门更倾向于 “阶段性偏冷” 的判断。
尤其是北方地区,可能会出现几次强寒潮,但整个冬天的平均气温能不能达到 “冷冬” 标准,现在还不好说。
打个比方,这就像一锅温水,偶尔加几块冰进去,局部会变凉,但整体温度未必能降下来。
![]()
而且自然资源部还提到,今年冬季我国近海的温度会比往年都要高,这对海水养殖来说是把双刃剑。
虽然能减少鱼虾低温冻伤的风险,但也可能让浮游生物分布发生变化,影响鱼虾的饵料供应。
山东、浙江的养殖户已经开始提前调整养殖密度,有的还加装了水温监测设备,就怕天气突变影响收成。
![]()
其实比 “会不会冷” 更值得警惕的,是气候临界点的风险。
前阵子有报告说,全球已经达到第一个气候临界点,珊瑚礁大规模白化就是最直接的警报。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诺德豪斯曾打比方,气候临界点就像独木舟倾斜的极限角度,一旦超过就会倾覆,而且没法逆转。
![]()
在这种大背景下,拉尼娜带来的可能不只是 “冷”,更是极端天气的增多。
比如寒潮突然到来,前一天还能穿卫衣出门,第二天就得裹上棉袄,让人措手不及。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其实不用太纠结 “冷冬” 的名头,更该做好应对极端天气的准备。
![]()
关注气象台的寒潮预警,家里备点应急的食物和保暖用品总没错。
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还可以提前检查一下暖气设备,储备点常用的感冒药,防患于未然。
而从长远看,拉尼娜的反复出现,也是在提醒我们:地球的气候系统越来越敏感,那些曾经的 “反常” 可能会变成常态。
![]()
以前几十年一遇的极端天气,现在可能几年就会碰到一次,这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脱不了干系。
我们平时节约用电、绿色出行,看起来是小事,其实都是在为稳定气候做贡献。
我们能做的,就是既做好保暖准备,也记挂着对环境的敬畏,毕竟在气候变化面前,每个人的选择都算数。
或许就像气象专家说的:“比起纠结是不是冷冬,更该学会适应变化的气候,这才是长久之道。”
![]()
信息来源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