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故园 其三
营营终日稻粱齐,倦眼惊看鬓雪萋。
忽忆故园烟水阔,秋风扫径待归蹄。
首句“营营终日稻粱齐”,开篇便点明主人公的生活状态。“营营”一词,生动地描绘出终日为生活忙碌、奔波不休的模样,让人仿佛看到诗人在尘世中为了基本的生存需求——稻粱(即衣食)而不停劳碌的身影。“终日”强调了这种忙碌的无休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诗人就在这琐碎而繁重的生活中渐渐消磨着时光。此句奠定了全诗略带疲惫与无奈的基调,展现出生活的现实与艰辛。
次句“倦眼惊看鬓雪萋”,从忙碌的状态转入对自身容颜变化的惊觉。“倦眼”二字,精准地刻画了诗人因长期的操劳而眼神中透露出的疲惫与倦怠,那是身心俱疲的外在体现。“惊看”则突出了诗人不经意间看到自己容貌变化时的惊讶与感慨。而“鬓雪萋”形象地描绘出两鬓斑白如雪且杂乱的样子,生动地展现出岁月在诗人身上留下的痕迹,暗示了时光的匆匆流逝以及诗人多年来为生活所累的沧桑。这一句将诗人内心的疲惫、对时光飞逝的感慨以及对自身衰老的无奈,都浓缩在了这“倦眼”与“鬓雪”之中。
![]()
后两句“忽忆故园烟水阔,秋风扫径待归蹄”,笔锋一转,从现实的疲惫与沧桑中进入到对故园的回忆与遐想。“忽忆”表明这种对故园的思念是突然涌上心头的,是长期压抑在心底的情感在某一时刻的爆发。故园那广阔的烟水之景,是诗人心中美好的象征,它代表着宁静、安详与温暖,与诗人当下忙碌、疲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秋风扫径待归蹄”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思念之情,秋风轻轻扫过小径,仿佛是在殷切地等待着诗人的归来,“待归蹄”这一富有画面感的描写,将故园拟人化,生动地表现出故园对游子的期盼,也更加深刻地体现出诗人内心对故园的眷恋以及渴望回归的急切心情。
![]()
七绝 行路 其四
重城十二万灯齐,故里春深梦草萋。
夜半车尘随马足,轮声碾月似征蹄。
首句"重城十二万灯齐"以夸张手法展现都市夜景。"重城十二"化用李商隐"重城十二阙"的典故,既写出现代都市的层叠楼群,又暗喻文明社会的重重藩篱。"万灯齐"三字尤见匠心,万千灯火同时亮起的壮观景象,既描绘出城市璀璨的夜景,又暗示现代文明的集体喧嚣。这光芒万丈的都市图景,与游子孤独的行旅形成鲜明对照,灯火愈辉煌,愈衬托出旅人的漂泊无依。
次句"故里春深梦草萋"笔锋陡转,将镜头拉向记忆中的故乡。"春深"与首句的都市夜景构成季节与时间的双重错位,当城市沉浸在人造光明中时,故园正沐浴在自然的春光里。"梦草萋萋"的意象选择极富深意:萋萋春草既是《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经典思乡符号,又以"梦"字点明这是游子在颠簸车途中的朦胧追忆。那片生长在记忆深处的青翠春草,与眼前冰冷的钢铁森林形成生命质感的强烈反差。
![]()
后两句"夜半车尘随马足,轮声碾月似征蹄"将现实与幻觉熔铸为震撼人心的意象。"夜半"点明归途的深夜时分,当城市渐入梦乡,游子却在车轮上辗转难眠。"车尘随马足"的奇特联想,把现代汽车尾气幻化为古代驿马的扬尘,将"轮声碾月"的机械声响比喻为战马蹄音,在时空穿越中完成古今行旅者的精神对话。最精妙的是"似征蹄"三字,既保留了"马蹄"的传统意象,又将汽车轮胎的印记转化为新的时代符号,在声光交错中谱写出当代游子的《行路难》。
全诗四句如四组蒙太奇镜头:从都市灯海到故园春草,从现实车尘到幻觉马蹄,在时空转换间构建起多重意象网络。诗人巧妙运用"万灯"与"梦草"、"车尘"与"马足"、"轮声"与"征蹄"的虚实对照,将现代交通工具转化为承载乡愁的文化符号。当汽车轮胎碾过月光的声音与历史深处的马蹄声产生共鸣,我们仿佛看见一个穿越千年的游子身影,依然在漫漫长路上追寻着那片萋萋春草的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