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还不错,随手订阅我们吧↓↓↓
![]()
△拉尼娜指数与同期气温分布(民声天下资料图 世界气象组织/发)
民声天下10月23日北京快讯 转眼间,传统二十四节气的“霜降”已然来到。本周(10月20日-10月26日)的全国天气舞台,在专家看来,气温先低后高;周初时,依然有不少城市气温会创出“立秋”节气后的新低;但到了周后期,则会震荡回升。降水总体呈现缩减趋势,晴朗干燥增多。不过,因为台风环流叠加冷空气共同影响,台湾、海南等地还有强降雨。同时,东海、台湾海峡、南海北部会连续出现大风天气。
持续一周时间的今年(2025年)下半年以来,最强冷空气影响已经结束。期间,大江南北气温迭创“立秋”节气后新低。由此,这也令“数十年一遇冷冬”成为社交媒体上热议的话题。对此,国家气候中心给出的判断,近期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处于中性偏冷状态。经综合研判,预计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水将持续发展,秋季后期进入“拉尼娜状态”。
专家表示,监测数据表明,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拉尼娜事件”与我国冬季气候偏冷有较好对应关系。但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来,“暖冬”出现频率在增加;在近8次“拉尼娜事件中”,冬季偏冷4次(2007-08、2010-11、2011-12、2021-22),偏暖4次(1998-99、2000-01、2017-18、2020-21)。
据专家介绍,“拉尼娜事件”只是影响我国秋冬季气候的下垫面强迫重要因子之一。冬季气候还受到北极海冰、欧亚积雪等因素影响;同时,大气环流系统内部自然变率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凭借“拉尼娜”来推断今冬是暖还是冷。而且,即便在“暖冬”背景下,也可能出现阶段性的强降温,也就在12月-2月,90天平均偏暖的情况下,出现一两天极端低温。
专家分析认为,过去一个多月里,四川盆地北部、陕西与华北、中原的强降雨一定程度和“拉尼娜事件”的发展有关。近期的寒潮和“拉尼娜事件”没有直接关联;而在冬季,“拉尼娜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会倾向我国冬季总体略偏冷和南方偏干燥;但是,不能只用其作为气候预测依据;并且,在气候变化下,“拉尼娜冬季”偏暖概率也在上升;而“数十年一遇寒冬”更是无有效凭据。
值得注意的是,专家强调,在1950年至今的75年中,共发生了17次“拉尼娜事件”;平均约4-5年一次,相比同期21次的厄尔尼诺事件,频率略低。其中,去年(2024年)虽然是“拉尼娜”状态但未达到事件标准;。但在其间,又分为持续时间短(6-12个月)的高频事件,和持续时间较长(1-2年)的低频事件。在这75年里,总共有17年13月处在“拉尼娜”状态。因而,“拉尼娜事件”也并非少见。而其与“厄尔尼诺事件”总共占了一半以上时间,真正的“中性状态”并不是很多。
业内人士指出,如专家所言,形势上研判同样不难发现,至于“数十年一遇的寒冬”,这已是属于极端气候事件,不仅要考虑季节平均的气候因子,还需要考虑时间更短的一些天气气候过程,这不是“拉尼娜事件”能简单判定。此外,在过去百年间全球显著变暖的气候背景基础下,要出现“数十年一遇的寒冬”,也已是非常困难。(责编/翔宇)
*编者注:
以上文字,旨在传递更多最新资讯。版权内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您可将相关线索私信我们,也可在文章末尾评论留言即可将您手中的相关线索第一时间反馈。)
万众一心!科学防控!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互动话题:你认为正常吗?】
↓↓↓欢迎在底部留言,发表您的见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