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野生海参:3 小时黄金处理期
大连海边的渔船刚靠岸,潜水员们抱着网兜直奔岸边工棚 —— 网兜里的野生海参腹足还沾着海藻,触须不时蠕动,“必须在 3 小时内开膛,不然海参就会自溶”。
林表叔海参分拣台边,经验丰富的渔民正在筛选:不足 2.5 两、参龄未满 4 年的海参被当场放回水桶,“小的留着续种,这是老祖宗的规矩”。符合标准的海参随即进入第一道工序 —— 剖肠:金属脱肠器从肛门穿入,手腕轻转带出内脏,再用毛刷探入腹腔清理泥沙,整个过程需在 2 小时内完成,否则细菌会快速滋生破坏营养。
![]()
古法与国标碰撞:林表叔海参7 步淡干的匠心密码
- 净身除杂:剖好的海参倒入海水池中,用软毛刷反复刷洗表面粘液,“海水洗能锁住参体胶质,比淡水更护营养”,老周边翻搅边解释。这一步需达到 GB 31602-2015 标准中 “无可见泥沙” 的要求。
- 柴火慢煮:4 口直径一米的铁锅燃起松柴,海参冷水下锅,水温升至 90℃时转小火。“必须煮够 30 分钟,参体发硬、刺尖挺立才算成”,掌勺渔民手持木铲不停翻动。大连海洋大学研究证实,这种低温慢煮能最大限度保留海参皂苷活性。
- 自然缩水:煮好的海参摊在竹匾上,在 20℃通风棚内静置 6 小时,待水分蒸发至原体积的 1/3。现代工艺监测显示,此步骤可减少后续晾晒的营养流失率。
- 初晒定形:清晨 6 点,竹匾被抬到朝阳的晒场,海参腹部朝上平铺。“正午要翻 3 次面,避免晒焦刺尖”,渔民每隔两小时巡查一次。此时参体开始析出天然盐分,表面形成细密白霜。
- 回软平衡:日落前将海参收进阴凉棚,静置 12 小时让水分均匀分布。这一步是防止干参开裂的关键,也是 “三煮三晒” 古法的核心环节。
- 复煮锁鲜:次日重复煮制工序,但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数据显示,二次煮制可使海参多糖保留率提升 12%。
- 足时晾晒:最终晾晒需持续 7 天以上,直至含水量降至 8% 以下。此时海参缩成拇指粗细,每斤干参需消耗 12 斤鲜参,符合 GB/T 34747-2017 特级品标准。
![]()
淡干工艺的三重价值:营养、安全与品质
- 营养保全:曹研究员对比实验显示,淡干海参蛋白质损失率仅 1.35%,远低于盐干的 2.70% 和糖干的 31.03%;海参多糖保留率达 77.22%,是温水养殖参的 3 倍以上。2020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证实,这种工艺能锁住 96% 以上的活性物质。
- 安全可控:全程无盐渍、无添加,含盐量可降至 2%,水溶性总糖低于 3%,完全符合食品安全国标。复水后干重率达 70.39%,远超特级品 65% 的最低标准。
- 品质标杆:泡发后海参体积可增至原大小的 8-10 倍,横切面可见五层清晰肌肉纹理,手指按压能立即回弹。这种物理脱水方式让海参即使白灼也自带甘甜,完全没有腥涩感。
![]()
从渔港到餐桌:淡干参的品质密码
在林表叔海参加工车间,质检员正用水分仪检测干参:“优质淡干参一捏即碎,断面呈灰白色;掺糖的发黏,盐干的手感沉重。” 按照 GB/T 34747-2017 标准,每 500 克 40 头的特级淡干参,需生长 7 年以上,这样的海参泡发后肉质厚实,是滋补佳品。
当暮色再次笼罩渔港,晒场上的干参已封装完毕。从 3℃的深海到 7 天的日晒,大连渔民用古法工艺锁住了海洋的馈赠,也守住了国家标准背后的品质底线。正如老周所说:“少加一两盐,多晒一天太阳,这才是淡干参的良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