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江县,即今天三江侗族自治县。因寻江(古宜河),榕江,融江汇聚于境而得名,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也是国内五个侗族自治县中,成立最早,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侗族自治县。
不过,三江县以前并不叫“三江”,而叫“怀远县”,叫怀远县的历史可就长了,始置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中间几经撤,复,直到民国三年(1914年),由于全国县域去重名的行政区划改制,广西的怀远县改名为三江县。
这就是三江县的基本行政建置历史了(本文叙述直接用“三江”,而忽略“怀远”)。
![]()
三江县地处算是偏远,历代以来,离高一级的区域行政中心之地都比较远,所以这里少被人关注,也少被人记住。
想要了解三江地方的历史过往,也很少有资料,所以,想要查询当地的历史过往,还是不容易的。
就以地方志来说,其实当地曾修过几版,如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时任知县苏阳朝曾编撰有一册《怀远志略》,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时任知县廖蔚文则在明版基础上增修《怀远县志》,嘉庆七年(1802)年,时任知县林大宏也正式修过一版《怀远县志》。
只可惜,这三版地方志到了民国时,基本没剩几页流传,现在能查到的这三版资料,也就几篇《修者序》了。
![]()
直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前后,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向全国县市下发了征集地方县志的文件,同时,当时广西省对各县也有修地方志的要求,并且作为一项行政工作来要求,所以,先后几任县长唐文佐,吴廷瑞,郑配天都组织起修志局(馆),并请来当地的“邑绅”,覃卓吾,梁家善,龙澄波等,编写《三江县志》。
经过五年的努力,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最终编成一稿。
但是,五年努力的结果,认真审视起来,大家都觉得这一版志稿还是有很多的欠缺,不怎么理想,离“地方志”的要求还是有距离的,同时,也于主修稿人的一些意外情况,这版志稿没能正式完成,更谈不上出版,从而被搁置起来。
也就是这个时候,抗日战争爆发,战争影响到全国,各地很多的事务都偏重于各种支持抗战方方面面的工作中,有些事情也就顾不上了,整理出版地方志的事宜就停滞下来了。
民国三十三年(1944),日军第二次地面入侵广西,主要是桂林,柳州等地,相对来说是行政中心地区,很多人就往偏远的地区疏散,三江地处偏僻,不在日军进攻的目标路线上,受到的影响小,很多文化学者往三江疏散停留,学者来了,都想了解一下这个少被关注的三江,但却找不到有用的文献,这就错失了一个让大家了解三江的机会。
于是,时任县长魏任重想到了重新启动修地方志的想法。
![]()
从桂林,柳州疏散过来的机关,人员中,魏任重接待了一位湖北监利人,姜玉笙。
姜玉笙也算是当时的一位人物,清末廪生,湖北官立政法学堂毕业,同盟会员。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军事委员会秘书长,1932.5.~1934.6任南京政府内政部的总务司司长,出任过广东连平,曲江县长。
可以说,他的地位,能力,文学水平都在线,他本来是想疏散到重庆的,但由于各地战事紧张,路程受阻,也就在三江县停留下来,魏任重在接待中,“躬请”他出来主持,为三江县修地方志。
在县长及乡绅的礼请之下,盛情难却的姜玉笙也只好暂居三江,本来他组织邀请了同样是避走三江的陈灿,周汝璋人才两位出任编纂,但因为战事影响,陈,周二人先后离开履职去了,正好,他的旧识,广西百寿县(今永福县境)名宿陈涤凡也来到三江,于是,请来出任总纂。
陈涤凡,百寿县人,毕业于广西优级师范学堂,在多地出任过县长,也担任过地方要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出任过百寿县当地修志局总纂,对于修地方志的事情很是熟悉,如何修,怎么修,都有“专业”的认识,这样的有“经验”的人士参与,三江县志修起来就简单多了,用了五个月时间,在前人志稿基础上,重新整理资料,系统的编修出了《三江县志》。
始于汉,止于1945年,并且依据当时三江县的情况,把整个抗战时期的发生的一些事情,资料都整理记入志中,成为了一本“通古今”的地方文献。
这也是抗战胜利之年正式出版的几本广西地方志之一,对研究抗战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是三江县千余年来,唯一流传成书的一版地方志。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