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镇三堰村润都小区的傍晚,曾充斥着邻里间因楼道杂物堆放争吵的声音,居民对治安问题的抱怨声,也有村“两委”干部面对质疑的叹息声。这个由A、B两区组成的农民集中安置区,住着1238户2117名居民,因没有物业托管,又带着城乡转型的“水土不服”,历史矛盾像积雨云般笼罩着小区——有人嫌公共区域脏乱差,有人对铺面分配存有疑虑,更多人抱着“事不关己”的心态,让治理陷入“干部干、群众看”的僵局。
![]()
“润心破冰”:干群关系的温情联结
改变始于“润”字理念的落地。三堰村书记助理薛东记得,第一次召开小区议事会时,到会的不足10人,提问多是问责。为打破僵局,在三道堰镇党委、三道堰镇社会工作支持中心(成都聚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运营)的指导下,三堰村先从居民诉求收集做起。为此,村“两委”和道合社工用半个月时间深入100余户居民家中走访,白天找老人聊小区环境,晚上动员上班的年轻人参与小区自治,收集居民对空间更新、治安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共性建议20余条。
![]()
“首先要让群众看到肉眼可见的改变。”
为解决居民提出的安全隐患,采买生活物资不便问题,增设休闲、议事空间等需求建议,三堰村通过申报郫都区“益邻·微光营”项目、村集体资金、小区居民筹工筹劳等方式整合资金3万元,在小区实施三大民生微项目,回应小区居民问题需求。一是在小区内安装100余组监控,并组建小区治安巡逻志愿者队伍,提升小区安全性;二是在小区大门口为常常在此休憩的居民安装休闲座椅10组;闲置许久的二楼公共空间也被村委会、成都聚力社工、道合社工重新盘活,将墙面刷成温暖的米黄色,摆上柔软的爱心座椅,角落设了“便民服务台”,书籍、政策手册整齐排列,原本积灰的房间变成了“推门能进、坐下能说”的休闲议事空间。三是通过申报微光营项目、联合商家开便民实惠超市,货架上米面油盐一应俱全,居民下楼步行三分钟就能采买生活物资,极大地方便的居民采购生活物资的问题,获得居民纷纷点赞。
每周三上午,薛东都准时出现在议事空间,这是村委和居民的“三聚之约”。72岁的张大爷是常客,他曾带着写满字的纸条反映:“小区办红白喜事搭棚子、放音乐,老人睡不好,孩子没法写作业。”薛东当即登记在《三聚润都台账》上,将其列为下次议事会的核心议题。三天后,居民代表敲定红白喜事“专点专位”,划定专用区域、制定噪声管控要求。
“文化浸润”:文明乡风的持续培育
当干群关系融成水,润都小区的文化风气也跟着暖了起来。社工和志愿服务队策划的“润心田”系列活动,成了居民喜闻乐见的“每月精品活动”——6月的风筝绘制活动,三堰村巾帼志愿服务队帮着孩子们固定竹骨、为风筝上色,20多个孩子举着画有“我的新家”“彩虹楼道”的风筝在广场奔跑;7月的儿童安全教育及手工活动,提高了青少年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8月的第三季度老人生日会更热闹,润都家园志愿服务队的阿姨带领寿星们套圈、切蛋糕。
这些细碎的温暖,在节日里酿成更浓的乡情。端午节,居民在小区包粽子、做香包、绘漆扇,院委会主任王春霞和年轻志愿者侃侃而谈,说着他们修路灯、清楼道的故事。
![]()
为了让这份热情延续,小区的“润都风尚”墙成了最亮眼的风景——“洁净家园”大扫除的集体合影、春节活动的精彩瞬间,一张张照片贴满整面墙。慢慢地,越来越多居民主动参与小区公共事务。
“润根聚力”:居民自治的精准扎根
润都小区自治体系的搭建,藏着“找骨干、育队伍、建组织”的清晰逻辑。早在诉求收集阶段,村委和社工就通过“居民自/推荐+日常观察”,筛选出29名热心骨干——既有退休后仍愿服务邻里、擅长沟通协调的老党员,也有熟悉矛盾调解的热心肠阿姨。
![]()
村“两委”、道合社工带着党员和居民骨干到花牌村、川菜博物馆参访学习,回到小区积极开展消防宣传、老人关爱等5次志愿服务,看到骨干们“真干事、能干事”,居民态度逐渐转变,村委趁热打铁以居民骨干为核心培育巾帼志愿服务队、家园守护志愿服务队等特色队伍,明确各分队工作职责。
志愿服务的常态化运作,让院委会选举水到渠成。2025年10月,院委会筹备组按“公开透明”原则推进选举:通过自主报名+居民推荐产生7名候选人,通过居民投票,5名得票靠前的居民当选院委会成员,现场还表决通过《院委会工作机制》,明确“每月召开1次工作例会、重大事项需经居民代表协商”等内容。
![]()
《润都小区公约》《润都小区议事规则》《润都小区公共空间使用规则》等长效机制的建立,让这份改变得以延续。居民建议和诉求的处理也形成了完整闭环:从征集登记到院委会商议,再到志愿服务队执行,进度会在微信群实时公示,年底还会评选“最佳楼栋”和“最美志愿者”。
如今的润都小区,楼道里再也没有堆积的杂物,议事空间的笑声越来越响,志愿服务队的红马甲成了最亮眼的风景。就像居民骨干卢朝惠所说:“以前觉得小区事是干部的事,现在才明白,自己的家要自己管,这‘润’出来的变化,比自家装修还舒心。”这份以党建为引领、以民生为导向、以文化为纽带的治理经验,正为更多农民集中安置区提供可复制的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