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后山学派杨元相、鸿翎[台]、刘晋元、时勇军、李闽山、杨瑾、李意敏等诚挚推荐
任见:古人“隐逸情趣”与今人“博物生活 ”『原创』古今生活美学中的精神栖居 与现代性转化
摘要:
本文以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传统与当代都市青年的“博物”风尚为比较对象,突破传统隐逸研究的范式,提出“精神栖居的现代性转化”这一核心观点。笔者认为,二者虽形式迥异,却共同反映了人类在特定生存压力下通过非功利性观察与微观实践重构精神秩序的本质需求。文章将分析从“山林隐逸”到“城市博物”的场域迁移、科技与社群如何重塑传统情趣、以及这种转化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启示。
关键词:归隐;博物生活;微观实践;非功利性;现代性;精神栖居
一、超越时空的今人“采菊”动作
东晋诗人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的经典意象,绝非单纯的田园牧歌,而是一套完整的精神实践(Spiritual Practice)体系。
陶公实施了一个主动的“退出”(Withdrawal)动作、一个专注的“观察”(Observation)过程,以及达到了一个最终的“悟得”(Attainment)境界。
无独有偶,千年后,一位洛阳市民在伊滨公园用手机App精准识别一株蒲公英,并将其生态照上传至自然记录平台的行为,在本质上完成了同一套动作:
退出工作节奏、专注自然微观、并获得精神满足。
这一跨越千年的呼应,揭示了一种永恒的人性需求:在主流价值体系之外,构建一个可供呼吸的“精神偏狭地带”。
本文由此展开古之“归隐”与今之“博物”的探讨,寻觅如何作为这种需求的两种历史解决方案,并着重分析后者如何在前者的精神内核上,完成了一场适应现代城市的创造性转化。
二、古人的生活美学与精神抵抗范式
古代的归隐,远非消极避世可以概言,细致分析,它实质上是一场极具仪式感和美学追求的主动生活建构。
从空间的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古代士人的隐逸,是从“庙堂”到“江湖”的宣言。
士人的归隐,展示的首先是一种强烈的空间政治态度。
“庙堂”象征着权力秩序与人际倾轧,“山川” 代表着天然秩序与精神自由。这种空间转换,如魏晋名士嵇康 所言“越名教而任自然”,其本身就是对主流体制的批判。
陶渊明“归去来兮”的决绝,其震撼力不仅在于田园生活本身,更在于他对“五斗米”所代表的整个价值系统的拒绝。
自然空间在士人这里被赋予了道德纯净性的意味,成为士人涵养独立人格的炼金场。
从媒介与情趣的角度欣赏,古代士人的隐逸,是在建构“自我技术”的诗、酒、园。
归隐者通过一系列实践来打磨自我,恰如福柯所称的“自我技术”建构(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诗是自我对话与志趣表达的媒介。“采菊”动作必须通过诗歌的书写,才能升华为“真意”,完成从实践到境界的飞跃。
酒与茶是调节心境的工具。酒用于释放(“挥杯劝孤影”),茶用于沉静(“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二者共同维系着隐士理想的情感节奏。
园是微观的自然宇宙。白居易的履道里宅园、司马光的独乐园,都是在方寸之间营造的“壶中天地”,是实现“城市山林”梦想的最早尝试。
这些实践共同构成了一套抵抗虚无的生活美学,将日常起居转化为富有意义的艺术行为。
以哲学的终极追求观察之,古代士人隐逸者寻索和体证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归隐的至高境界,是“悟道”,进一步细究,是哲学性的“悟道”。
通过观察万物(“观物”)来参悟宇宙运行的规律(“道”),最终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的“天人合一”状态。
王维 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仅是美景,更是对“穷”与“起”这一自然规律的静观体悟,是生命境界的豁达与开阔。
三、今人的精神疗愈与微型隐逸模式
现代人无法复制古人的全身而退,但“博物生活”提供了一种碎片化、嵌入式的替代方案,它是归隐精神在都市文明中的“幸存形式”。
“附近”的自然,可以理解为场域的压缩与弥散。
今人的“南山”被极大压缩了,它弥散于城市的缝隙:阳台花盆、通勤路边的绿化带、手机里的数字自然图鉴。
现代人对超越性(全球)和私人性(自我)极度关注,却在另一侧失去了对“附近”对“身边”的感知。而博物实践 即博物生活,是一种“重建附近”的努力。
博物生活引导我们俯身低头,去关注一棵树的名称、一只鸟的习性、一片苔藓的生态,重新与脚下的土地建立连接。
今人这种“在地的超越性”,在微观中见宏大。
科技的赋能,是从“博闻强识”到“即见即得”的进程。
古典博物学依赖于博闻强识的学者阶层,而数字技术(AI识图、声音识别、物种数据库)则将其彻底民主化和游戏化。
识别动植物的能力不再需要经年累月的学习,一个App即可实现,极大降低了参与门槛。这是我所谓的民主化特征。
自然观察变得像“集卡”游戏,“今日收获一个新物种”的成就感,以及在不同平台(如“形色”、“懂鸟”、“INaturalist”)上打卡、贡献公民科学数据,赋予了实践持续的正面反馈和乐趣。这是我所谓的游戏化特征。
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数字化、智能化,没有稀释博物生活的精神性,反而为更多人开启了“体悟自然”的大门。
社群与方便的分享模式,显示孤独与共鸣的同在状态。
与古人追求孤独不同,现代博物学具有强烈的社群性。
现代的人,在自媒体上分享观鸟攻略,在网上小环境中鉴定昆虫,在聊天群里相约夜观奇景。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在最个人化的观察体验中,产生了最强烈的分享与共鸣需求。
这种社群网络构成了一个“数字山水 ”,同好者在此相互确认、彼此鼓励,共同抵御外部的“功利世界”,形成了温暖的“精神共同体”。
博物生活的核心功能,对抗的是现代性焦虑与异化。
在高度分工、节奏加速的现代社会,人的劳动被异化,精神陷入空虚和焦虑。博物生活提供了一剂解药:
它是非功利的:观察一朵花不为牟利,不为晋升,这种纯粹性本身就是对功利主义逻辑的抵抗。
它是专注的:用镜头对准一只昆虫的过程,是一次深度的“正念冥想”,让人从无尽的信息流和焦虑中抽离,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平静。
它是重建连接的:通过与自然生命的互动,我们重新感到自己是广阔生命网络的一部分,而非孤立无援的个体,从而治愈现代性带来的疏离感。
四、“形异神合”的精神谱系与古今对话
尽管时空迥异,形式万别,但两种实践共享着同一精神谱系:
古人的归隐与今人的博物生活在表现形式上差异巨大,但深入剖析其精神内核,便能发现清晰可辨、一脉相承的谱系。
这两种实践,在本质上都源于一种主动的抽离。
古人选择退出仕途与名教礼法的束缚,归隐山林;今人从高速流转的数字流量与功利世界中短暂退出,将注意力专注于自然万物。
在实践方式上,二者都依赖于具体而微的微观实践来安顿身心。
古人通过吟诗、饮酒、品茶、抚琴、耕耘等富有美学意味的活动来构筑生活;今人通过拍照识别、记录观察、在社群中分享新知来获得满足。
所依赖的核心媒介也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化,从古代的诗歌、园林这类雅文化载体,转变为今天的智能手机与互联网,实现了一种“数字化栖居”,但其“媒介化栖居”的本质未变。
古人与今人核心的共核,在于对内在秩序的追寻。
无论目标是形而上的“悟道”(哲学性),还是形而下的“治愈”(心理性),最终都指向了构建个人宁静、丰盈的精神世界。
因此,它们共同构成温和而坚定的精神抵抗。“形”虽异,“神”实合。
主要的“形异” 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从“哲学”到“心理”:古人追求形而上的“道”,今人更看重形而下的“疗愈”。 从“孤独”到“共享”:古人崇尚孤独中的沉思,今人偏爱社群中的共鸣。从“全身而退”到“忙里偷闲”:古人是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变,今人是日常生活节奏中的间歇性调剂。
主要的“神合” 在于:
古人抗拒的是僵化的礼法制度,今人对抗的则是现代性带来的功利主义与人的异化。它们都试图通过一种非生产性的、审美化的生活实践,在主流价值体系之外,为个体生命寻找并确立一个稳固的意义支点。
五、走向“内心隐逸”的博物生活
古人早已道破:“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王康琚《反招隐诗》)真正的隐逸,不在于身居何处,而在于心境是否独立自由。
当代的博物生活,正是这种“大隐”智慧的现代践行。
无需逃离城市,不必向往远方。诗意栖居的可能性,就蕴藏在我们对待“附近”自然万物的态度之中。通过一次专注的观察、一次好奇的识别、一次喜悦的分享,我们就能在都市的钢筋水泥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精神自然保护区”。
从陶渊明的“东篱”到我们的“手机镜头”,场域、媒介、形式皆已巨变,但通过亲近自然来安顿生命的古老渴望,并未改变。
跨越千年的对话启示我们,生活美学是那种能够适应时代变化,并能于日常琐碎中挖掘出深刻意义的创造性转化之道。
“武周中心论”之三:任见:从“神都”再出发,重构轴心文旅的升维战略
“武周中心论”之二:
“武周中心论”之一:
~![]()
![]()
1.多位北大博士推荐:任见先生的《大唐上阳》(15卷),与众不同的认识价值。
2.后山学派杨元相、鸿翎[台]、刘晋元、时勇军、李闽山、杨瑾、李意敏等诚挚推荐。
3.后山学派杨鄱阳:任见先生当年有许多思想深邃、辞采优美的散文在海外杂志和报纸发表,有待寻找和整理。
![]()
![]()
![]()
《帝都传奇》
![]()
![]()
![]()
![]()
![]()
![]()
![]()
![]()
任见《来俊臣传》(上下)简介+目录
任见:《薛怀义传》(冯小宝)简介+目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