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在中国到底谁是发现毛主席是国家栋梁之才的第一人呢?

0
分享至

民国时期,人才辈出,但最终却只有毛主席一人被称为“伟人”,当年,毛主席从韶山冲走出来,遇到了恩师杨昌济、徐特立等人。

这些人对毛主席帮助很大,同时也意识到毛主席的才华,但是,他们并不是第一个发现毛主席有“伟人气息”的人。



第一个发现毛主席与众不同的人,是一位名叫柳潜的湘阴老师,他曾经凭借一篇文章,就断定毛主席将来不可限量,甚至直接预言了中国未来几十年的格局!

同时,他对毛主席的帮助也很大,他擅长用接地气的教学法,把经世致用的理念传授给学生,毛主席的书生思维切换成改造中国模式,也受了他的影响。



卓然超群非等闲

毛主席出生在一个新旧世界的交界点,身为农民之子,他从小就看到了人生疾苦,知道百姓生活艰辛。

那时候,辛亥革命刚成功,新文化运动将启未启,五四运动尚在酝酿,年轻的毛主席,走出了韶山冲,带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伟大志气,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1912年,毛泽东来到了长沙新成立的省立高等中学求学,初出茅庐的他,在入学考试时直接拿下了榜首。

顺利入学之后,年轻的毛泽东恐怕自己都没想到,接下来六个月将迎来人生第一次思想淬炼。而锻造他的,正是当时鲜为人知的国文教师柳潜。

这对师生的相遇也是传奇,那年头能考进这所学校的都是人中龙凤,但却只有毛泽东的作文让人眼前一亮。



当时,毛泽东的普通话不标准,时常收到同学们的嘲笑,但是在老师的眼里,毛泽东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柳潜非常爱才,所以见到毛泽东,自然是悉心教导。

柳潜何许人也?这位湘阴才子本是清末秀才,亲眼见过官场黑暗后毅然转身投身教育。

当时校长符定一邀请他任教时恐怕不会想到,这个决定将间接影响整个20世纪的中国走向。



柳潜第一次意识到毛主席是“伟人之器”,是在看过毛泽东那篇轰动校园的《商鞅徙木立信论》之后得出的结论。

其实,毛泽东这篇文章,是在特训模式下催生的作品,而且算起来,柳潜还居功甚伟!



当时,学校要举办一次作文比赛,毛泽东因为一直是学校里的“文章魁首”,所以被寄予厚望,柳潜作为老师,自然是希望他能够写出惊世骇俗的文章,亦或者是能能够引发人们共鸣的好文章。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柳潜给毛泽东制定了魔鬼训练计划,每天必须完成一篇论说文,题材从先秦百家到时政要闻。这种高强度写作放在今天,相当于让大学生每天写一篇学术论文。



当然,柳潜也不是庸才,最妙的就是他的教学方法。他从不要求毛泽东死记硬背,反而鼓励他把古籍经典当案例库来用。

比如讲《史记》不单讲历史事件,而要分析商鞅变法的政策逻辑。

读《论语》不止学仁义道德,还要思考社会治理模型。这种"古为今用"的教学理念,在当时可谓超前。

所以在魔鬼式训练下,毛泽东提笔写下了那篇改变命运的参赛作文。



毛泽东开篇就剑指时弊,他在文章中写"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这种直指民智未开的批判,在袁世凯刚窃取革命果实的1912年,简直是正中要害。

他在文中还分析称"执政者之煞费苦心,实由民智之不开..."这已经隐约透露出日后唤醒民众的思想雏形。



此文一出,其他人的文章,一时间全都沦为糟粕。

柳潜在读到文章中间的时候,就激动得站起来踱步,随后在卷面上连画数个圆圈,破例打出满分,并郑重写下"传观"二字。

接着,在看到结尾直接拍案叫绝,又兴奋的在评语里预言"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一语成谶。

整篇文章下去,柳潜一共写了六条眉批和篇末总评,共计141字,可见柳潜对于毛泽东才华的肯定和赞扬。



柳潜对于毛泽东非常器重,还塞给他一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让他学习。

只可惜,毛泽东在中学只呆了半年,他和柳潜的师生关系也只维持了短短半年,但即便如此,毛泽东在多年后,提起柳潜,依旧认为,他的悉心教导,让他有了走向更广阔天地的资本和勇气。

柳潜作为老师,最难能可贵之处,是教给毛泽东不存在于书面上的东西,写作技巧可以学,但是,观察世界的多维视角,却是需要可以培养的。



得益于当年的魔鬼训练,毛泽东在之后的读书过程中,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他习惯做笔记,并且把书本里的知识,和当下的现实结合起来,运用到生活中,毛主席曾看过很多遍《资治通鉴》,在《韩非子》页边写下"法、术、势可改造"的批注。



英才天纵映人前

毛泽东离开中学之后,时局更加动荡,他在“吃人”的旧社会中,迅速成长,并且很快能够独当一面。

1920年,青年毛泽东和导师陈独秀密谈,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从此找到了为之奋斗的目标。



彼时,毛泽东不过是个月薪不过数十银元的教员,但就是在这样的际遇下,他将《新青年》与《共产党宣言》带到了湘江两岸。

后来,他在给罗章龙的信中写下“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才有了如今这面旗帜在百年后依然猎猎作响的伟大景象。



由于当年对于历史的透彻了解,毛泽东对于时局和政治有着惊人的敏锐度,那时候,多数同仁还在争论理论细节的时候,他已经在长沙秘密组建共产主义小组。

当时,有一群留学精英在法国争辩改良路径,他果断致信蔡和森,主张“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1921年新年大雪覆盖潮宗街,他在新民学会年会上力排众议,将“俄式改造”写入组织纲领。

这些超前的决断,源于他对中国基层社会的深刻洞察。也让多年后的我们,深刻了解以下为必须参考的文章提纲,请按照这个写作“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句话的含金量。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会场,毛泽东用湘音铿锵发言,台下粤籍元老们对他印象颇为深刻。

那时候的毛泽东,才刚刚31岁,不仅是湘派代表,还是国民党候补中执委,在上海执行部与叶楚伧等右派展开暗流涌动的较量。

当时国民党内部给他取了个外号,叫“湖南辣子”,说他很擅长斗争,果不其然,多年后,蒋介石的国民党,被这个“湖南辣子”彻底击溃,逃到小岛上。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毛泽东当机立断,他表示,一定要上山!反动派占据城市,我们就到农村种星星之火。

他信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也是这句话,保留了革命火种。一年后,毛朱成功在井冈山会师,意味着我党有了红色武装,也有了独特的组织模式。

1929年,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原则,一年后,毛泽东成为党副主席兼政治部主任,从此,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1936年,在延安窑洞里,毛泽东对美国观察员斯诺提起柳潜,他说,柳潜对他的帮助很大,并赞扬柳潜是个教育家。

只可惜那时候时局动荡,毛主席和柳潜自1912年之后再无联系。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立刻委托老同学周世钊寻找老师下落。并让人尽心帮助老师以及他的家人渡过难关。



唐朝时,韩愈挥笔写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千古文章,千年后,毛主席这匹千里马,遇到了不止一个伯乐,这是作为“天纵奇才”的待遇,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其实当年,不只有柳潜一人发现年轻的毛泽东有着惊世之才。



毛主席曾有个国文老师,名叫谭咏春,第一次批改毛泽东作业的时候就惊为天人,当时,还有学校里有分量的老师,几乎都被毛泽东的文章所震撼。

有一次,毛主席写了一篇《宋襄公论》,当时,国文老师谭咏春直接在评语里写道"视此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要知道在民国初年,老师给学生写这等评语堪称破格。



还有杨昌济,杨昌济是毛主席的又一个恩师,同时也是他的岳父,对他的人生影响巨大,1918年,杨昌济推荐毛泽东去北京大学,临走时,杨昌济还给他写了推荐信,让他交给章士钊,信中提及他和蔡和森,称“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杨昌济还说,毛泽东是“殊为难得”的“资质俊秀若此”之才。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毛泽东见到了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人,李大钊不止一次说国,毛泽东跟他思想一致,蔡元培曾夸赞他是“大才”,陈独秀更是对他委以重任。

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毛主席有着惊人的战略头脑,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自律,才换来了今天的伟大盛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文史旺旺旺 incentive-icons
文史旺旺旺
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
5799文章数 4540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