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春末的武汉江滩公园,68岁的朱女士攥着登山杖,三步并作两步往上爬。身后65岁的老伴喘着气喊:“慢点儿!你可是动过‘大手术’的人!”她回头笑:“啥大手术?我现在比你还结实!”
谁能想到,这个能爬山、能带孙子、能给老伴做饭的退休教师,9年前曾被医生断言“手术风险大,切了也可能复发”,差点放弃治疗。
![]()
体检发现“脸肿”,确诊骨肉瘤
故事要从2016年底说起。朱女士在单位体检时,医生盯着她的脸直皱眉:“两边耳朵大小咋不一样?脸还有点肿,去做个CT吧。”
检查结果像块石头砸下来——右下颌骨肉瘤。这病她没听过,但“骨”“瘤”两个字,足够让全家慌了神。
转年到湘雅二院,专家明确诊断:“得手术。但要取脚踝处的骨头补到脸上,术后可能影响走路。”
朱女士坐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摸了摸自己的右脸。她想起班上学生喊“老师好”的样子,想起和老伴约好退休后爬黄山的计划,突然就哭了:“要是走路瘸了,还咋带孙子?不如不切。”
儿子急得直搓手:“妈,手术风险是有,但不试咋知道?”她摇头:“我这把年纪,不想赌。”
偶然听说中医,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了
拒绝手术后,朱女士的老伴没闲着。他翻遍抗癌论坛,加了好几个病友群,终于在一位武汉病友那儿听说:“郑州有个袁希福院长,看骨肿瘤挺有办法,好多病人没手术也稳住了。”
![]()
2017年5月12日,母子俩坐了4小时高铁到郑州。初诊时,朱女士的下颌肿块已经有鸡蛋大,压得右边牙都疼,吃东西只能用左边嚼。
袁希福院长仔细看了她的片子,又搭了脉:“别怕,咱们一步步调。”开了中药后,他特意交代:“这药先喝着,疼了随时来调方,别硬扛。”
喝了两周,朱女士惊喜地发现:“牙不咋疼了,能吃点软面条了!”一个月后,她摸了摸右脸——肿块好像没再往大长。
坚持9年,从“不敢动”到“爬山王”
这9年,朱女士成了希福中医的“老病号”。每月按时复诊,药方根据她的状态调了十几次。2017年8月的MRI复查,病灶缩小了;2020年复查,肿块稳定;2023年,连医生都感叹:“控制得真好!”
现在的她,每天早上送孙子上学,下午去社区教老人跳广场舞,周末还和老伴爬武汉周边的山。“上周爬木兰山,我一口气到顶,同行的小伙子都夸我‘阿姨腿力真好’!”她笑着说,“我现在比正常人还结实!”
![]()
![]()
2024年5月,朱女士受邀参加“郑州希福中医第六届百位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武汉站”。台上,她举着话筒说:“我没做手术,就信了袁院长的中药。这9年,我照顾老伴、带孙子、爬山,日子过得比以前还热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