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视频显示,俄空天军一架苏-34战斗轰炸机在顿巴斯地区投下一枚3吨级FAB-3000重型航空炸弹,精准命中乌军一处野外指挥部。爆炸瞬间引发剧烈冲击波,建筑被彻底夷平,腾起的蘑菇云直冲云霄。
FAB-3000炸弹并非新式武器,其原型可追溯至苏联冷战时期,但经过俄军工企业现代化改造后,成为俄乌冲突中的“战场规则改变者”。该炸弹弹长3.3米,直径820毫米,装药量达1.387吨TNT当量,爆炸半径超过50米,可穿透3米厚混凝土工事。此次行动中,俄军为其加装“通用规划和修正套件”(UMPK),使其从传统自由落体炸弹升级为滑翔制导武器,射程扩展至90-120公里,命中精度达5米以内。
![]()
视频画面显示,苏-34战机在1.6万米高空投弹后,炸弹以1200公里/小时的速度俯冲,穿透指挥部三层防护结构后引爆。爆炸产生的2000摄氏度高温火球瞬间吞噬建筑,冲击波将周边500米内低矮民房夷为平地,百米外两层小楼被“削去一层”。据俄国防部通报,此次打击摧毁了乌军第13独立特战旅营部指挥所,70余名官兵“瞬间蒸发”,其中包括20名北约现役军官。
![]()
过去两年中,俄乌双方陷入“炮击-修复-再炮击”的僵局,但FAB-3000的投入使用使俄军能够直接打击乌军“指挥-火力”体系的核心节点。军事分析指出,俄军通过盘尼西林炮兵侦察系统、猎户座无人机与柳叶刀巡飞弹构建的立体侦察网,可实时锁定乌军高价值目标。结合朝鲜提供的第三代红外热成像仪(探测距离8公里,可穿透30厘米混凝土),俄军甚至能定位地下通风口,引导温压弹实施“无接触”打击。
在康斯坦丁诺夫卡战役中,俄军8月最后一周投掷12枚FAB-3000,重点摧毁乌军外围阵地的指挥所、弹药库与防空系统。乌军构建的“倒V形口袋阵”虽依托三层防御体系与地下隧道,但在3吨级炸弹的饱和轰炸下,反坦克壕沟、混凝土机枪堡与2S22自行榴弹炮均被摧毁。乌军第10山地旅统计显示,9月最后两周损失7辆罗谢尔参议员装甲车、4辆芬兰制SISU XA-180装甲车及2门火炮,暴露出传统防御模式在巨型航弹面前的脆弱性。
![]()
俄罗斯的“暴力美学”引发西方阵营复杂反应。美国立即发表声明,谴责此举“违反国际人道法”,并展示卫星照片称“平民区受损”。然而,历史对比显示,美军在伊拉克曾使用9吨级GBU-43“炸弹之母”,其爆炸当量达11吨TNT,远超FAB-3000。欧洲国家则陷入“口头强硬、行动迟疑”的矛盾:法国宣布“豹2坦克交付延期”,德国优先处理国内能源危机,北约秘书长私下承认“俄罗斯三个月弹药产量超北约全年三倍”。
更值得关注的是,乌军依赖的“星链”终端与固定指挥所成为俄军电子战系统的重点目标。俄军“白芷”系统通过定位通讯设备信号,引导云爆弹摧毁扎波罗热前线指挥部,连地下掩体的北约顾问也未能幸免。分析认为,西方可能加速向乌提供移动指挥站与更先进防空系统,但俄罗斯已部署S-400防空系统与“摩尔曼斯克-BN”电子战系统,极大压缩北约战机活动空间。
![]()
尽管FAB-3000的精度有所提升,但其1.387吨装药的杀伤半径仍达500米。康斯坦丁诺夫卡一位老人回忆:“炸弹落下时,窗户全被震碎,天花板砸在床头。我活了七十年,从未见过如此可怕的情形。”国际救援组织统计显示,10月以来,顿巴斯地区因巨型航弹袭击导致的平民伤亡占比上升至37%,其中42%为儿童。
俄罗斯国防部则强调,FAB-3000的使用严格遵循“军事必要性原则”,目标均为乌军高价值军事设施。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在记者会上表示:“我们不过是在帮乌克兰去军事化。”
![]()
若俄军持续扩大FAB-3000及更大型的FAB-5000/9000炸弹生产,乌军将面临“分散指挥无效、集中部署危险”的困境。而北约若无法提供足够防空系统与机动指挥平台,其“代理战争”模式可能遭遇根本性挑战。正如德国《世界报》所言:“康斯坦丁诺夫卡的战斗,正演变为一场‘谁先撑不住’的拉锯战。”在这场技术、意志与资源的博弈中,任何一方的算计失误,都可能引发战争形态的进一步质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