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巴西,你脑海里可能马上会冒出“足球”、“贫民窟”这样的词。
一边是罗纳尔多、内马尔这样的足球巨星,一边则是南美洲最大的贫民窟里约热内卢。
![]()
谁曾想到,30年前的巴西也曾创造过上个世纪的经济神话,不但GDP总量超过中国,在人均GDP上更是远超我们10倍之多。
那时的巴西,是发展中国家里当之无愧的“优等生”,享受着资源出口带来的繁荣,前景似乎一片光明。而当时的中国,刚刚踏上经济开放的旅程,经济总量还不及巴西的三分之二。
然而,30多年过去,两国的经济地位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截至2025年,中国经济总量已是巴西的八倍多,甚至在人均GDP上也实现了反超。
这个在过去遥遥领先的“南美一哥”为何走着走着就掉队了呢?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
很多人以为巴西是一个小国,其实这个有着851.万平方公里的国家,面积比我们小不了多少,占据着南美的半壁江山。
令人羡慕的是,它还是一个矿产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全球九成的铌矿出自这里,更别说还有钛矿、铁矿、锰矿等。
二战结束后,巴西开启了工业化进程,从上世纪50-80年代,巴西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完整的工业基础,将“进口替代”和“举债发展”两种模式相融合,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
通过进口替代,重点发展矿业、制造业和加工业,巴西实现了经济自立。
同时,为了维持高增长和投资规模,巴西又通过大量借入外债来弥补国内资金不足。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巴西经济增长率以惊人的速度超过了11%,这期间,球王贝利更是两次夺得世界杯冠军。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足球的辉煌,让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巴西崛起”背后的原因,此时的巴西,风头正盛,甚至被很多媒体称为“未来的潜在大国”。
到1979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000多亿美元,位居拉美之首,在发展中国家里面更是名列前茅,巴西喊出了“20世纪末融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口号,而此时,我国刚开放发展。
正当全世界都对巴西寄予厚望时,一场石油危机来了。
油价疯涨、出口需求下降、国际资本短缺,通货膨胀率和常年累积的外债同时爆发,根基还不稳的巴西经济迅速从云端跌落下来,一度出现负增长-2.8%。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巴西经济之所以被“打回原形”,归根结底还是当初的“进口替代”和“举债发展”留下的隐患。
工业化初期追求高速增长让企业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举债发展则使得外债余额从1973年的125.7亿美元猛增至1984年的910.9亿美元。
当全球经济危机来临,国际利率上升,初级产品出口量下降,巴西便陷入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
导致经济出现逆增长。
![]()
巴西曾经似乎已经拿到了通往发达国家的门票,却没想到中途剧情急剧反转:2025年中国GDP超过巴西8倍多,人均GDP约1.34万美元也领先于巴西的1万美元,曾经是我们的10倍,如今却被反超。
![]()
这场经济地位的逆转,并非偶然,而是两国分别选择了不同发展路径的必然结果。
巴西的衰落征兆早已埋藏在其经济结构中,仗着先天资源丰盛的好底子,在大宗商品繁荣时,巴西靠出口原材料赚取外汇,却忽视了制造业的根基。
面对80年代的高通胀和外债压力,巴西又走错方向选择“砍工业”减负,进一步让制造业受损。
与此同时,巴西过早推行高福利政策和过度城市化进程,90%的人口涌向城市,却因工业紧缩大部分找不到工作,更买不起房,城市中心贫民窟林立。
国内出现贫富分化严重、收入不均,各种社会问题集中爆发,巴西却仍在举债前行,经济疲软,难以回到当初的辉煌。
反观中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处于“一穷二白”的困境中,资源匮乏,人口负担重,工业基础薄弱,但我们选择了一条“咬牙拼命”的实干路径。
中国没有依赖短期福利或资源出口,而是扎根制造业升级,从轻工业到钢铁,汽车再到高铁、光伏芯片等高端企业,一步步筑牢工业体系。
尤其关键的是这些年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从2020年到2024年,中国在稳定供应链和科技投入的驱动下,GDP年均增速保持在4.5%以上,而巴西仅为1.8%。
坚持发展制造业,让中国在2024年新能源国产汽车的出口量已占据全球出口量的60%,半导体自给率提升至25%,而巴西的经济支柱仍然停留在大豆,铁矿等初级产品上。
![]()
另外,两国在基础设施投入上的差距也有着天壤之别,中国通过大规模修公路、建电站,打造了高效物流网络。而巴西则因电力短缺和物流成本高昂,拖累了制造业复苏。
此外,教育投入也决定着长远潜力,巴西高等教育入学率仅50%,比中国低20个百分点,没有高端人才就难以支撑高端产业发展,而中国提过持续的人才培养,为产业链升级提供了坚实基础。
巴西曾因资源红利而快速发展,却在“去工业化”中走错方向;中国虽起点低,却以工业化为基石、创新为突破,完成了这场逆袭。
![]()
中国与巴西经济地位的逆转,不仅是总量的超越,更标志着全球发展范式的根本转变。两国已分别成为“全产业链崛起”和“资源依赖困境”的典型样本。
自1994年雷亚尔计划开始,巴西重整旗鼓,奔向“第二次崛起”。通过控制高通胀率、推行垄断企业私有化改革等一系列政策,逐渐解脱了捆绑在这个国家身上的枷锁。
2003年,巴西进入卢拉执政时期,经济开始复苏,年均增长率达到4.06%,成为巴西近几十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
![]()
然而,自从经历上世纪的经济危机捶打后,巴西依然在“中等收入陷阱”中挣扎。据世界银行解释,身陷“中等收入陷阱”后,鲜有成功再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的例子。
巴西曾试图通过“新工业计划”扭转困局,但面临资金和技术双重短缺。
如今,巴西经济仍以农牧业为主,出口额占贸易总额的48.8%,大豆单一品类就贡献了35% 的出口收入。这种经济依赖风险很大,如2024年因气候灾害导致大豆减产4.6%,直接拖累全年农业萎缩3.2%。
这几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清洁能源转型,全球对转型矿产的需求增多,这让有着丰富矿产资源的巴西看到了重新振兴经济的机会。
从2021年起,巴西矿山能源部将国内矿产资源进行分类,希望通过吸引投资来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巩固其在能源转型战略中的全球地位。
而中国已通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制造-科技-市场”的闭环生态:新能源汽车占全球出口60%,半导体自给率升至25%,5G专利占比超三分之一。
更关键的是,中国第二产业占比达36.5%,且持续向高端攀升。
经济结构的差异直接转化为民生福祉的差距。巴西的通胀率和失业率仍制约着消费潜力,其贫困人口比例高达38%,社会问题频发。
巴西领导人卢拉今年5月访华时,不仅感叹:“我第一次来中国时,巴西GDP是中国的1/3;现在中国是我们的近十倍。”这一对比折射出两国战略影响力的消长。
![]()
国与国之间的竞跑本来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拉锯战,昨天你跑在前面,今天有可能它就在你前面。
从1990年至2024年间,中国GDP增长近50倍,而巴西仅增长5.8倍。这场超车证明,经济的稳步发展不靠天赋资源,而在于战略定力与产业远见。
尽管中国依托全产业链模式成功超越巴西,但巴西由盛转衰的“前车之鉴”,警示我们须居安思危,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以稳健步伐走向未来。
新格局下,巴西需破解资源诅咒、重建制造业,而中国的挑战在于突破科技壁垒、应对全球竞争。两国的未来,仍将是一场关于战略定力的长期考验。
参考资料:
1,齐鲁晚报:《足球之外的“巴西梦”》
2,一一:《1991年巴西GDP是中国的1.57倍,人均GDP是我们的十倍,现在呢?》
3,中国有色金属报社:《巴西矿产转型,发展前景广阔》
4,环球人物杂志:《从擦鞋童到总统,卢拉的金砖“逆袭”之路》
作者:陈璐
编辑: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