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撰 文 / 阿润
2016年春天,我第一次去阿那亚,和前司的同事在孤独图书馆一起参与了一场活动,不同领域的朋友,在海边讨论“我们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那一年秋天,我换了工作,进入智璞文华,之后,又被谢老师安利,买了房,成了阿那亚业主。
九年过去,作为业主和品牌从业者,我经历了阿那亚社群的变化,看到一群人的联结在商业与理想的碰撞中摸索出自己的形状,也开始尝试用播客的形式记录身边邻居的声音,看到具体的人,记住发生的事,逐渐成了我生活中意义感的重要来源。
![]()
最初的社群,没有什么宏大叙事。
我加入的第一个群是“有一种生活叫阿那亚”,也叫业主大群,当时还是五群,现在应该已经有三十多个群了。
听老业主说,你可以把遇到的任何问题发到群里,路上看到停车停歪了,遛狗没有拴绳,食堂某一个菜做咸了……都行,这个群也可以理解为“投诉群”。
本以为会充满负能量的空间,意外成了信任的起点:“5分钟响应、24小时解决”的机制,业主们、“村干部”、“村长”的小作文,把很多社区里鸡毛蒜皮又挺重要的小事,转化成为有建设性的讨论。
这给当时的我很大的惊喜,原来所谓的公共议事,可以这么热闹,又这么有意思。
![]()
*图源阿那亚
之后是跑步群、读书会、“红酒跑”……没有特别复杂的流程,只有真实的、面对面的互动;我还参与过村长送书,读了几本村长送的书,每次回去取书,之后又讨论感受,很多工作人员就是在这个过程里熟识的。
2018年前后,业主戏剧、家史计划、诗社群、精灵群……还有我们一群相熟的邻居组成的小群“知病斋”,是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每天醒来就在和邻居聊天,睡前也在聊天,时不时地线下要大聚一次……大家给彼此的生活创造了无数惊喜。
有业主说,我不是在阿那亚,就是在去阿那亚的路上,要不就是在阿那亚的群里。
![]()
*图源阿那亚
那时还不是短视频的时代,很多身边的业主在创作和阿那亚有关的诗歌、音乐,真情实感,很真挚,很动人。如今短视频虽然多,却在信息的洪流中,稀释了那份专注和激动。
阿那亚让我看到,品牌真的可以给用户带来深度的关系,在这个原子化的时代,是如此珍贵。也让我相信,真正的生活方式品牌不在于多完美的硬件,而在于能否构建一个让共鸣落地生长的场域。
![]()
2021年后,社群进入新阶段。
社区规模扩大,带来必然的演化——去中心化、平台化,曾经的“家园共同体”似乎正在变成一种“多元的生态”。
我们参与了各种各样的主办方在阿那亚举办的活动,按照兴趣探索的不同领域的线下活动。
2023年,我做了一档播客,希望用这种方式“和一百位邻居聊天”,记录真实的阿那亚生活和具体的阿那亚邻居。最近在九期和两位邻居聊天,录了一期她们长住在北岸的感受。
我更加发现,长住的业主所看到的阿那亚,和我这样偶尔回去一次的,所看到的社群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都生活在不同的“现象场”里。
![]()
*图源网络侵删
邻居石英姐在社区里做了一个“臣服实验”——放下个人喜恶,拥抱不确定性。她参与了阿那亚app上的各种活动,接触了很多陌生的领域,还主动发起、深度卷入到很多的业主自组织的活动里。
非常充实,也充满惊喜。如果不在社区长住,一定不会有这样深刻的感受。
另一位邻居米花姐在一次意外骨折后经历了“强制制动”,却体验到了一个高效、自发的支持系统:管家每日探访、保洁解决后勤、邻居送来精神食粮和物质关怀。
她说,阿那亚太适合一切疗愈了,虽然一个人独自生活,但觉得自己其实全程都是被照顾的。
![]()
*图源阿那亚
这是我长住在北京看不到的——全新的社区和社群形态,不再是官方发起的形式,而是由不同的爱好者主导的小世界,每个小社群都在寻找自己的生长节奏。
社区越来越大,所有人认识所有人已经成了一种历史,社交圈看似“缩小”了,却变得更聚焦,从“认识所有邻居”变为“与同频者深度联结”。
![]()
文硕是我第一次参与村长送书活动认识的姑娘,她已经在阿那亚工作十年了,一直在做社群相关的工作。
最近回阿那亚,我约她喝咖啡,我发现她早已从刚毕业的女孩,成为成熟理性的管理者,和她聊这些年社群的变化,为我打开了另一个视角。
当我感慨社群似乎不如之前那么亲密了,她告诉我,现在很多商业主理人在自主运营社群,她们更多在扮演支持者的角色。
![]()
*图源阿那亚
社群逐渐变成了“平台”,这种“主动失控”,也激发了更多的创造力和活力。
文硕告诉我,在北岸,关于运动的不同主题,都有深度互动的社群,很多孩子在这里学会了滑板、跳舞。
这是我在社区里能感受到的,虽然我不是这些社群的成员,但我每次经过运动场,都会看到运动给人带来的快乐,孩子们一定在这里创造了美好的童年回忆,这种情感联结会伴随他们成长。
![]()
*图源阿那亚
也许,社区规模的变化必然带来社群形态变化,这就是演化的过程。我不能总是怀念过去的亲密,而是应该主动去创造新的联结。
我常常在想:当一个家变大了,门开向更多人,它要怎样守护住最初那份“被看见”的温暖?
答案也许不在任何宏大的议题里,而在每一个来到社区的人的感受中。
当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主场,或许是运动,是戏剧,或许是美食,是亲子体验,是志愿者活动……只要有愿意为之投入热情的角落,有内心里真心想要互动的人,就一定会有一个又一个有温度和能量的社群。
![]()
撰文:阿润 | 编辑:拂晓| 视觉编辑:刘澈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