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稳则国家稳,基层安则天下安。为深入探寻在提升基层应急管理组织指挥能力、健全基层安全风险防范体系、提高基层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增强基层应急处置能力以及强化基层应急管理支撑保障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与取得成效,围绕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这一主题,邀请各市(州)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人撰写“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大家谈”系列文章,结合地方工作实际,聚焦基层基础薄弱等问题,畅谈谋划思路,分享实践做法。快来一起看看吧!
标准化建设 清单化明责 数字化转型
系统化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何海林
近年来,广安市全面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厘清乡镇履职事项清单,全力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标准化建设基层应急机构。统一机构设置。市委市政府印发乡镇应急管理办公室机构改革方案,在全市124个乡镇(街道)全覆盖统一设置股级应急办,整合安委会、防减救委、消安委“三委合一”职能,配备3—5名在编人员专司应急管理工作,实现“一个机构管应急”。统一规范管理。明确乡镇应急办由县级应急部门业务指导、乡镇党政副职分管的双重领导,统筹基层网格员、护林员、灾害监测员等“多员合一”力量,组织开展风险排查整治、预警信息传递、群众避险疏散、应急知识宣传等日常工作。统一工作标准。按照有阵地、有力量、有资金、有装备、有能力、有机制“六有”建设乡镇应急办,制定一套应急管理制度、一张重大风险隐患分布图、一张“全灾种、大安全”网格管理动态表等“十个一”工作标准,实现基层应急管理建设和工作标准化。
清单化明晰乡镇应急职责。“共性+个性”定责。结合乡镇安全共性特点和个性特点,制定“基本履职、配合履职、上级收回”三张事项清单,明确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3大领域具体职责,落实好“乡镇吹哨、部门报到”协同应急管理机制,厘清职责边界。“体系+环节”履责。创新性制定一系列安全制度、四方责任清单、一套综合监管机制的“1+4+1”安全监管体系,严格落实隐患识别、发现、消除、管理、处置事故、整改提升“六环节”管理,推动应急管理责任落地。“过程+结果”追责。强化全流程监督和结果导向,实施部门安全监管“四条刚性措施”、企业防范“十条硬措施”,严格落实汲取生产安全事故教训“五必”工作措施,对灾害预警响应不及时、“叫应”不到位、避险转移不彻底的,严肃追责问责,扭紧基层应急“最后一米”责任链条。
数字化推动应急管理转型。应急管理指挥调度一令直达。建成市县乡三级标准化应急指挥部,配备卫星通信车、北斗终端、单兵图传等装备,乡镇(街道)应急终端全覆盖配置,实现应急调度一令直达、灾害现场实时反馈、决策指挥科学高效。数据共享安全防范一网互通。依托“智慧广安大脑”数据底座,全面整合安委会和防减救委成员单位数据资源,打造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系统集成风险监测、预警发布、指挥调度等8大功能,分级授权赋能,实现智慧应急、数据监管。灾害事故应急处置一体联动。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应急救援体系,分级建强专兼职队伍和配备救援物质装备,联建合川·广安防灾减灾救灾一体化平台。促成凉山森林消防支队首批35名指战员驻防广安、年内规模将达到100人,建成国家专业消防、森防和地方专业应急救援为一体的综合救援体系。
广安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现场会议精神,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持续深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强化乡镇应急办财力保障,配足乡镇应急办、应急队人员力量,建强中心消防站,适时召开全市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现场工作会议,扎实夯实应急基层基础。
聚焦三大维度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南充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何涌泉
中央层面《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省级层面《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均以两办名义印发,站位很高、措施很实,对于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南充高度重视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学习、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根据《意见》《实施意见》文件要求和全省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现场工作会议精神,南充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的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明确了5个方面21条具体举措,目前正在征求意见中。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南充主要有三个方面思考。
以机制、机构、人员为抓手,着力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一是理顺机制。推动基层构建以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为总揽的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安全监管、应急指挥、救援处置等工作统筹协调。坚持应急管理工作和消防工作同步谋划,将消防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职能范畴,推动应急和消防联合建设、联合监管、联合处置。二是建强机构。推动乡镇(街道)单独设置应急管理机构,制定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履职清单,细化党政领导干部和应急办安全应急职责和年度任务,乡镇(街道)应急办原则上不承担安全生产、消防、防汛减灾、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以外的职能职责。三是配强人员。根据乡镇(街道)人口规模和工作任务,按照“一镇一策”原则,明确应急管理机构专职人员数量,进一步配齐配强基层应急力量〈初步考虑人口2万人以内的乡镇(街道)配备专职人员不少于3人,人口2-5万人的不少于4人,人口5万人以上的不少于5人〉,防止“小马拉大车”“眉毛胡子一把抓”等现象。
以管理、预防、救援为核心,着力增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一是增强安全生产“管”的能力。将安全监管纳入网格化服务内容,广泛发动网格员定期开展日常巡查,依托“安南卫士”等有效手段,通过“网格排查+数字赋能”的方式,提高隐患排查广度和效率。充分运用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力量,定期组织重点场所“诊断式”排查,提高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能力,切实筑牢安全底线。二是增强自然灾害“预”的能力。整合水务、林业、气象等部门资源,统筹规划建设气象、山洪、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方面的监测预警设施,打造精准预警预报系统平台,推动系统应用向乡镇(街道)延伸,实现精准研判预警和调度。三是增强救早救小“救”的能力。畅通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应急广播等系统,推动“户户响”终端建设和应用,落实预警“喊醒”“叫应”机制,实现预警信息点对点直达。完善转移避险责任体系,落实责任倒查机制,严格执行“三个避让”“三个紧急撤离”刚性要求。
以预案、队伍、装备为支撑,着力提升基层应急处置水平。一是强化预案管理。修订《南充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作应急预案“口袋书”,推动乡镇(街道)结合辖区风险实际制定重点场所应急处置操作手册、重点岗位应急处置明白卡,规范预案编制、修订、培训、演练、评估、备案全环节管理。二是建强应急队伍。健全应急救援队伍分级分类响应和协同联动机制。整合公安、消防、应急等部门力量和社会救援队伍,组建以水域救援为主,涵盖多个救援科目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依托市综合(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常态化组织各类救援队伍进行训练演练。三是加强装备支撑。加大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区域应急救援能力提升项目采购物资装备前置力度。探索推行应急物资公物仓的模式,整合各部门资源,健全相关物资装备管理调用机制,确保在最大程度发挥物资装备价值。
筑牢全域防线 智绘应急蓝图
全力构建现代化基层应急管理体系
宜宾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 聂泰民
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生命线”。近年来,宜宾市应急管理局始终将这一底线要求贯穿工作全过程,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为核心抓手,从组织架构、人才队伍、应急保障、科技赋能四个维度系统发力,推动构建全域覆盖、智慧高效的现代化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切实把应急防线筑在群众身边、把安全保障落到基层一线。
以“组织筑基”明职责,压实基层应急“责任链”。基层应急站稳脚跟,重在组织筑基。宜宾聚焦乡镇(街道)这一应急管理的关键节点,全力推动基层应急工作从“分散式应对”向“集约化管理”转变。全市136个乡镇(街道)已实现“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全域覆盖,明确综合协调、安全监管、应急响应、防灾减灾救灾、日常管理等5项核心职能,同时配备专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450人,切实扭转基层应急“无人负责、无人落实”的被动局面。在此基础上,宜宾进一步编制乡镇(街道)应急管理职责基本事项、配合事项、回收事项“三张清单”,围绕风险隐患排查与治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应急队伍与物资保障、应急演练与宣传教育、突发事件的初期处置、灾后的救助及恢复等6个重点方面,整合优化基层应急履职事项800余项,让基层干部清晰知晓“干什么、怎么干”,推动应急管理精准施策、高效运行。近三年,全市乡镇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逐年下降,基层应急管理的“压舱石”作用得到充分凸显。
以“队伍强能”铸铁军,激活基层应急“动力源”。应急处置高效推进,核心靠队伍强能。宜宾在全省率先实现基层应急队伍“队伍、装备、机制”三个全覆盖,全力打造“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基层应急铁军。目前已全覆盖建成122支乡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明确应急管理等5个方面19项职责,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问题整改、督促检查、宣传教育工作并参与突发事件先期救援处置,同时为所有队伍全覆盖配备消防救援车和常用应急救援装备,制定救援队伍管理办法、标准化建设指南等规范性文件,确保队伍建设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在党建引领方面,宜宾创新建立突发事件党员“三类台账”动态管理机制,搭建党员应急处突培训档案数据库,分层开展“红黄蓝”三色培训,对培训满48课时的党员赋予红色标识,对培训满32课时的党员赋予黄色标识,对培训满24课时的党员赋予蓝色标识,推动不同类别党员对应参与不同程度应急处突工作,让党旗在应急一线高高飘扬。今年以来,乡镇综合应急救援队累计出动力量8611人次、排查各类风险隐患1938个、接处警情2862件,在安全隐患早发现、事故先期快处置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以“保障提效”畅末梢,织密基层应急“支撑网”。应急响应顺畅衔接,关键在保障托底。宜宾聚焦基层应急“最后一公里”痛点,推动保障工作从“被动补位”向“主动前置”转变。在通信保障上,已建成全市136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应急会商视频调度系统,构建74个370MHz应急指挥无线通信集群基站网络,配发370MHz公专兼容集群对讲机664台、天通卫星电话326部、河心洲岛固移一体卫星电话12部、北斗终端13部,配置和前置卫星通信便携站3台,形成国省市县乡五级贯通的应急指挥通信体系;同时建成13519个应急广播终端,在全省率先实现“省、市、县、乡、村、组”六级农村应急广播全覆盖,实时开展预警信息发布、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在物资保障上,紧抓国债项目机遇,前置配备应急救援等装备8106台/套,储备救援物资100余个品类、380余万件;制定印发《加强基层救灾物资储备工作的通知》,规范物资储备采购、管理和调拨;编印《宜宾市家庭物资储备建议清单》,引导社会家庭储备必要的防灾物资,凝聚应对处置合力。
以“科技赋能”促转型,提升基层应急“现代化”。应急决策精准高效,核心凭科技赋能。宜宾推动数字技术与应急管理深度融合,让基层应急从“经验判断”向“智能决策”升级。已建成“智慧应急”平台,可提供全流程应急业务管理和智能化服务能力,汇聚13个重点市直部门4350余万条应急资源数据,推动实现灾害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过程“看得见、听得清、管得住,一网管、一键呼、一图调”,全面支撑服务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同时将133架基层无人机纳入“智慧应急”平台,推动灾害现场第一时间图像视频回传以支撑应急指挥处置。在“2·8”筠连山体滑坡灾害中,市县应急通信保障队伍通过无人机、单兵、布控球等通信设备,构建起“空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网络,实时回传高清灾害现场画面、救援进展视频和多角度监控影像,实现了前后方指挥部的无缝对接,提升了应急救援的指挥效率和决策科学性。针对基层应急短板,宜宾积极探索开展科技赋能防灾减灾救灾“揭榜挂帅”活动,目前宜宾市已形成了气象变化、地质灾害、山洪泥石流沟、江河流域、具身机器人技术等5项发榜问题清单并发榜公布,向社会公开征集解决方案,推动建立科技赋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响应的链条风险管理模型,着力解决基层应急存在的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不高、灾害预警精细化程度及响应时效不足、指挥救援决策智能化和多部门协同水平不高等短板弱项。
宜宾市将紧盯乡镇这个核心环节,围绕“实体化、标准化、网格化”思路,系统构建起“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探索更具宜宾特色的基层应急管理建设路径,以坚实防线守护群众安全感、幸福感。
来源:综合整理
编辑:刘超、赵莲丨审核:张佳音
“版权声明:我们的目的旨在行业分享交流,传递行业正能量,讲好与特种设备有关故事,引导行业与公众守法合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