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时,最喜欢的节日就是过年,除了能放个长点的寒假之外,再者就是有猪肉可以吃了。
那时还不富裕,但是过年期间猪肉总是要割一大块的。当然,也会有鸡、鱼、鸭子等平时难得的吃食,但总忘不了猪肉的香味。
老家在鲁西南地区,年前就要割肉,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五之后;有嘴馋的人家,会在腊月二十左右就割一块尝鲜,吃完之后,会在临过年的那几天再割上一块过年。当然,割猪肉要多割一些,年前要给丈母娘家送过去,这是老家的习俗。
我家就会割两次,甚至三次肉。第一次是小割,两三斤的样子,一般在腊月十六左右,赶年集的那天。肉割到家,父亲就买一捆芹菜或大葱,要么芹菜炒肉,要么是大葱炒肉,反正不管用什么炒,都是难忘的美味,吃得满嘴流油。
记得有一次,父亲因为贪便宜,在集上买了一块母猪肉。带回家后,母亲切肉的时候就感觉到了,非常难切,也非常难炒。
中午吃饭时,芹菜炒肉端上来了,我们姊妹几个早就迫不及待,纷纷拿着筷子伸向盘子。当我把那红润诱人的猪肉片放到嘴里时,正想品味这一年来心心念的美味时,我那乳牙却一下子给硌掉了,那肉根本咬不动,气得我眼泪直流。
![]()
父亲说,母猪肉便宜,吃起来也香,但我没觉得,姊妹几个也没觉得,那次吃肉,反而留了一个不好的印象。
后来,我读了大学,父亲又在大集上买了一块母猪肉,还是老样子,母亲又炒了一盘芹菜炒肉。但这次,我仔细品了品,肉依然难咬,但是劲道,吃起来很香,只不过吃完那顿饭,我的牙麻木了很久。
过年的第二次买肉,一般是送到姥姥家。小时候是父亲送,后来我长大了,会骑自行车了,就由我来送。送肉一般选择下午,很少在姥姥家吃饭,送完后,陪姥姥姥爷说几个小时的话,就匆匆回家,因为家里很多事都需要帮忙,比如摘菜、烧锅、去磨坊换油等。因为这时候快要过年了,大部分人都忙着置备年货。
第三次买肉,一般是到年根了,这次要买十几斤肉,除了包饺子之外,余下的就是做腊肉了。老家的腊肉不同于南方的腊肉靠烟熏,只是在大锅里煮熟,捞出来后用手搓上大量的盐巴,放在罐子里封起来,一直吃到开春。
煮肉的时候,在老家称为“毛(māo)肉”,一个人烧火,一个人剁肉,剩下的人就等着吃。肉块一般剁成豆腐块状大小,直接扔锅里煮就可以了。等水开了,再烧上半小时,肉随后慢慢就熟了,用筷子一插,如果很容易刺进去,就说明肉熟了。
![]()
肉熟之后,一家人就围着盛满熟肉的大盆开吃。吃之前,无论是谁,都会不由自主地说着要抹上盐巴再吃,不然就吃伤了。刚煮熟的肉是真香啊,小孩都拿着大骨头啃,直到吃满意为止。
大人舍不得吃,会把好咬的、瘦的、带脆骨的留给孩子,剩下的就撒上大把的盐,装进坛子留着年后吃了,直到六月天都不会坏。
有时候,过了年要去上学,母亲就会把腌制好的腊肉切成细丝,与咸菜一起装进瓶子里,带到学校吃。
在学校里还能吃上腊肉,是非常幸福的事儿,虽然肥肉居多,但真是香啊,同学们都抢着吃,好像又过了一个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