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逐电追风
“工龄 30 年普通员工拿 80 万,中层管理者斩获 400 万”—— 奔驰中国区这份 n+11 的遣散方案,近期在汽车圈引发地震。这不是简单的人员优化,而是这家百年豪华车企向燃油时代告别时,抛出的最体面也最沉重的 “分手费”。
4000 名员工主动离职的背后,是奔驰 198.34 万辆全球销量同比下滑 3% 的尴尬成绩单,是纯电车型销量暴跌 23% 的转型阵痛,更是整个德系豪华品牌在新能源浪潮中集体失速的缩影。
![]()
一、裁员风暴全景
这场被业内称为 “奔驰史上最大规模裁员” 的行动,并非突发性决策。早在数月前,奔驰已向全球 4 万员工推出 “加速奖金” 计划,以最高 n+11 的补偿鼓励主动离职,这一标准远超特斯拉中国的 n+3 和大众中国的 n+6,创下豪华车企裁员补偿之最。
从裁员结构看,此次离场的 4000 人呈现明显的 “白领集中化” 特征:工程师、IT 专员、行政人员及中层管理者占比超 80%,销售与汽车金融体系也有波及。中国区作为重灾区,裁员比例约达 15%,部分与燃油车研发、传统供应链相关的部门出现 “整建制优化”。奔驰官方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10 月,该计划已完成预期目标,一次性遣散成本已计入 2024 年财报,但并未影响其 92 亿欧元的工业业务自由现金流。
![]()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 “温柔裁员” 并未引发大规模劳资纠纷。高达 400 万的最高补偿金,本质上是奔驰用财务实力换取转型时间 —— 相较于强制裁员的法律风险和品牌损耗,天价补偿既能快速精简组织,又能维护百年企业的雇主声誉,堪称 “花钱买效率” 的典型案例。
二、销量滑铁卢与电动化的双重绞索
奔驰的裁员决策,本质是对市场困境的被动回应与战略转型的主动布局,核心矛盾集中在三点:
首先是销量与利润的双重承压。2024 年奔驰全球销量 198.34 万辆同比下滑 3%,中国市场交付 68.36 万辆同比下跌 7%,作为利润核心的乘用车业务调整后息税前利润从 143 亿欧元缩水至 87 亿欧元,销售利润率从 12.6% 跌至 8.1%。更致命的是 “量价齐跌” 困局:为应对中国品牌冲击,奔驰终端成交价持续下探,2024 年成交均价已降至 32.1 万元,但降价并未换来销量回升,反而稀释了品牌溢价。
![]()
其次是电动化转型的 “投入 - 产出” 失衡。尽管奔驰 2024 年研发支出高达 87 亿欧元,重点投入 MB.OS 操作系统与纯电平台,但纯电车型销量同比暴跌 23%,远不及宝马 13.5% 的增长幅度。与比亚迪等中国品牌的垂直整合模式相比,奔驰依赖外部采购的电池成本高达整车成本的 40%-60%,导致电动车业务陷入亏损泥潭,这与燃油车 18% 的毛利率形成鲜明反差。
![]()
最后是行业趋势的倒逼。BBA 集体调整电动化战略:奥迪取消 2033 年禁燃目标,宝马直言 “全面电动化不现实”,奔驰也将 2030 年纯电销售目标从 100% 腰斩至 50%。当欧盟修改 2035 禁燃令允许合成燃料存在,当中国市场新能源渗透率突破 40% 但增程式车型更受青睐,奔驰必须在燃油车 “现金奶牛” 与电动化未来之间寻找平衡,裁员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
![]()
三、87 亿研发投入能否撬开未来?
一边是对老员工 “挥金如土” 的遣散补偿,一边是对电动化 “不计成本” 的研发投入,奔驰的战略天平正在剧烈倾斜。但这场豪赌的胜算,取决于三个关键命题:
其一,技术路线能否破局?奔驰押注的 MB.OS 操作系统,面临华为鸿蒙 OS 等中国方案的降维打击 —— 后者迭代速度是 MB.OS 的 3 倍,开发成本仅为 1/5。尽管奔驰与 Momenta 达成 L3 级智驾合作,但在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的核心体验上,仍落后于中国新势力。更严峻的是,奔驰坚持的纯电优先路线,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欧美市场充电设施不足导致纯电渗透率停滞在 13%,中国市场增程式车型销量暴增 112%,而奔驰缺乏相应产品布局。
![]()
其二,资源整合能否提效?裁员并非目的,而是为了将资源集中到核心业务。奔驰计划将节省的人力成本投入到 VAN.EA 纯电商用车平台与高性能电池研发中,但历史经验表明,传统车企的组织惯性往往制约转型效率。反观宝马 “燃油与电动并行” 的渐进式策略,2024 年纯电销量达 36.8 万辆,超过奥迪与奔驰之和,这为奔驰提供了参照范本。
其三,中国市场能否翻盘?作为奔驰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中国区的表现直接决定转型成败。但当前中国豪华车市场格局已变:BBA 市场份额从 70% 以上逐步下滑,比亚迪、蔚来等品牌正在吞噬中端豪华市场。奔驰虽已接入中国智驾方案,但在产品定义上仍显保守,如何平衡全球战略与中国市场需求,成为电动化成功的关键。
![]()
四、豪华品牌转型的三重拷问
奔驰的裁员风暴,折射出传统豪华车企在时代变革中的集体焦虑,更抛出三个值得全行业深思的问题:
转型节奏如何把握?奔驰的激进裁员与宝马的渐进式调整,代表了两种转型路径。前者追求 “快刀斩乱麻”,但可能引发技术断层;后者强调 “平稳过渡”,但面临错失窗口期的风险。沃尔沃 2025 年裁员 3000 人的案例表明,无论哪种路径,都需要平衡短期财务压力与长期技术积累。
![]()
成本控制如何突破?电动车的成本绞索正在勒紧传统车企。奔驰的天价补偿与高额研发投入,依赖其 314 亿欧元的净流动资产支撑,但并非所有企业都有此底气。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模式证明,掌握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才是破解成本困境的根本之道。
品牌价值如何重构?当 “坐奔驰” 的传统信仰逐渐崩塌,豪华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从机械素质转向智能体验。奔驰需要重新定义豪华:既要保留 AMG 等燃油性能车的品牌遗产,又要在电动化时代建立新的技术标签,否则将在 “量价齐跌” 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
奔驰CEO康林松的警告言犹在耳:“我们需要认清现实。否则我们会全速撞墙。”这场耗资数亿欧元的裁员,很难说是奔驰危机的结束,而只是开始。
400 万遣散费是奔驰对燃油时代的体面告别,87 亿研发投入是其对电动化未来的孤注一掷。这场裁员风暴,本质上是百年车企在生死十字路口的战略抉择 —— 它既不是电动化转型的终点,也不是燃油车时代的回光返照,而是传统豪华品牌向 “新势力” 蜕变的必经阵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