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前言
这事儿听着都离谱:新兵训练场成了敌人的活靶子。
乌克兰的小伙子们还没学会打枪,先要学会躲导弹。
仗打了两年多,训练基地隔三差五被炸平,每次都说要整改,结果炸弹照样往下掉。到底是真没办法,还是有人不作为?
训练场接连被炸,数字背后的悲剧
![]()
咱们来数数近期的几次袭击,就刚过去的10月16日,一声爆炸巨响,一处训练场瞬间被毁,乌克兰军方出来的消息很简单,就四个字:“人员伤亡”。
具体是多少条人命?没细说。这轻描淡写的背后,是多少家庭的支离破碎。再把时间往前推一点,9月份,切尔尼戈夫州的一个训练基地同样没能幸免;7月份,克罗皮夫尼茨基市的那次袭击更狠,当场就带走了至少12名外国志愿者的生命。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本想帮忙的小伙子们,壮志未酬身先死,但最让人心头一沉的,还是2022年3月发生在利沃夫州的那一遭。
![]()
那可是乌克兰当时最主要的新兵训练营之一,一发导弹下来,几十个活生生的人就这么没了。
仗打了一年多,类似的悲剧非但没有杜绝,反而像得了传染病一样,在不同的训练中心重复上演。
这些地方,大多离前线不远,有些甚至就挨着边境线,新兵们刚放下锄头、脱下工装,怀着紧张和恐惧进来,枪还没摸热乎,先要学的不是怎么打仗,而是怎么在导弹来袭时保住性命。
有从前线下来的老兵私下嘀咕,说感觉去训练场比上前线还提心吊胆,战场上好歹有战壕、有掩体,训练场上光秃秃的,导弹来了根本没处躲,简直就是个露天靶场。
“防空系统?那只是理论上存在”
![]()
为啥这些明明算是军事设施的地方,却像不设防一样?
这个问题,有个明白人点破了,亚速旅的前参谋长,名叫博格丹·克罗捷维奇,他话说得很不客气:“按照军事条令,训练中心这种地方,理应有防空部队保护,但这玩意儿,理论上该有,实际上咱们乌克兰武装部队根本没有。”
这话可是砸在了乌军指挥部的脑门上,克罗捷维奇现在是指挥部出了名的批评者,他直接点名总司令瑟尔斯基,说防空系统的建设和运转,这位最高指挥官负有推不掉的责任。
![]()
面对质疑,乌克兰总参谋部的回应听起来总是很“官方”,一套一套的,他们说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是“优先关注”的大事,还说每次出事都会认真调查背后的“因果关系”。
可这话说了快两年,训练场该炸还是炸,瑟尔斯基司令本人也在7月份的脸书上表过态,明确要求必须保障军人安全。
表完态呢?情况依旧。这就好比家里房子老是漏雨,主人每次都说要修,可雨一下,屋里还是滴答滴答,这能叫真重视吗?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搬迁与地下的难题
![]()
那问题总得解决啊!有人提出了看起来最靠谱的办法——把训练场搬到远离前线的地方去,执政党的一位议员,叫鲁斯兰·戈尔本科的,他经常往东部跑,了解实际情况。
他的建议是,所有训练,尤其是部队的复训,最好放到离前线至少300公里以外的大后方去。这主意听起来在理,但做起来太难。
不是所有部队在后方都有现成的基地和场地,前线每天都需要兵员补充,如果把新兵都弄到几百公里外去训练,光来回运输、协调就是个大麻烦,远水解不了近渴。
所以明知山有虎,也只能偏向虎山行,很多训练中心只能硬着头皮设在相对危险的前沿地带。
![]()
另一个办法,是往地下发展,曾经负责过军团训练工作的指挥官基里洛·别尔卡尔就提出,得有个长远打算,赶紧修建地下训练基础设施。
说白了,就是挖防空洞、建地下掩体,把重要的训练项目搬到地下去,这想法确实能保命,可也是个烧钱费时的大工程。
现在乌军用的很多训练场,还是苏联时期老祖宗留下来的,年久失修,新建现代化的地下设施,不仅需要大把大把的钞票,还需要时间,而战争最缺的就是时间和钱。
所以,这个方案听起来美好,真要落实,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根子上的毛病:苏联式管理文化的后遗症
![]()
除了硬件上的困难,更深层次的问题出在管理和文化上,克罗捷维奇提到的“苏联式文化”,很多中年朋友可能一听就懂。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作风呢?就是上级下达指令,下级机械执行,很少考虑实际效果;出了问题,首先想的是怎么写报告、怎么走程序,而不是谁站出来承担责任。
在这种氛围下,上面说要保障安全,下面可能就是发个文件、开个会,就算“落实”了。
![]()
至于训练场的防空导弹到底有没有到位,预警系统灵不灵,人员疏散演练有没有真做,反而没人较真。
每次出事后的“彻底调查”,往往查来查去还是那些老问题:防空缺失、预警不及时、疏散不力,关键不在于查出了什么,而在于查完之后有没有人盯着去改。
现在看来,改的动力严重不足,这种官僚化的管理,带来的后果就是悲剧的循环。
![]()
新兵们大多是刚被动员的普通百姓,他们怀着保家卫国的决心来到军营,结果还没感受到战场的残酷,先在训练场上被炸得血肉横飞。
这种心理冲击,对士气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比缺几杆枪、少几门炮更严重。
消耗战下,新兵就是未来的希望
现在的俄乌战场,打成了一场残酷的消耗战,双方都在拼谁能熬得更久。
对乌克兰来说,兵员的持续补充是维持战线的生命线,训练中心,就是这条生命线的“造血干细胞”。
如果这个“造血”系统三天两头被敌人破坏,新兵一批批地损失在训练场上,前线的仗还怎么打?
![]()
俄军显然深谙这个道理,所以把训练中心列为重点打击目标,成本低,效果好。
对乌军指挥部而言,眼下已经到了必须做出艰难抉择的时刻:是咬牙挤出宝贵的防空资源,重点保护几个核心训练场?
还是克服万难,加速推动训练中心向后方转移?或者是下定决心,投巨资快速启动地下设施建设?
无论如何,都不能再停留在发声明、做保证的阶段了,瑟尔斯基总司令需要拿出真正的决心和行动,打破这种“调查-承诺-再出事”的死循环。
战争还在继续,每一天都有新兵走进训练场,他们的生命不该成为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的牺牲品。
保护好这些年轻人,就是保护乌克兰未来的战斗力。这件事,真的拖不起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