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如今吉林市江湾路上的朝鲜族中学是一所在吉林市有着特殊影响力的重点中学,这不仅源于该校是我国朝鲜族完全中学中建校历史早、办学规模较大的学校,还在于其以“朝中”之名成为特殊地标,在东局子一带提高了朝鲜族居民的居住比例,顺借吉林市发展文旅事业的东风,整合了既有资源,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朝鲜族民俗风情街。然而关于这所学校的最初历史,却往往被一句简单的“建成于1949年”概括,最初相对复杂的变迁历史,竟渐渐被人们淡忘。
在吉林市解放之前,城区只有过朝鲜族小学,没有中学。1949年初,在政府和各界朝鲜族同胞,尤其是永吉县和市郊朝鲜族农民的奔波努力下,在今吉林市五中的校址(原为朝小的校址,中学成立后,小学迁出),成立了一所民办中学。学校定名为“永吉县朝鲜族中学校”(如今永吉县朝鲜族中学为1974年改建)。
虽然只是一所民族中学,但学校的规格却不低。该校校长由时任永吉县县长的朱济凡(当时名为徐国藩,另有资料写作“徐国范”,汉族)兼任,教导主任由永吉县民族事务科科长张仁德(朝鲜族)兼任,由此,足可见人民政府对这所学校的重视。
在当时,筹建这所学校也极大地振奋了广大朝鲜族同胞的内心,在玄洪日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筹集到大量的现金、粮食、物品,并完成了初一6个班、初二2个班,共计375名学生的招生工作。1949年4月1日,已经开始上课的学校补办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并正式从延边聘请金昌范担任了校长。
1950年,吉林省教育厅接管了永吉县朝鲜族中学,学校由民办改为公立,校名也改称“吉林省立吉林朝鲜族中学校”。金昌范担任党支部书记,高哲担任校长。学校也一跃成为吉林省重点中学。1953年,在省教育厅的安排下,学校迁至东局子现址(之前为吉林师范学校校舍),后更名为“吉林市朝鲜族中学校”。1970年春,学校改称为吉林市第四十一中学,1974年恢复为“吉林市朝鲜族中学校”。
市朝鲜族中学的教学质量一直比较高,文革前,曾经每年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高中毕业生考入大学,并在之后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栋梁之才。如第一届毕业生安泰祥,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担任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为西北地区勘探石油、发展石油工业立下了重要功勋。此外李在流、金俊译、黄有福等毕业生也在各自领域取得过重要成绩,拥有较高声望。作为能歌善舞、喜爱运动的民族,朝鲜族中学的文体活动也有声有色,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文艺、体育骨干人才。
在1961—1968年期间,这所学校还曾附设过师范部,设两个年级,培养除延边地区以外省内各朝鲜族小学的教师。翻阅史料不难发现,包括大屯、孤店子等朝鲜族中学的负责人和教师,也多由市朝鲜族中学输出。
市朝鲜族中学原有的校舍为日伪时期所建的二层楼,随着时代发展和学生的增加,1988年学校在临街一侧新建了一座教学楼,后来又在校园东侧增建了新的教学楼。截至目前,学校占地面积41428平方米,建筑面积12136平方米。
2016年,市朝鲜族中学的毕业生宋琴香以总分712分(裸分702分+民族加分10分)成为吉林省理科“高考状元”;2017年,裴海彤又以总分689分(裸分679分+朝语文加分10分)成为吉林省文科“高考状元”。 连续夺魁让这所在新世纪略显沉寂的学校,一时间成为生活中备受关注的焦点。
![]()
![]()
![]()
![]()
![]()
![]()
特别鸣谢邴赫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