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20日,印度排灯节的氛围蔓延到了“维克兰特”号国产航母的甲板上。
数百名海军官兵在战机旁集体练起了瑜伽。
![]()
印度总理莫迪不仅全程参与,还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赞,称瑜伽能团结民众、增强身心健康。
这场看似独特的节日活动,很快引发了全球关注,但更多人看清的是背后的本质。
![]()
这不过是一场用文化噱头包装的军事宣传,华丽表演的背后,是印度军工难以掩盖的诸多短板。
近年来,印度在国防领域动作频频,从宣布成功试射高超音速导弹,到完成反卫星试验。
再到高调展示国产航母,不断对外释放“军工崛起”的信号。
![]()
但这些密集的官宣,真的意味着印度的军工实力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答案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
航母秀的华丽外壳
“维克兰特”号作为印度首艘国产航母,一直被莫迪政府视为“印度制造”的标杆。
更是彰显大国实力的重要象征。
![]()
莫迪在排灯节登舰时甚至放言,仅凭这艘航母的名字,就足以让巴基斯坦“夜不能寐”。
这番强硬表态,配合着甲板上战机起降的展示,确实营造出了一种“战力强悍”的假象。
![]()
但剥开这层华丽的外壳,内里的漏洞却随处可见。
虽然印度官方宣称“维克兰特”号的国产化率高达76%,但核心装备几乎全靠进口。
![]()
动力系统是美国的LM2500燃气轮机。
雷达系统由以色列提供,防空导弹来自法国和以色列的联合研发。
就连舰载机,目前使用的也是俄罗斯的米格-29K。
更关键的是,这艘建造历时17年、耗资超30亿美元的航母,至今都没能配齐舰载机。

印度海军总共采购了45架米格-29K,这些战机已经服役超过20年,性能早已落后。
印度国家审计局2025年报告显示,米格- 29K妥善率长期在30%-50%之间。
2024年因发动机大修导致可用率跌至28%。
再加上服役期间已经损失3架,实际可用的战机只有28架左右。
![]()
而印度海军现有两艘航母,另一艘“维克拉玛蒂亚”号需要优先保障舰载机配置。
留给“维克兰特”号的最多只有十几架。
从莫迪登舰时的展示画面来看,甲板上仅停放了寥寥几架米格-29K。
这样的配置几乎不具备实际战斗力。
![]()
更尴尬的是,“维克兰特”号的舰载机选型至今没有最终确定。
虽然印度已经和法国签订协议,计划以66亿欧元购买26架“阵风”M舰载机。
但这些战机何时能全部交付并形成战力,还是个未知数。
![]()
此外,航母的关键设备阻拦索仍依赖进口。
这意味着印度连航母最基础的保障系统都无法实现自主供应。
值得一提的是,瑜伽成为印度海军的“必修课”早已不是新鲜事。
甚至有专业基金会为上万军人提供过培训。
![]()
对于长期在海上执行任务的官兵来说,瑜伽确实能缓解疲劳、稳定心神,有一定的实际作用。
但选择在“维克兰特”号上搞如此大规模的集体表演,显然不是为了单纯的健身。
而是想通过“硬实力(航母)+软实力(瑜伽)”的组合,对外展示印度的综合实力。
可惜的是,这种刻意的包装,反而让军工领域的短板暴露得更加明显。
![]()
高精尖的纸面繁荣
如果说航母上的瑜伽秀是“软实力”的刻意营销。
那么印度近年来密集官宣的各类高精尖武器,则是其试图打造“军工强国”形象的核心抓手。
2024年11月17日,印度政府宣布成功试射首枚国产远程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达1500公里。
国防部长高调称之为“历史性时刻”,宣称印度已跻身掌握该技术的“少数国家俱乐部”。
![]()
在此之前,印度的“战绩”同样亮眼:2019年完成首次反卫星试验,自封“太空强国”。
2021年试射新一代弹道导弹“烈火-P”。2022年成功试射反弹道导弹拦截弹。
2024年10月,还与西班牙合作揭幕了军用运输机的总装生产线。
一系列密集的动作,似乎都在印证印度军工的快速崛起。
![]()
但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突破”大多停留在“纸面阶段”。
实际战力和技术成熟度都存在巨大疑问。
以试射的高超音速导弹为例,它并未采用国际主流的乘波体或双锥体设计。
![]()
这导致其机动能力和突防能力大打折扣,距离真正形成实战战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种为了追求“加入俱乐部”而急于推出的装备更像是一种“拔苗助长”的产物。
难以承担起国防重任。
![]()
印度在军工合作上的“左右逢源”,也掩盖不了其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的本质。
2023年6月,莫迪访美期间,美国通用电气与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达成协议。
计划在印度联合生产F-414型战机发动机,美方号称将转让80%的技术。
![]()
但军事技术涉及国家核心安全,即便是盟友之间,也不可能真正共享最关键的核心技术。
所谓的“技术转让”,更多是印度用庞大的市场换取的表面福利,难以帮助真正掌握自主研发能力。
![]()
同样,印度与法国合作采购“阵风”舰载机、与以色列合作研发防空系统。
本质上都是“花钱买装备”,而非“自主造装备”。
这种模式虽然能在短期内提升军队的装备水平。
但长期来看,会让印度军工陷入“依赖进口-自主研发能力退化”的恶性循环。
![]()
![]()
更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军工项目普遍存在延期和超支的问题。
“维克兰特”号航母建造历时17年,预算多次追加。
其他武器项目也经常出现“纸面参数亮眼,实际交付拖延”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备水平。
![]()
崛起路上的多重枷锁
莫迪自2014年上台以来,多次强调印度要实现军工领域的“自力更生”。
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国防创新:
增加国防研发投入,对垄断国防研发的DRDO进行改革,鼓励私企和初创企业参与国防项目。
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入外部技术。
![]()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努力面临着多重难以突破的枷锁。
DRDO作为印度国防研发的核心机构,拥有41个实验室和超两万名员工。
但长期存在管理不善、效率低下、项目超支等问题。
![]()
莫迪政府试图对其进行重组改革。
甚至计划将实验室整合为十个国家实验室,并将部分职能让渡给私企。
但这些改革措施遭到了DRDO内部的强烈抵制,最终只能“暂时搁置”。
![]()
此外,DRDO为了维护自身垄断地位,不愿向私企转让核心技术。
导致私企即便想参与国防研发,也难以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
虽然莫迪政府出台政策鼓励私企进入国防领域。
但由于长期被排除在该领域之外,印度私企普遍缺乏军工技术积累。
![]()
再加上军工行业具有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
很多私企更愿意生产技术成熟、回报稳定的常规装备,而不愿投入资金研发高精尖技术。
这导致印度国防研发领域难以形成良性竞争,自主创新的活力严重不足。
![]()
再者是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
自2014年以来,印度国防研发投入占国防开支的比例始终在5%-6%徘徊。
而美国、法国等军事强国的这一比例长期保持在10%以上。
![]()
同时,印度科研投入占GDP的比例不足1%,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平均水平。
有限的资金被分散投入到多个“面子工程”上,比如高超音速导弹、反卫星试验等。
难以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
最后是民生与国防的失衡。
印度国内仍面临着严重的贫困问题,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存在。
但政府却在国防领域投入大量资金采购装备、开展试验。
![]()
这种“重国防轻民生”的政策,不仅加剧国内的社会矛盾,也让国防投入缺乏可持续的经济支撑。
毕竟,真正的军工崛起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完善的工业体系作为后盾。
而不是靠单纯的武器采购和高调宣传。
![]()
从航母甲板上的瑜伽秀,到各类高精尖武器的官宣,印度一直在努力塑造“军工强国”的形象。
但光鲜的表面背后,是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研发体系僵化、投入不足等多重短板。
瑜伽练得再标准也补不了阻拦索的进口依赖,导弹试射再高调也掩盖不了舰载机配齐的拖延。
![]()
印度的军工崛起之路,从来都不缺野心和噱头,但缺的是脚踏实地的技术积累和体系建设。
想要真正成为军工强国,印度需要打破现有利益格局。
![]()
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平衡国防与民生的关系,不是沉迷于用文化表演和纸面成绩自我麻醉。
否则,再响亮的口号和再华丽的表演,也只能是自欺欺人,难以支撑起真正的大国国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